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蒲甘(Bagan)~ 有两天行程,安排了两次看日落的机会,幸好凉季天晴的机率高,空气干燥,草木微醺,略带焦灼的气息平添了历史的苍茫感。广袤的平原没有高地,要不就是到阿勒姆皇宫酒店附近的观景塔看日落,可以360度俯瞰蒲甘塔林的全貌,但是只能远眺;要不就深入塔林,在万塔之中捕捉跳动的历史光影。
一大帮人聚集在一个小土坡上,抢着机位,长枪短炮等着日落的那一刻,或许等来的大都是重复的景象,许多人的照片也会是同一个角度。我从坡地上下来,走入森林环绕的塔间,换一个角度,或许每一座佛塔都有一段故事。其实早就有旅行者穿梭在塔间,人影晃动,千百年沉寂的佛塔仿佛有了生命。
牧人赶着牛羊,夕阳中从塔林间穿过,你可以发现,这样的暮归不知走了多少年,此刻是最有意境的。~缅甸(Myanmar)~ 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度,黑头白身的“奥巴马”羊和驼峰白牛轮廓清晰,经典的暮归场景。缅甸驼峰牛通体白色,也叫“白牛”,缅甸多数国民不吃牛肉,农民对于牛的感情很深。
蒲甘塔林所在的伊落瓦底江中下游和伊落瓦底江三角洲一带,物产丰富 ,水草丰茂, 是缅甸有名的“鱼米之乡”,盛产稻米,水稻产量占缅甸水稻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被誉为“缅甸粮仓”。
太阳从佛塔尖慢慢沉落,揭开缅甸史书《琉璃宫史》上的一个神话:在帝释时代,太阳神的后裔与龙公主相爱,龙公主生下三个龙蛋,一个漂到中国,变成一个美丽的少女,后来成为中国的皇后;另一个漂到缅甸的抹谷,变成了红宝石;还有一个沿伊洛瓦底江漂到缅甸的良宇,变成一个男孩,长大后不仅无比英俊,而且智慧超群,勇冠三军,他就是蒲甘王朝的始祖骠苴低国王。在缅甸语中,“瑞苗”为亲戚之意,“胞波”是兄弟的意思,缅甸人据此称呼中国人为“瑞苗胞波”。
移步于塔林间,仿佛落日跟随着跳跃,忽而塔尖,忽而树梢,像一个顽皮的老顽童在演绎着蒲甘这块土地的发展历史:除了散居在缅甸南端的人数不多的尼格利多人,其余缅甸境内的种族均是从中国大陆迁徙到缅甸境内的,属于黄皮肤的蒙古人种。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为三大语族,属于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和汉泰语族。
孟高棉语族人是最早进入缅甸境内定居的人群,他们的先民是定居于我国华南和滇西一带的百濮族群,大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孟人进入缅甸境内,在红河、湄公河、湄南河、锡当河 、萨尔温江河口一带向西逐步扩展,一直到孟加拉和印度南部定居。汉泰语族人源自我国百越族系,进入缅甸的时间要晚于孟高棉语族系和藏缅语族系,定居在缅甸东部和东南部。
藏缅语族人是我国古代氐羌部落的一支,公元前4世纪,秦朝征服了中国的西部,迫使大批羌人远离故土,从中国的西北陆续南迁,进入我国云南。在南诏大军征讨缅甸骠国时,一部分军民留在了伊洛瓦底河谷,他们留下的目的起初是为了帮助南诏镇守大后方,并开拓新的屯田基地,以保障南诏征战的后援。
但是,到了南诏王国逐渐衰落的时候,这些远离家乡的征人渐渐意识到“故国不堪回首”。伊洛瓦底河谷为他们提供了广袤的牧场和良田,连年征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很快,他们就成了河谷地区的新主人,并逐步修建了城堡,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城邦。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们开始自称为“缅马”(Mranma),意思是“强大的骑士”。
缅甸现在的国名——Myanmar,就是从这个称谓发源而来的,而这些留在伊洛瓦底河谷的南诏人从此变成了后来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
太阳西沉后,天空呈现了安详神秘的气息,草莽之外,佛塔的金顶回闪着耀眼的光芒,厚重的历史让画面重彩辉煌。
从上游中国独龙江而来的伊洛瓦江黄昏中泛着微光,中缅边界绵延2,171 公里,自古以来两国民间各种往来频繁,山间铃响马帮来,中国商人循着伊洛瓦江和怒江水道进入缅甸,运去中国的丝绸,换取缅甸的宝石、翡翠、木棉和印度的犀角、象牙等珍品。同时,缅甸上座部佛教也传入云南西南部傣族等地区。
由于古时两国分界并不明确,近代的陆上贸易,又导致了“山地中国人”季节性地移居缅甸。首批定居缅甸的华人,是在几个世纪前移入缅北克钦邦附近山区的玉石商人,他们是从云南省移入,后来,第一个广东籍商人经新加坡来到缅甸曼德勒王朝古都。不过,大规模移民潮则是发生在英国侵占了整个缅甸后,大规模华人通过海峡殖民地,由海路移民缅甸。华人同缅人大量通婚、血乳交融,与缅甸人关系融洽、亲善。因此缅甸人习惯称呼华人华侨为 “瑞苗”、“胞波”。
北宋时,缅甸的蒲甘王朝就遣使到中国朝贡,元朝时缅甸北部成为中国的缅中行省,缅甸那罗梯诃波帝之后,蒲甘王国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两国边民通婚也很频繁,在中缅边境的乡村里,一家人有中国人也有缅甸人的情形极为常见。
如今,云南瑞丽江两岸居住的中缅边民,其中包括傣族、缅族、景颇族等,从2000年至今,已成功的举办了十六届中缅胞波狂欢节,瑞丽和畹丁两个国家一类口岸,是中国通往缅甸的重要窗口。
蒲甘王朝是缅甸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后南征北战,并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大量修建佛塔,留下了蒲甘塔林这片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后来的缅甸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是摄影人缅甸行摄的最爱。
拍摄地址:缅甸蒲甘莎尔温江岸边娘乌中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