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塔脱鞋、进庙脱鞋、进家脱鞋……脱鞋在缅甸是一种习俗,一种特殊的佛教思想。缅甸几乎全民信教,生长在缅甸的人从小就接受这种思想,脱鞋成了很自然的事。凡事带缅甸的旅游团导游,都会提醒游客,到缅甸要注意脱鞋的场合,否则被认为不尊重他们。
传统习俗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缅甸人穿皮鞋和其他运动鞋类的人很少,因为他们绝大部分是佛教徒,家家都有神龛,进屋前脱鞋,是公认的习惯,除保持室内卫生之外,也是对佛祖的虔诚崇敬。在昆明出发前,多次跑缅甸的帅哥“北纬”就告诉我们,带一双拖鞋吧,脱起来方便,明天开始,经常要脱鞋,一双拖鞋跑到底了。
在每一个寺院门口,都脱着大量各式各样的鞋子,而拖鞋大部分应该是当地人的,我估计在缅甸生活,最省的就是袜子,最费的应该是拖鞋了。
有时候从寺院出来,也有找不见自己鞋子的时候。那天我从佛塔拍日出下来,天微微亮,鞋子不见了,不知是不是神喻我要赤脚行走。好在寺院的周边有许多卖拖鞋的。
在曼德勒固都陶寺,一群漂亮的女学生在游览白色塔林,白衣、蓝特敏裙,飘逸的黑头发,光着脚丫是不是很纯净啊?
缅甸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非常炎热,为了凉快,特别喜欢穿裙子,趿拖鞋。筒裙的款式虽然一样,但男人的筒裙叫“隆基”,女人的筒裙叫“特敏”。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筒裙不但能围在腰上做下装,许多贫苦人们,白天用它来搧凉、赶蚊虫、擦汗,晚上还把它当被单盖在身上。女孩子出行、游玩,穿着“特敏”,光着脚丫,席地而坐,总是这么自然。
世界上人数最少的民族布岛族,女孩子从五岁起,就要戴着重约1公斤的铜圈,十岁时再在脖颈上加铜圈,重重的铜圈将女子的肩骨一直往下压,也使得她们的脖子越来越“修长”,一旦被套上,终生都不能再除下。据说是布岛族先人为了迁移的方便,把贵重金属品铸成金、银或铜环,戴在女人的颈上或脚上,就形成了这样的风俗。有资料说布岛族是世界上人数最少的民族,只生活在缅甸、泰国等少数国家,现在大约很少迁徙了,可以安静地脱了鞋,舒舒服服地坐在家中纺织。
缅甸茵达族人从小就练就了光脚单脚划船硬功夫,一只脚站在小船甲板上,另一只脚缠绕在桨上,并用手握住桨的上端,手脚和腰部同时发力,一摇一摆地就把船划起来了,光脚板的肉体对用力感受传达更真切,对木船也更有附着力。
其实在我国,也有脱鞋的习惯和场所,比如练习瑜伽或是跆拳道的场所,居家入室,门口玄关都会放一些脱鞋,供家人或来访客人换取之用,只不过是换上干净些的鞋子,没有佛教思想的敬意在里面。
光脚是对佛事活动的尊重
茵莱湖娘水镇,每天早晨都有小僧侣排着队伍、光着脚丫,每人抱着一个钵,沿着小镇的主要街道在化缘,施主也光着脚给他们打饭,以示对僧人的尊重。
神圣的地方不但干净,甚至是一尘不染。寺院僧侣的佛事活动,一直都是光着脚,肉体与佛像、祭台、寺庙直接亲和,感受佛祖传递的默语与温度。好在缅甸气候炎热,一年四季不会觉得冷。
因为在缅甸人的心里,和尚与佛像是圣洁的,而鞋子是脏的,是对佛祖的不敬。古代,人民见缅王时要脱鞋,外国使臣见缅王时,也要脱鞋,任何人都不能例外。缅甸人将维护 “脱鞋”,等同维护国家主权一样重要。
因为坚持要脱鞋,亡国、沦陷
大约公元1277年,中国元世祖忽必烈试图征服南部周边国家,他先是派使者访问蒲甘王朝,国王那罗梯诃波帝也派使者回访元朝,双方建立初步外交关系,但当元世祖第二次派使者访问蒲甘王朝时,因要求蒲甘王朝派王公贵族前往元朝朝贡,结果元朝使者一去不复返。
根据缅甸史书记载,元朝使者拜见国王时,没有遵照礼仪,不肯脱马靴而被处死,蒲甘王朝的此举似乎是对元朝的挑衅,元世祖开始考虑进攻缅甸之事。
公元1277年,缅甸蒲甘王朝先下手为强,发兵数万攻打中国云南,云南行省迅速上报朝廷,元世祖果断派军支援云南行省,双方在云南境内激战,缅军被元军击败,退回缅甸境内,元军由于不熟悉缅甸地形,没有深入追击,元朝断绝与缅甸蒲甘王朝的交往,并做好了武力征服的准备。
公元1280年,元世祖派大军进攻缅甸,一路势如破竹,公元1285年,蒲甘城破,缅甸最终沦为元朝藩属国,蒲甘王朝名存实亡。此后几百年,蒲甘接连宫庭内乱,再也没有强盛起来。
英国占领缅甸前,对使臣见缅王要脱鞋也非常不满。1824年,英缅战争之後,英国占领部分缅甸国土,就开始采取不脱鞋的作法。1852年,英国派使臣与缅王谈判,缅王在压力之下,对克伦人的问题做了不少让步,但对英国人以后不脱鞋一事,绝不让步,并停止与英国使团谈判。1885年,英国发动第三次侵缅战争,他们这一次不但穿着皮靴冲进缅皇宫,还把缅王和王后掳走,带到了印度,此后缅甸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脱鞋”是缅甸自古以来的规矩,一种特殊礼节,植入身心血脉,不是外来民族说改就会改的,即使亡国也在所不惜。因此在英国统治缅甸60多年中,一直无法改变这一习惯,“脱鞋”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