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做攻略时无意在百度地图上看到的一个地方,它叫'半园“,现在是平江府大酒店的一部分。
~苏州(Suzhou)~ 原先有两座”半园“,我来的这座是”北半园“,为清朝咸丰年间一个叫陆解眉的人建的,此人是个道台,属于中级官员,估计不是很有钱,所以建的园子不大。但是他又想要把园林的精华都吸收进自己的小天地里,怎么办呢,就跟现在小户型装修一样,开动脑筋,尽可能地多利用空间——于是设计者就设计了这座”半园“,里面的亭、台、榭、假山,都只有一半,走廊、山墙、花窗,都不重样,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多地吸收各种园林样式了。
”南半园“据说也很漂亮,但大部分毁于文革时期,只剩下遗址。
我在百度攻略上看,有人说园子门口有个酒店的工作人员,他想进去参观,担心工作人员阻拦,没想工作人员很热情地让他进来了,也不用在酒店消费。我呢,直接大摇大摆地进来,门口根本没见什么酒店工作人员。
这是那座圆形门的正对面的走廊。园子确实很小,走廊后面就是东侧的围墙了,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个园子布局很紧凑,池沼、水榭、假山,都不缺——就是小了点。
那个走廊正中是一个匡景的假山,两边的花窗形状不同,但十分协调,看得出设计者动了一番脑子的。在大的园林,设计者在这种地方肯定要设计对称的花窗,但这里一共就这么大,为了满足园主人”多一些样式“的需求,只好这么设计了。
半园进门处就是个水榭,从它这里往北看,园子好像挺杂乱,其实不是的,只是因为它太小了,所以空间十分紧凑。
拉近一点镜头,看着就不乱了。这么小的水面,居然还有座小桥,确实挺别致。
站在园子北侧向南看。池水不清澈,但像翡翠一般,有种晶莹的质感。如果大家注意第一章左上角的话,会发现里面还有锦鲤呢。
过了水池往北,是这几个很别致的小景——一半的亭子,一半的假山,一半方一半圆的山墙。设计者可真有想象力。
园子北边是一个小庭院,院子中有棵树,树上不停传来”你好“的声音,语音纯正,非常像服务员的声音。
幸亏我做过攻略,知道这园子里有只会说人话的八哥,否则非让它吓个半死不可。不过即使有思想准备,听到这么标准的普通话时还是吃了一惊。
就是这家伙。你冲它挥挥手,它还会礼貌地说”拜拜“。
从庭院向西看,这里堆放了一些杂物,大概是酒店放的吧。
往南折一点,再朝西走,是这个方形的门。它与我进来的那扇圆形的门在同一面墙上,相距不足10米。
我估计,这园子太小,没法像耦园那样,在园子中再弄出一堵墙来,好安放个圆形门,只好把大门处理成一圆一方。这倒也挺别致的。
我从方形门出来。
苏州以园林驰名海内,而半园则是苏州园林中”小“的极致——在这么小的空间内,它几乎集合了所有苏州园林的经典元素,亭、台、楼、阁、轩、廊、池、桥、山、窗、木、花、竹,样样俱全,而且堆叠有序,宛若天成,丝毫不显局促和杂乱,达到了”扩景“的极高境界,设计者真是很有水平。
另外它还有个好处:人少。自我进门,到我出门,园子里始终没旁人来。在午后静静的阳光下,独享园林之美,实在是绝佳的体验。
从半园出来,折回西边,回到~平江路(Pingjiang Road)~ 上继续往北走。
这里已经不是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了,但还是平江路,它的北端尽头有我的下一个目的地——~拙政园(Humble Administrator Garden)~ 。
虽然不是历史文化街区,但丝毫不影响这里的小店数量,也不影响这里的人气。此时是中午1点多,路上全是人。
当然,除了小店,这里居民人家也不少,而且看上去似乎还挺上档次。
河西有这么个一长排的建筑,灯笼上写着”狮林府“,像是个酒店。不过从地图上看,它是”狮林苑“这个楼盘的一部分。
路过一家半开放式的小店。花伞给它增色不少,不过店主人无精打采,似乎生意未见得怎么兴旺。
过了那家小店后,平江路有一段收得特别窄,真正达到了“摩肩接踵”的水平。这里已经快到平江路北端出口了,我急于从人堆中挤过去,所以没怎么拍照。
往北走,过了一道小门,路又变宽,眼前豁然开朗。站在一座桥上向南、向北看,水波荡漾,春色盎然。
这里已经快到平江路北端尽头了。向西望江南人家,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这是平江河最北端的“丁字路口”。平江路也在这里走到了尽头。上图是向东看,下图是向西看。
平江路这一路走走停停、吃吃喝喝,花了不少时间,此时已是下午1:30,来不及喘息了,直接去下一个目的地——拙政园。好在两者离得很近。
当然,我还是要简单抒发一下感慨的:以我之见,平江路比其他一些地方的所谓“古镇”、“古街”要好很多,原因是,它真的“古”。它是从古代一直保存下来的,而不是被拆掉后又新建的,虽然新建的古街肯定更宽、更美、更干净、更现代化,但那不是古街,那没有古街的神韵。
Day 02·寻芳拙政园: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本段落内容为拙政园游记。
平江路北端,与它相交的是一条叫“东北街”的东西向路,沿着它向西走不到200米,就是拙政园的南门。
我身边所有到过苏州的朋友都跟我说,拙政园没什么好玩的,我相信他们的话有道理。但我还是要去,因为在我看来,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没来过××就没来过这个城市”的地方,对苏州来说,“××”应该是拙政园。
拙政园头上的光环很多: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四大古典园林之首,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等等。欲了解江南,必先了解苏州;欲了解苏州,比先了解苏州园林;欲了解苏州园林,必先了解拙政园——反正我的逻辑是这样。
何况,园林“有意思”还是“没意思”,要看你怎么看了:有些人天生喜欢热闹,不爱园林的恬淡;有些人天生喜欢欧式,不爱园林的汉风;有些人天生喜欢互动性强的游玩项目,对园林这种“只能看”的东西不感兴趣,这都是正常的。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这倒没什么高下之分。
我向来不愿把人分为“雅俗”,因为关于“雅俗”的标准,谁有权定义呢?凭什么说园林就是“雅”的呢?不过我得说,观赏园林,最好还是要大体上了解一下关于它的典故,带着历史,带着文化,带着想象,去看。
这是拙政园的售票处。这里人爆多,但不都是来买票的,也有一部分是“卖票的”,也就是传说中的黄牛。
拙政园的门票价格根据淡旺季的不同分为50块和70块两种,春节是旺季,当然是70块。黄牛手里的票是30块,带进园子才给钱,我很有点心动,但他们的附加条件我受不了:必须付120块,另外90块是平江河游船的钱。我不打算坐游船,于是他们也就不打算卖给我30块的票。
这是拙政园的南门。为什么不拍张全景呢?因为全景上全是人。
一大堆导游带着一大堆旅行团在这里排队,我听他们介绍这座园子,说它是明朝正德年间一个不得意的御史王献臣建的,取《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为“拙政园”。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正德是明武宗的年号,这哥们是个挺有意思的皇帝,很疯狂,很叛逆,详情请见《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我不说详情请见《明史》呢?因为第一那个读起来费劲,第二那个是清朝写的,一般来说写前朝史书都不会很客观,必然以泼脏水居多。
第一任园主人王献臣是个御史,给皇帝提意见是他的职责,但可想而知的是,哪个皇帝也不喜欢听别人提意见,他们只喜欢别人歌颂自己——而明武宗连别人歌颂自己都不喜欢,他没那功夫。所以在他手底下干御史干得越尽职,就越不讨好,不得意是正常的。
当然,王献臣以一个不得意的御史,居然也有这么多钱来苏州大兴土木,自己是否干净,也很难说。
最初的拙政园是王献臣请文征明设计的,文征明与唐寅同列“吴门四大家”,是当时最杰出的画家,他设计的拙政园以自然景观为主,恬淡古朴、清雅自然,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那么多建筑。它后来辗转多人之手,被分成了东中西三个独立的部分,各自成园,历代建了很多建筑,后来又整合在一起。所以如今看它,东中西三部分之间还是能看出区别来的。
这个门在园子的东南部,游客进去之后一般先游东园,然后是中园,最后西园。
进了大门之后,有一个前庭,东西各一个小门,被景区安排做了“单循环”的功能:东边小门进,西边小门出。前庭是大户人家的“标配”——咱自己家里,进门的地方也多半有个玄关,不过王献臣先生这个玄关大了点。
这时是下午2:00,人爆多,我等了半天,才等到一个可以拍到门的样子的时刻。
从刚才的小门通过,就正式进入了园子。进来后先往西看,这个小水榭叫”涵青亭“,它后面的墙背后,就是苏州园林博物馆。
为什么我要先向西看呢?因为东边人太多了,主路上人挤着人,去那边,只能被人潮推着走。
这是站在西边向东看。图中这片水,是东园的主水域,那个水榭叫”芙蓉榭“,据说夏天这里会开满荷花。
从西往东绕——虽然人多,但是我也不能放过这三分之一不逛啊。放这张图没别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看看人多么多,连草坪上居然都这么多人。其实这个镜头里算少的了。
这是东园最著名的一个景点:天泉亭。我等10分钟,才等到前景没人的时候,拍下这张。想等亭子边也没人的话,估计要等到天黑了。我果断闪人,往西走。
还是拍张小景吧。拙政园本身也不是让人看全景的,要欣赏它,就得抓住细部的景物。不过我不记得这是什么地方,反正应该在东园和中园之间。
来三张瓦当的特写。图没拍好,不过站在近处看实景,也就那么一回事。这面墙好像是东园和中园之间的墙,当时被人挤来挤去,搞得晕头转向,我也弄不清了。
这里好像是一个展览苏绣的地方,还有一家卖纪念品的商店。我进来转了转,没见有什么了不起的,正准备转身离开,旁边一个小姑娘突然叫她朋友在这扇门前给她拍张照。我一看,这个景色还不错,就站在那儿等她拍完,我也拍。
结果我又等了10分钟。小姑娘对朋友的构图各种不满意,拍了又拍。总算等她拍完,我拍了一张,构图好像也不咋地。
还是拍园林小品吧。这是中园的东部边界,有一条长廊,从长廊转过去,就是中园的主景区。
我忘了这是哪座厅堂里的内景了。好像是”玲珑馆“,又好像是”远香堂“。个人觉得这两张还算典雅,不过只拍近景就是有这点不好:看不出这是哪里。
这里就是中园了。水面是中园的主体部分,据说占了整个中园的五分之三,不过我看着不像。这是从西南向东北看,那座满是人的圆门洞方亭也是个著名景点,叫”吾竹幽居“,匾额是文征明写的,四面四个圆门洞很有特色,站在上面往西看水面,据说有种置身湖边、烟波浩渺的感觉。
可我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啊。是古人想象力太丰富,还是我的想象力太匮乏呢?反正我觉得就这么大点水池,实在是不觉得像湖泊。
两边的人流大家看见了吧。除了水上没站人,到处都站了人。
拉近景之后倒是好看了很多。
这里要介绍一下拙政园的另一个特色:它不仅会框景,也会借景,西边那座看上去在园子里的塔其实不在园子里,那是北寺塔(报恩寺塔)。文征明在一开始设计园子时,就有意地制造了这个角度,如此望去,好似塔在园中。
我感觉这有点”意淫“的味道——人家明明就不在,你非让人家显得在,显得在,就在了吗?
不过我得承认这个借景确实很成功。当代苏州市政府在城市规划时专门规定,古城区内绝不能出现比北寺塔更高的建筑,以使”塔影入园“的景色长存,其对文化艺术的尊重,值得各地学习啊。
我绕着水池走了半圈。由于人太多,除了拍水面,就只能拍小景了。上图的小景其实就是下图中左部那个小房子旁边的墙。
绕回池南,继续向西。发现路边的花已经含苞待放——这是腊梅吗?我对辣妹、拉美、拉煤,都认识,但腊梅不认识。
春天到了。早春,下江南,多么惬意的事。
再来一组花的图。它的背景好像叫”荷风四面亭“,我搞不清,总之它是个临水而建的比较有特色但我不太喜欢的建筑。
它的整体样貌是这个样子的。上层一排花窗很有特色,但我比较不喜欢。
这个地方叫”香洲“,是一座画舫式建筑,在苏州园林中非常罕见。后来慈禧建颐和园,听闻苏州有画舫,专门派人到这里观摩,然后回去模仿它造了颐和园的石舫。
下图左边的那座小廊桥叫”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罕见的廊桥,可我没觉得有什么太了不起。
这是站在小飞虹上向北看。由于这桥上人实在太多了,拍照的时候总被干扰,没心情,所以没拍好。
这个地方原叫”小沧浪“,在文征明时代仅为一座亭子,后来陆续建了这一组建筑,把这一带合围成一个半独立的封闭区域。
我不得不说,这组建筑还不错。
从小沧浪向西走,路过这个被山墙遮挡的亭子,不知道它叫什么。总之这里好像已经进入西园了。
向西走一点,进入西园主景区,看见这个造型奇特的建筑——“与谁同坐轩”。这个名字取自苏轼的“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意蕴孤高淡雅。
这座小亭子的平面是扇形的,花窗也用了扇形,在国内园林中独一无二。它后面假山上的小亭子叫“笠亭”,建成斗笠(箬帽)之状,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一蓑烟雨任平生”之意。
我听旁边导游说,这个亭子象征着清代的官帽,意为加官进爵,简直想上去抽她——虽然清代前期的官帽确实跟箬帽差不多,但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讲究山林隐逸之趣、超凡脱俗之情,加你妹的官、进你妹的爵?
可是转念又一想,她这样说也不奇怪:王献臣若不混个官帽戴戴,哪来钱和权建拙政园?大家在权力不受制约的环境里呆惯了,当然崇拜权力,这不怪大家。
但我必须再重复一遍:这园子里,没有那么世俗的寓意。何况王献臣是明朝官员,明朝官帽不长这样。
往北走,在长廊转角处遇到一个挺别致的花窗。
走到园子北边,水边有这道山墙。
西园,从北边往南看。
这个地方快到园子西北角了,叫“浮翠阁”,是一座双层八角小楼。
这是水池西侧的一个屋子,叫“留听阁”,取“留为听雨”之意。据说这里有个清代银杏木雕刻的飞罩,极为珍贵,可是啥叫“飞罩”涅?本宝宝不懂,周围人也太多(图里没人是因为有栏杆拦着不让进),随便拍了两张就闪了。
再折回南边。这是园子的西南角,水面向南延伸,呈阑尾状。“阑尾头”上有座小亭子,形状普通,但整体景色不错。
在墙的南边,就是苏州博物馆,那里曾经也是拙政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破败,苏州市政府干脆铲平了它,请贝聿铭设计了新的苏州博物馆。我本打算从这里过去,结果发现这二者虽然只有一墙之隔,但是这里没!有!门!
尼玛,我只好往回走,走到东北方,才找到一个出口。这是出口西侧的花圃和温室,他们在这里培育花木。这也是拙政园的一部分,但不是景区。
这条小巷子叫“平家巷”。从拙政园北门出来,沿着它向西走,走到一条比较宽的大路——齐门路上,再向南,才到苏州博物馆。
这时是下午三点多,逛完拙政园,只花了一个多小时,这其中还包括等人走开才拍照的20分钟。说实在的,我很喜欢拙政园,但它是冲雅恬淡的,适合人少的时候逛,在人这么多、几乎人推着人走的情况下,我实在无心细赏。下次等淡季再来吧。
Day 02·掠影博物馆: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
本段落内容为~苏州博物馆(Suzhou Museum)~ 、太平天国忠王府游记。
尽管苏州博物馆是一座博物馆,但我一件“博物”也没看,我来这里是看建筑的。前文已经提到过,它原本也是园子的一部分,荒废之后被铲平,请苏州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重新设计了这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