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文学不细数不知道,一细数吓一跳:《哈利波特》《福尔摩斯探案集》《简爱》《鲁宾逊漂流记》《格列弗游记》《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双城记》《德伯家的苔丝》、百伦雪莱王尔德还有莎翁……
我虽然没看过多少,但因为有《哈利波特》《福尔摩斯探案集》和《简爱》,就感觉分量特别重,《福尔摩斯探案集》是我看探案小说的开山鼻祖;简爱一度是我小时候最佩服的女性,因为她一反西方文学里那些公主小姐的娇弱、总等着被救的刻板形象,对我影响挺大的;《哈利波特》那就不用说了。
所以今天去参观牛津大学的时候,我兴冲冲地直奔基督学院(克里斯汀学院)去亲睹霍格沃茨食堂的真容,然后到了那里,才知道,没!开!门!!!(心中一万个mmp飘过)。。更悲惨的是,牛津大学其他学院啊博物馆啊图书馆啊今天都不开门...只能安慰自己这算留个遗憾以督促我下次再来(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外观倒是拍了几张。
牛津大学是一座很古老的学府,亨利二世的时候就修建了,其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可以从斑驳的墙上看出一二,而其前沿高等的教育又使它成为古代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代表,那些门口高高悬挂、天花板镶嵌着的的学院徽章透显出英伦独有的气度。
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分散在牛津大学城里,环绕着各家小店铺,充满生活气息。有些小巷比较幽静,脚底摩挲着石板路,仿佛走着通往真知的朝圣路。在牛津的这条路上,走出了无数取得成就的伟大学子。
在街头碰见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拉小提琴(那技术不敢恭维呵呵),估计是在锻炼胆量和气场,在牛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这次行程有限,下次想去剑桥大学和伊顿公学走走看看。
今天还去了一位大佬的出生地,那位红遍了全世界和几百年的大佬就是威廉莎士比亚。前几天还去了狄更斯故居。我看过莎翁的《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李尔王》话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而狄更斯,说来惭愧,我也是才知道他这么个人写过《雾都孤儿》《双城记》。
这两个景点有一个共同点:十分普通,泯然于众。放两张图感受一下。(前狄更斯后莎翁)
可它们就是诞生了两位伟大的作家。其实参观完之后,真的发现没什么特别的,但“所有人的生活里都有一部历史”,透过故居,感受两人的生活和背后的历史,汲取弥漫在房间空气里两人文学的馨香和力量,这便是我们之所以参观故居的原因了吧。
老莎他们家园子还挺飘亮。他们家证明,卖皮革一样能有文化。
狄更斯他们家这洗衣房和灶台让我联想到老家,一样一样的。
狄更斯他书桌。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正襟危坐写名著的作家,多讲究。
今天参观莎士比亚出生地时,又下雨了,于是我就疾走在风雨中,模糊了镜片淋湿了衣裳,颇有一种人在戏中的感觉。人生不是戏剧,它比戏剧更戏剧。跳出一出戏,又入另一戏。
买了一本莎士比亚官方指南,然后我直直把它甩水坑了...还好及时抢救回来了。(像这种黑历史,游记也应该记录下来对不)
在这里,我找到了英语课上翻译过的那首诗。
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风格的文学。我感觉莎士比亚的文字有很多那种词藻华丽的大长句子,而同时期中国就是汤显祖“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不用做无谓的比较,他们各有各的价值,都直击一个时代的灵魂,用笔尖写下永恒。
最后引用狄更斯和莎翁的名句: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
So,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20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