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海的网红民宿安顿好,天还亮着呢,穿过一条小巷,就是著名的北海古街了。华灯初亮之际,人潮熙攘,鳞次栉比的招牌沿街排开,夕阳洒在光滑的石板上, 红色的“小城故事”特别耀眼。
《中英烟台条约》辟为了通商口岸
古街珠海路,西门对着四川路,入口的正中有块低矮的欧式门楼,不知为何用木栅栏将它封起来,行人只能从两边绕行进去,不收门票。路口的介绍栏里显示,老街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始建于1821年,初建时称为升平街,只有200米长,4米宽。这个低矮的门楼大概是这条老街最早的入口吧。
老街的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
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行人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骑楼的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
清光绪二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北海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先后有英、德、奥匈、法、意、葡、美、比等八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教堂、医院、洋行、女修院、学校等一系列机构。老街周边遍布英国、法国、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国森宝洋行旧址和天主教堂女修院,受殖民文化的影响,老街的这些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融合了西洋风情和岭南特色,挨户相连,绵延1.5千米。
此后北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货物从北海港进出口, 使北海成为那时中国南方重要的对外商贸港口,老街也变成了北部湾畔繁盛之区及中西文化交汇之所。
北侧骑楼商铺紧邻海岸,大多可以靠泊小船,形成前店中仓后码头的独特建筑形式,俗称下水铺,尔南侧骑楼则称上水铺。中段的店铺主要经营来自苏杭的绸缎,东段的店铺主要经营鱿鱼、沙虫、虾米、鱼干等干海货,西段接近外沙港口,所有店铺全部经营缆绳、渔网、鱼钩、渔灯、风帆布、船钉等渔民用品。
后来,广州湾的湛江市辟为法国租借地,他们“货物入口,向不课税”,致使一向到北海采购货物的安铺、石城、壶洞等地的商人,全部到广州湾购货,造成北海商业冷淡,一度衰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街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除了稀稀落落还有屈指可数的几间店铺经营渔具外,其他店铺已成为民居,街道建筑也日渐老化。
传统小吃记忆了历史
独特的地理位置、中西文化的交汇、亚热带海洋气候等等造就了北海人独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节日风俗、语言习惯,从诞生开始就更多以“市”的形态存在。
二三十年代时期的老街,除了酒肆歌坊,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娱乐活动,如舞龙、舞狮、电影、粤剧、讲故事等。教育氛围也非常浓郁,最早的私塾、到新式学校、中西合璧的教会学校,当时的老街弥漫着书香的气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北海厚重的历史和深受岭南文化影响,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饮食逐渐受到游人们的喜爱,水虾、水鱼、沙蟹汁、烧烤、鲜粉、粤式点心......
虾饼是北海老街最常见也是最有名的小吃,一般用加了葱花、盐、面粉和调味料的面粉糊倒在一种平铲中,然后把新鲜的活虾放在面糊里面,再放到油锅里去炸。老街卖虾饼的店铺很多,有一家叫“李姨虾饼店”,上过“舌尖上的中国”,顾客天天排队,连拍张照片的机会都没有。
喝糖水是两广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在老街一定要尝一尝北海的糖水。比如鸡屎藤糖水沙谷米糖水、板栗糖水、红薯芋头糖水、桂圆红枣鸡蛋红糖水、豆腐花糖水等,各种副食品,都可以用糖水的形式推出。
北海靠海,海鲜与米粉,延伸出了北海的鲜粉饮食。老街的后一条街,中山路与新安街交叉口旁边有一家“鲜粉之家”特别出名,客栈老板娘介绍的,一大早跑过去,刚开门,各种海鲜粉: 鲜虾杂螺粉 , 鲍鱼鲜虾海参螺粉 , 鲍鱼虾牛肉螺面······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融合,北海老街已不是西洋建筑的简单翻版,从深层文化根源来看,它体内流动着的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血液,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一个美丽的结晶。
~~北海(Bei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