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路线
巴肯山——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第一次登~巴肯山(Bakheng)~ 的时候,在检票口的小伙子用中文笑着对我说:
你好,你长得好像越南人啊,我用中文跟你说话都觉得好奇怪。
想起了在印度被一群印度人围住问我是不是印度人、在泰国被泰国大叔认作泰国人的经历。
以至后来每次我想去东南亚,都会被朋友笑称是“回老家”。
爬了两次巴肯山。
第一次是刚到的那天下午,买了三日票,当日下午就可以免费登巴肯山。
怀着初到他乡的急切又激动的心情登上最高点,可惜没看到日落。
第二次是骑完吴哥小圈的那天傍晚,那天一整天天气都很好,蓝天白云,想着这次一定能看到日落了。
在骑了一天脚踏车后疾步登上巴肯山,奋力钻到人群的最前面,可惜还是没看到日落,悻悻而归。
雨季是不是就一定和日落日出无缘。
算是一点小小的遗憾。
石阶延伸到山顶,
在这里你的视线开阔,
可以欣赏到山下美景,
难怪这些很有建筑品味的人要选址这里。
—— [法] 亨利·莫奥 1859
当初耶轮跋摩一世迁都到这里,登上山顶,四面还是一片未开发的丛林。
他选择了此处作为帝都,
此后两三百年,从巴肯山开始,
吴哥王朝要在这片土地上一点一点织出锦绣。
——蒋勋 《吴哥之美》
在落日余晖的照射下上山,
艰难登顶时擦肩而过这群守护的古老历史的石狮,
1100年来,它们就这样默默地蹲坐着,昂首挺胸,器宇轩昂,
远眺着那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国度。
雨季,乌云满布。
许是因为大家都对日落不抱希望,所以上巴肯山的游客比正常情况少了很多。
上来了的人,倒也不会因为没有落日而匆匆离开。
他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各聊各的,只是偶尔看一眼天空。
出行之前看蒋勋的《吴哥窟之美》,
听他讲述自己和~吴哥窟(Angkor Wat)~ 的渊源,前后多次徘徊于各精美的石雕之间,
用他温柔的声音徐徐道来那些只存在于书本中的印度教神话故事,
从他口中知道了Naga, Aspara, Linga, Shiva, Vishnu, Brahma。
待真正亲身来到这些雕塑面前的时候,那一个个神话故事竟变得鲜活起来。
记得蒋勋专门提到了吴哥建筑的石狮,
只有强盛、自信、向荣的国度才会雕刻出如此浑厚、大气、昂扬的石狮,
好像见证着新迁都的国势蒸蒸日上。
决定下山,去东门前的那块空地看看。
东门面向日出的方向,应该是最主要的通道。
可惜的是,巴肯寺损毁得太多,寺庙整个东面都在维修,只能从栅栏之外远眺。
东门前的这一块空地,绝大部分的游客不会涉足。
这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聆听巴肯寺的静默之声,去感受高棉王朝的强盛和离乱。
二上巴肯山,是在骑了一天脚踏车看完吴哥小圈之后。
那天一整天都是蓝天白云,我还在男朋友说,今天天气这么好,肯定能看到落日。
就连爬山的时候也觉得应该能看见落日,至少有晚霞。
结果登顶后迎接我们的是这么一大块乌云。
尽管有一大块乌云杵在太阳落山的位置,但大家似乎都对今天抱有极高的期盼。
大概所有人心里想的都是:过一会儿乌云就会散了吧。
先来的人抢先占到了最好的观看点,后来的人也根据情况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有单反的举单反,有手机的拿手机,
等待的都是乌云散去的那一刻。
人群渐渐散去,工作人员也开始催促着说景区要关闭了。
依依不舍地散去,似乎每次出来旅行都会留下一些小小的遗憾。
在尼泊尔博卡拉没看到鱼尾峰,在柬埔寨暹粒没看到巴肯山日落;
在印度拉贾斯坦邦没去成斋普尔,在泰国北部没去成Pai县,在马来西亚没去成海岛。
所有的一点一滴构成了我的旅程,惊喜也好,遗憾也罢,
最美的时光永远在路上。
~圣剑寺(Preah Khan)~ ——献给父亲的礼赞
吴哥三日游,本想第一天走外圈。
但苦于没找着人拼车,自己租个车又嫌贵,于是决定将外圈放一放,先走大圈
9个世纪以前,高棉王朝最著名的统治者——闍耶跋摩七世,在花甲之年终于登上帝王台。
这个曾经两次放弃称王机会的人,最终扛起了重振雄风之大旗,
将一个破败之国发展成为一个统辖54个省的强大帝国。
闍耶跋摩七世——现代柬埔寨的奠基人。
这位伟大的帝王登基后,为母亲建造了塔布隆寺;为父亲建造了圣剑寺;
为臣民百姓修建了能治病救死的涅槃宫;为自己,则重整了巴戎寺。
走过这道大门,就踏进了历史的漩涡。
大树的生命,在吴哥窟从不会吝啬它的表现力。
树身攀爬上古墙,树根延伸到脚下。
随处可见的,是对生命的敬畏。
900年过去了,现在只剩下手握宝剑的无头英雄还守护在此。
这座为纪念战胜暹罗军队而修的古寺,由十万人参与修建。
它不仅是高棉人最重视的寺庙,还成为了当时的村落,各色人等在此定居。
小心翼翼地走进去,进入这个宏伟、威严的寺庙中心。
等待我的将是一个神秘、苍凉、精美的世界。
这些雕刻精美的门楣、窗棂,那些或完整或残缺的Aspara天女,
都以静默的形式,对抗着游人的纷杂。
中央殿堂内的浮屠石塔,是圣剑寺中最珍贵的宝贝。
据说这里有长期为人祈祷的神婆,但我们去的时候不见有人上香。
参观圣剑寺,不走回头路。
只是随时踏出的一脚可能都能把你拽进历史。
如果硬要说雨季去吴哥窟有什么好处的话,那么我想,
你感受过阳光和雨滴同时撒在身上的感觉么?你感受过在世界遗产地没有蚂蚁般的人群么?
而那些隐埋在巨树丛林中的古迹,则更像是一个个神秘、潮湿、迷人的古堡,等待被你发现。
龙蟠水池——孤立小岛的纯粹信仰
当地人至今仍传说“龙蟠”池水可以治病,
巫医祈祷后,在水池中捣焖药草,
经由狮、象、牛、马口中流出,
病患服食或沐浴,是医疗与祈福的汤池……
——蒋勋《吴哥之美》
大树坍塌在水面上,像极了九寨。
这里的游客不多,没有赏心悦目的华丽的建筑和石雕,
这里只是在吴哥窟原有的肃穆、庄严里,加入了博大、包容的气度,
使得刚性的吴哥加入了一丝柔美之气。
走在引道上,也曾试想,
若非雨季,这里将只剩干涸的水池和无处安放的树干。
若我寻找的是宏伟的建筑或雕刻,那眼前残败荒芜的景象会令我无比失望的吧。
“北池(即龙蟠水池)在城北五里,中有金方塔一座,石屋数间,
金狮子、金佛、铜象、铜牛、铜马之属皆有之。”
——1296年 周达观 《真腊风土记》
周达观所描述的“金方塔、金狮子、金佛”的景象早已没了痕迹,
留下的只有仍然盘踞在水中央的黑乎乎的石头。
不知曾在此沐浴过的人有多少,
那些呻吟哀嚎的,那些匍匐而来的,那些遍体伤痕的,
他们浸泡沐浴在这水池里,祈求着身体和心灵的痊愈。
~塔逊寺(Ta Som)~ ——庭院深深深几许
曾盛极一时的高棉王朝给世界留下了一片宝贵的遗产,一个辽阔的废墟。
走在吴哥城的废墟间,恍恍惚惚以为到了圆明园,
再走几步,又不知此处是何地了。
这些才风雨中支离破碎的断壁残垣,
彩色斑驳褪去后繁华的苍凉,永恒的倾颓着。
~东梅奔寺(East Mebon)~ ——水神庙的前世今生
当初的码头,小船划到这里,然后上岸,祭拜水神。
现在已变成一块木板,供人踩上去。
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么一个残破的废墟,当年竟是曾经长达八公里的水库。
谈古论今,古今中外,大概都会讲到“治水”的问题。
公元950年,高棉王朝有Yasovarman国王,修建东梅奔治理大水;
公元1034年,北宋有范仲淹兴修水利治苏州。
不知道你信不信,不过这巨大的大象,竟是用一整块石头雕刻出来的。
一千年以前的工匠,就能用坚硬的大石头,雕刻出柔软的象鼻、肥硕的身躯,以及漂亮的配饰。
这个在14-19世纪都不为人所知的古文明,
在那500年里,都只是被大树包围的乱石堆。
吴哥窟很多寺庙都有又高又陡的石阶,有些甚至需要手脚并用,
但只有爬上去才能看到寺庙的全貌,东梅奔寺也不例外。
也许是受蒋勋的影响,每次在努力、小心地攀爬这些石阶时,都会仰望顶上的那个建筑,
感受那种绝对的威严、雄伟,一如矗立在两旁的护法狮。
从1296年周达观完成了《真腊风土记》后,高棉王朝似乎就消失在视线中了。
中国人并没有重视过这本书,也不在乎在自己的南面是不是有一个这样的小国。
可这本书竟被法国人发现了,并翻译成了法文。
于是,19世纪60年代,当沉寂了500多年的吴哥窟首次展现在法国探险家Henri Mouhot面前的时候,
他被吓了一大跳:在东方的这个小国度,竟然会藏有这么伟大的文明!
现在,全世界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呼吁下“认养”这些庙宇,对其进行修复。
可是依然有顽强的生命从石缝间冒出来,
稍一不注意,可能500年后,这些小生命就变成了参天大树。
~比粒寺(Pre Rup)~ ——送给自己的火葬场
“不,这不是火葬场,这是我的变身塔。”
从907年吴哥建都,到961年,国王拉坚德拉跋摩预感自己将要离开人间,
回到天上,开始另一段生命。
于是,他为自己修建了这个神庙,用来火化他的身体,
可这不是死亡的地方,不是火葬场,而是变身塔。
五乘三形式的中心塔,印度教须弥山的典型。
象征着宇宙的中心。
认识蒋勋是从他的声音开始。
虽然以前听说过他和他的《孤独六讲》,但从没找到机会去认识他。
直到此次去吴哥之前。
做攻略的时候看到大部分人都会提到蒋勋和《吴哥之美》,于是找来看看,
当时没有买书,只有看视频。
经常都会看得出了迷,心想一个台湾学者的的声音怎么这么好听。
吴哥窟的故事,在他温柔的、抑扬顿挫的、富有磁性的声音中,娓娓道来,变得立体。
~通王城(Angkor Thom)~ 胜利门——无数次路过的地方
两旁的神像大多早已没了头部,
不知是风吹日晒掉落了,还是被盗窃者盗去了,
也不像吴哥王城南门外的神像,因游客众多而被修复得完好无损。
似乎这才是他们原来的样子。
“因为微笑,文明不会消失。”
他是谁?
有人说他是观世音菩萨,也有人说他就是闍耶跋摩七世。
胜利门,今非昔比。
想当年吴哥强盛时,将士们每每打了胜仗都会从这条大道上进入王城。
夹道欢迎的,不仅有在两旁搅拌乳海的阿修罗和菩萨,还有热烈欢呼的臣民们。
今日,即使吴哥城成了举世瞩目的世界遗产,到处游人如织,
可是在这里,也只是冷清清的,偶有载着游客的突突车路过,
和吴哥王城南门形成巨大反差。
~巴戎寺(Bayon)~ ——微笑是你唯一的表情
坐落在吴哥王城的中心,巴戎寺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大大小小54座佛塔,每一座佛塔的四面都各有一个微笑佛像,
使人身临其中的时候,无不感受到微笑力量的伟大。
初见巴戎寺,只觉得黑压压的一片石林。
越走近了才越发现,这真是一块藏着微笑的宝地。
外地游客步履匆匆,痴迷于精细繁复的吴哥建筑,目不暇接。
满眼看去都是伟大的石雕艺术,
大概一般不会想,当地居民是如何生活的?
想着想着就笑了,
闍耶跋摩七世把自己的微笑留在了49个石头上,
每个石头上分别有4个微笑,近200面。
应该是个自恋的人吧。
如果说蒙娜丽莎是最美丽的女性的微笑,
那么巴戎寺的闍耶跋摩七世的微笑,大概是最美丽的男性的微笑了吧。
没有湿婆神,没有毗湿奴神,只有200面微笑的佛陀。
蒋勋总会提到在巴戎寺看日出的经历。
“日出从东方出来的时候,阳光一线一线、一道一道,
佛陀的脸一张一张亮起来,有点像舞台上的灯光一样,
每一张脸都在阳光的照射下依次亮起来。”
在巴戎寺散步,不管走到哪儿,东西南北,
都是漫步在佛陀的笑容里。
微笑,是心里的喜悦之情显现在外。
每一座佛陀的微笑都是不一样的。
有的闭目而笑,有的杏眼圆瞪,并随着光线、角度的不同而变幻莫测。
既要普度众生,又要关怀人间。
在这里,不断有菩萨、佛陀的微笑包围着你,
给你安慰和支持,即使没有任何语言,他也在告诉着你关于世间的秘密。
有一段时间,这些佛陀的脸全被大树所缠绕,长满了青苔。
直到被发现,继而被认养、修复,才得以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很多游记和攻略里,都能找到这些石雕所对应的故事。
能有导游解说自是甚好,若无,自己发挥想象力来塑造故事,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艺术源于生活。
在巴戎寺,艺术的内容从诸神传说转换到了庶民的故事。
要仔细查看,才能发现隐藏在这浩瀚战争大海里的极小的快乐。
这长达1200米的浮雕回廊,就像一部用慢镜头播放着的老电影,
一帧一帧地映画在每个游人的心间。
闍耶跋摩七世为自己修建的这所巨大的陵墓,在四壁上刻满了浮雕,表现了庶民生活的场景。
这些生活场景主要以12世纪的战争为主题,
大象、车子驼载着货物,士兵们手持着长矛,列队而行。
巴芳寺——须弥山上湿婆的世界
“金塔之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郁然。
其北一里许国主之庐也”。
——1296年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
金塔指巴戎寺。
铜塔指当时巴本寺中心的铜塔,原先的24座铜塔,有23座已不知去向。
据说这是吴哥王朝全盛时期最为壮观的寺庙之一。
可惜部分坍塌,损毁严重,正在修缮中。
又是手脚并用地爬到寺庙最高处。
那条长长的引道,威严如仪仗队一般,雄伟、气派。
在这座三层的方正的平台建筑顶端,可以看到巴戎寺、战象台、古皇宫。
游人屈指可数,坐着吹吹风,眺望远处,倒也想起很多。
战象平台——国王的行政中心
一场大雨过后,我们继续往战象平台的方向走。
从战象平台的后面走出来,发现几乎所有游客都望着天边。
再一看,原来是彩虹。
在雨季的柬埔寨遇见彩虹是在寻常不过的事儿了。
常常在下午4、5点会有一次暴雨,然后在6点日落时分就可以在天边发现彩虹。
背对彩虹,则能看到绚丽无比的晚霞。
这战象平台,据说是当年国王上早朝的地方,
也会在这里阅兵,检阅大象。
当年周达观也在这里见到了真腊王朝的国王,在《真腊风土记》里面也有所记载。
在周达观的记述里,这个战象平台不仅是一个台子,
当年在这个台子上面,还有木头房子,可以防风雨、防日晒。
木屋上还挂了很多镜片玻璃,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空中宫殿——匆匆一瞥显英姿
因为下雨,又没带伞,只得在远处匆匆瞥一眼空中宫殿。
颇有“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之意,想来也是好玩。
传说是国王与蛇妖交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