过思婆桥西边看看。这有个什么旗袍文化会馆,好像挺有名。我觉得它门口的灯不错,不过没开门,没法进去看看了。
这段路,桥西边直接是房子,没有路,所以要再过回思婆桥来。站在桥上向北看,今天又是个好天气。不过这样看平江路,好像也不怎么好看。
但这样看好像就好看多了。果然要学会“匡景”啊。我的水平还是一般般的,要是大神们来这儿,估计还能拍得更好看。
过回路东。
这张图故意把光晕拍得大大的,感觉也挺有味道的。
再往河西看看。这个地方有点小资调调。
这是河东的一家挺著名的小店:气味图书馆。不过也没开门。
接着往北走,就是这个很有蒸汽朋克风格的钟表,上面有句很著名的话:行走,漫步平江路,穿越~苏州(Suzhou)~ 旧时光……
之前看过很多平江路的游记,有不少游记中都有这个东西的特写,这句话占满整个图。所以我一直以为这是个挺大的家伙,结果一直走出平江路,也没见到,心里很纳闷。回家整理图片的时候才看见,原来这东西这么小,我拍照的时候没留意。
所以那个经典角度的特写,我这里是没有了。不过好在已经有很多,不缺我这张。
蒸汽朋克风格钟表北边,路遇猫的天空之城。好像国内每个古文化街都会有一个猫的天空之城,而平江路,至少有两家。
终于找到一个拍全景好看的角度。这是站在自南向北第二座桥——寿安桥上向北拍的。这座客栈南边的山墙很有特色,非常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在河西走走。我发现我确实挺喜欢拍各种路灯的。
从河西看河东。天好蓝,虽然水面并不清澈,倒影也很美。
~平江路(Pingjiang Road)~ 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居民区,住着老苏州的原住民。游人在两岸飞快穿梭,这些老人却若无其事地晒着太阳、聊着天,任由别人拍他们,十分淡定。
我很喜欢闲逛平江路的感觉,但住在这里的人恐怕不这么看:首先,这里从早到晚都比较吵;其次,估计这里不会有天然气管道之类的东西;再次,夏天恐怕很潮湿,蚊虫也多。
但他们仍然住在这里。也许是无处可去,也许就是因为热爱乡土——推开这古旧的门,就是走进历史。
四下里拍拍。这座挺帅的廊桥居然叫“雪糕桥”,我晕。
这是自南向北的第三座桥,它上面有家小店,可以把自己的图片打印到巧克力上。我进去看了看,门开着,可是里面没人。
从雪糕桥过回河东,各种拍。这时快10点了,小店们开始陆续开门,人也多起来。这一路有很多时尚的小店。
雪糕桥正东,是这家卖苏式花样小点心的小店。我问店家,可以拍照吗,店家说,随便拍啊,不过我不明白你们这些人,这有什么好拍的?
我说我是北方人,在北方很少见这么精致的小点心的。拍完后我买了几个平时最爱的流沙包(奶黄包),它们是这里面形状最普通的,但味道真心不错。
再往前,路东一面大墙上写着古香古色的四个大字:鱼食饭稻。
我想,这是个关于苏州的典故或者成语吗?我真是孤陋寡闻了。后来一看地图,原来这是家连锁饭店的名字。
选个这样的角度。还没发芽的藤蔓植物给图片增色不少。
我几乎觉得那窗户里该有个优雅的女子趴着看风景了。这家饭店名字奇特,但建筑确实很美,非常有江南“王谢府第”的高贵儒雅之感。
路遇自南向北的第四座桥——胜利桥。桥东的路叫“大儒巷”,据说是因为居住过一位明朝官员王敬臣,因而得名。不过王敬臣不算太有名的人,“大儒”两字,不知是否当得起。
我在大儒巷拍了几张。再往东,是民国时代治黄专家潘镒芬先生的故居。
这位老先生名声不显,但在治黄历史上举足轻重,其开创的很多治水办法遗惠至今。而且他本人品行高洁、不攀附权贵,令人钦佩。本该前去拜谒瞻仰的,不过不知道过年的时候开不开门,时间也不太够了,只好下次吧。
回到桥东,是翰尔洪登记和翰尔酒吧。我对这个不了解,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连锁的。
再往北,是伏羲会馆。它西边是平江河上第五座桥,不知道名字。
这是站在这座不知名的桥上向北看。天高云淡,水乡柔美。
这是下桥后继续往北,然后在岸边向南看那座不知名的第五座桥。树荫,小桥,流水,江南的元素基本都具备了。
往西看,拍两张细部的小景。上图好像是个过去挺有权势的江南人家,门口一副对联,字写得不错,只是隔得远了,看不清内容,好像是“随心坐坐 观平江入海;园内走走 看青云依山”,对联首字嵌入了它的名字——“随园”。
下图是我拍的众多山墙中最喜欢的一张。这是个居民楼的院墙。
路东,有家很有禅意的茶社,进去逛了逛。静静的灯光里,茶,人生,好像十分清透。
接着往北走,一路走,一路拍,发现最有情调的还是这些灯。
再向北,平江河有个“丁字路口”,河水向东分出了一条支流。平江路主路跨支流的桥叫“小新桥”,平江河上的第六座桥叫“众安桥”。这是站在众安桥上拍的。
这是那条支流的两旁。这条巷子叫“大新桥巷”。我发现它的南岸有个挺别致的小亭子,就走过去看看。
往小亭子方向走的时候见到这个“耦园游客中心”,觉得挺不错,进去看看,耦园的图片很美。
那时我还不知道耦园也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九大苏州园林之一,但听说门票才20块钱,心想这个景点不太出名,能让游记看上去更别具一格一些,一问,往东走10分钟就到了,就决定去逛逛。
这张图是从游客中心出来后,朝西拍的。
走过这片葡萄架一样的东西,回头就能看见这个小亭子了。它临水而建,西边有一堵墙半遮挡,虽然样式平常,却挺有韵味。
在河边一处可以浣衣的台子上向西拍。
向东走的一路上遇到不少古香古色的历史古居。最下面这张图好像是个社区居委会的样子。
这是站在一座叫“通济桥”的桥上向西拍的。这里已经快到耦园了。
这是耦园朝西的门。它看似把路堵上了,不过走进这里是不要钱的,人们可以通行,收费的耦园景区的门在里面,是向南开的。
这是耦园一扇朝南的小门,当然,是不开的。
江南园林经常是这么低调的——门很小,很不起眼,里面却詹雅华美。
进入耦园后,前庭的东侧一角。江南园林不以气势磅礴取胜,其美感在于移步易景、曲径通幽。所以看景也得从细处看。当然,这个地方看着挺好,我没拍好。
耦园的前堂。与北方深宅大院的堂皇富丽不同,江南大户人家的宅院一般都很雅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淡雅美,令人观而忘俗。不过大家可别以为这里的园子主人也都很清雅脱俗,即使在古代,建这样一座园子也要花很多钱,而古代的商人又没什么地位,所以这些看似淡雅的园林背后,通常都有个并不淡雅的贪官主人。
以耦园为例,它原名“涉园”,并不很大,那时候虽然处在苏州黄金地段,地皮也不太值钱。后来一个被罢官的按察使沈秉成看中了这个地方,客串了一下开发商,花3000两银子买下园子并大力扩建——他的钱哪来的?俸禄可没这么多吧?而且那时候说扩建就扩建,反正没有物权法,旁边的小老百姓又怎争得过他?这里面有多少强拆的血泪史?
算了,我这段话写得太“左”了,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我绝不否认这座园林的艺术性。不论它是怎么来的,在艺术上,它很美。
耦园扩建后,中部是宅邸,东西各有一座园林,呈对称之状,故沈秉成改名为“耦园”。这里有不少旅游团来,我听一个导游讲解说,沈秉成买这个园子,是给他的年仅16岁的小妾住的,那时沈大人已经五十二了,这个“耦园”,意为“佳耦天成”。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但据我了解,那个所谓的“二奶”是个江南才女,名叫严永华,不仅容色美丽,而且能诗能文。据历史记载,严永华比沈秉成小15岁,年龄差没有导游说的那么大,而且此时,沈秉成的第一任妻子早已去世,所以她算是续弦,不是小妾。沈秉成是不是个贪官,我无法考证,但二人诗歌相和的这段光阴,却是浪漫而真诚的,他们的爱情,并不值得质疑。
反正甭管怎么说吧,这基本可以证明,耦园是没有藕的,我连片荷叶也没见着。
先到西侧花园里逛逛。这时人还少,挺安静的。
我觉得耦园最大的特色在于它那造型奇特的圆形和椭圆形窗。当然,大家公认它最牛的地方还是东园的黄石假山。
在西侧花园里随便拍拍。耦园虽然不如苏州四大园林那么经典,但也基本能做到移步易景,穿廊、假山都不是俗物,园林小品极是精工,很值得一看。当然,我的拍照技术可能会对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往中间宅邸折返途中,看见一座不知道什么堂的屋子。其陈设非常一般,但雅韵天成,颇有魏晋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典雅气象。
单看这两张图,没有江,没有水,不知道东西南北,但似乎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江南”气息。
这个地方在园子中部,叫“织锦老屋”,好像是女主人日常起居的地方,朴素典雅之中透着婉约秀美。
这座大宅邸独立成一个院落,估计是他们的主屋,真是雕梁画栋、亭台楼阁——“爱她,就给她买哈根达斯”有什么了不起?爱她,就给她建座园林吧。
如今,这座大宅院已经变成了耦园书场,里面这二位在唱的就是传说中的苏州评弹。我一个字也听不懂,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还是有的。
再往东走,去东花园。那里才是耦园的精华所在。
这是东花园南半部分的一个独立小花园。此时突然进来三大波旅行团,人一下子挤满了园子,我只能拍近景小品了。
这个独立小花园里还是有个地方非常值得一看的——这个非常别致、堪称“巧夺天工”的花窗。
耦园的门票上印的就是它。
东花园中部,有个水池。
估计在苏州,没个水池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园林——因为没有水池,你就没有亭台水榭啊。
水池北边,就是耦园最被业内追捧的黄石假山。
遗憾的是,本人不喜欢假山,也不会拍假山。所以就这样吧。
可是我又听见导游讲,83版《红楼梦》的大观园,就是在这里取景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追逐嬉戏的假山就是这个。我有点奇怪——按百度百科的说法,耦园在建国后荒废了很久,新世纪才整修好的啊。
这是水池边一座用来消暑的轩阁,据说女主人很喜欢这里。
东花园北边,是一排长长的屋子,貌似是他们的餐厅。厅内陈设甚是古雅,听导游说这些瓷器都是真家伙,我怎么看着不像啊。
那一排屋子西边有个向北的走廊,通到北边,就是河边,这里有个游船码头。我看看时间已经不早,快11点了,腿也很疼,就打算坐游船回平江路上去。一问票价,50块,觉得还可以,但我后面那几位游客觉得不可以,于是我就一个人上了一条船。
船先往南走。这条水道挺宽,行船其上,心旷神怡。它向北与苏州动物园的水系接起来,向南拐弯向西,就是我来耦园时的那条路——大新桥巷。
船折向西行,沿着我来时的路返回——这时我觉得,50块有点贵了,因为走的这条线路其实挺短。不过坐在船上可以休息,还不错。乘船的大姐问我,小伙子,我给你唱几首苏州的民歌吧?当然,不白唱,要10块钱。
我一想,她也不容易,10块就10块吧,就答应了。大姐嗓子还真不错,唱了三首,其中一首是著名的《太湖美》,另两首也耳熟能详,可惜我对民歌实在孤陋寡闻了。
我举起相机,录下船前进的景色,同时把歌声也录进去了。荡波河上,随舟轻摆,看小桥流水,听吴歌小调,苏州果然是天堂。下船时我跟她说,这10块钱,花得真值。
然而遗憾的是,回家之后发现录的视频没声音,仔细一看,相机的录音居然打到了mic模式,声音没录下来!!!哪个天杀的给我弄到这个模式的!!!
上了岸,接着往北边走。
这是家专卖丝巾的商店。
苏绣驰名天下,这次我是没时间看看了,单看这些几十块钱一条的丝巾,也觉得苏州的丝织业真是发达——不过说不定这些都是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呢,我不懂这个,就不乱说了,只觉得它们很美很雅致。
路过几家挺有情调的小店,随手一拍。上面三张有点欧式风格,下面这张似乎是日式的,我也说不上来,反正挺好看。
在某个小路口,有个小摊位,我问他卖的什么,他答是苏州著名小吃什么糕和什么糕。
抱歉,我不是吃货,对这些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不记得了。但这大哥很牛的,他跟我说,你要想买,赶紧买,一会儿就开始上人排队了,那时你再想买,可就得等好久了!
于是我闪人了。
又到一座桥,叫“通利桥”,平江河又分出一条“支流”向东——说实在的,充其量这也就是条水沟。但是图右侧的这座建筑的墙是真心好看的,那棵伸出墙外的树也很古雅,江南人家,果然处处是景。
站在通利桥上向北、向南看。这样看景色也一般,不过那游船上也唱着吴歌,倒让当时身处其境的我感到几分水乡风采。
过到通利桥桥西往东看。
通利桥往北,是另一家猫的天空之城。这家开着门,我就进去逛了逛。
里面的陈设很有小资情调,不过东西是真不便宜,当然,猫的天空之城的东西,品质还是有保证的。我看上了一套很简约的本子,但最终咬了咬牙没买。
这家“189文化艺术创意街”是家“综合体”,里面有十几家不同的小店,卖什么的都有。我进去瞧了瞧。
这家冰激淋店貌似很受欢迎,人爆多,我居然为此等了十分钟,终于等到个没人的瞬间。本来没必要放这张图上来的,可是为了对得起我等的那十分钟,放上来吧。
往里走,有家小吃店,招牌是这两道菜:“二姐鸡脚”和“什么什么小圆子”。
我问小圆子是什么,店家瞠目难答:小圆子就是小圆子啊。再三追问之下才告诉我,是糯米做的团子,我可以把它理解为馅露在外面的汤圆吗?
这两件东西份量都不大,但味道确实很好,虽然当时不饿,但吃起来也觉得挺香。这小圆子挺小的,但吃完这一碗,我居然感觉很饱,到晚上才再吃饭。
出了189,继续往前走。蓝天下,画檐蛛网,显露江左繁华。
这是在胡厢使桥上向北和向东看。
一路向北,随手拍各种我觉得很有情调的小店。我发现平江路的小店有个好处,一般来说店家不会制止游客拍照,我在天津新意街、上海朱家角,都被制止过,但在这里拍小店内景,从来没人管我。
当然,人家的店,人家有权制止我拍照,合法合情。我不是抨击那些店家,只说这里的店家让我比较开心。
一路上遇到的第三家狐狸家。这里快要到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北端了。
这家狐狸家对面,平江河的水面突然开阔,形成了一个池塘一样的区域。平江河游船码头设在这里。
突然想起了那句古诗:门泊东吴万里船。
狐狸家的北侧,是这个地方,它也经常出现在关于苏州的游记中。还好,我没再错过这里。
不过这面墙上有很多孔洞和印记,好像是当年有什么东西被固定在墙上,后来又拆掉了。远景还不觉得什么,近景就太难看了,我只好把它们一一P掉。这只是为了让图片看起来更清爽一些,不是不尊重事实真相。
这是平江路与白塔东路路口处的一块牌子,也是众多苏州游记中经常出现的场景——可是,可是,谁在这儿贴了一张“应急疏散场所”啊!!!
我当然知道贴这个没错,可是我顺着它,也找不到应急疏散场所在哪里啊!他们就不能把它往下或者往边上贴一点吗?
我是没本事P掉它了,想来贴这个的人,肯定是不在意什么“画面感”之类“无关大局”的事的。我本就不是什么艺术家,而即使是艺术家,也得顺从这些,因为这些人手中有权,却完全不关心审美。何况贴在这个位置,可能是最醒目的吧——我只但愿将来真的有什么事的话,普通人能真正用上它。
这个路口就是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北端了,再往北,路还叫“平江路”,但不是历史文化街区了。我在此处折向东100米,去平江府大饭店——当然,不是去吃饭,而是去一个“蓄谋已久”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