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顺和 2018-08-02 16:44:23

国企之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是宋代词人姜夔写的一首著名诗词,抒发了黍离之悲、亡国之恨。我也想借这首词抒发国企破产之殇、失业之悲。
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木材水解厂曾经是国家一级企业,以加工木材为主,剩下的锯末水解酒精,在计划经济年代是国家林业部的缴税大户,号称万人大厂。有独立的医院以及四个小学和两个中学。辉煌的时候,企业的待遇更是得到职工的交口称赞。取暖做饭的烧柴足量提供,逢年过节还有鸡鸭鱼肉等副食供应,职工看病不花钱,子弟上学免费,是让商业、铁路等单位艳羡和眼红的。铁路有实权的领导都想办法把子女安排进水解厂。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水解厂已经倒闭,辉煌不再。职工或买断或退休,年轻力壮的出外打工谋生,原来热闹的居民区也多是老年人坐在小凳子上晒着太阳,沉浸在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之中,很难见到青年人。厂区周围更是冷冷清清,“波心荡冷月无声”!
我离开故乡已近二十年,对故乡的眷恋促使我 拍下了这些照片,聊以表达我对故乡深切的怀念。

一、水解大黄楼。
大黄楼是水解厂机关办公楼的代称,虽然如今粉刷一新变成了红楼,木质窗户变成了塑钢窗,但周围茂密的松树和石板上的苔藓足以说明它平日少人走日渐荒凉的程度。曾几何时,它是万人大厂的首脑机关,如今变得空空荡荡,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二、原木车间
伊春沟里(山上林场)的木材经过铁路运输到厂里的原木车间,经过龙门吊车的卸车和传送带的输送将原木传到制材车间,经过带锯加工把原木变成成材。

“振兴分厂”四个字依稀可辨。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被绿树遮掩的“八马雕塑”。

国企之殇



存放原木的场地变成了一片沼泽。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塑料大棚与格格不入的龙门吊车。

国企之殇



三、制材车间
制材车间是水解厂的核心车间,每年上交的利税大多出自这里。由山上运来的原木经过车间的加工变成板材和方材再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为铁路、造船以及国家很多重点工程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如今加工车间已是千疮百孔,车间门前杂草丛生。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①、当年车间的宣传栏可是内容丰富、色彩斑斓,引得工人竞相驻足欣赏,是车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洞门打开、破败不堪。

国企之殇



②、木材加工车间。七五·一三(1975年1月3号)火灾烧毁了大部分加工车间,工人们心疼得流下了眼泪,在复建的一个月里,他们喊出了“流血流汗搞复建,抓紧时间再生产”的口号,每天四班倒,歇人不歇马,渴了自来水咕咚咕咚喝几口,饿了两个烧饼一碗豆腐汤,工人忘记劳累,不计报酬。再看看如今的车间,不知他们会作何感想。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③、木材产品堆放区。加工的木材堆放在此,星罗棋布。如今经洪水洗劫,泥泞难走。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四、厂文化宫
文化宫当年在南岔乃至伊春市都是数得上的娱乐场所,它外形雄伟,功能多样,集电影放映、休闲娱乐、歌舞灯会和大小会议于一体。而现在它变得斑驳陆离,残破不堪,像一个孤独巨人飘摇在风霜雨雪之中。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五、子弟中学
水解厂子弟中学闻名遐迩。初中是省重点中学伊春市第二中学的主要生源地,每年都往伊春市二中输送三四十学生;高中升学率在普通中学中也榜上有名。如今虽然 旧楼翻新,操场平坦,也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据说今年的小学招生只有十几个学生,哈哈,长此以往,可要“国将不国”了。

改名的“南岔第二中学”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六、家属楼
五十年代末,由黑龙江省建筑公司承建的家属楼已“年过花甲”,质量还是杠杠的,虽说破旧些,但是它却记录了林区工人对祖国的赤诚之心。现在很多老工人依旧蜗居于此,与时下高大上的生活理念是多么格格不入啊!
至今

国企之殇



国企之殇



曾经住在一楼左下角(俗称小甲子)十年有余,旧地重游,感慨万千。

国企之殇



后记:照片和文字只是个人粗浅见解,不代表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大方之家看来实在是鄙陋之至,但是陆游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古人云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生于斯长于斯的林区子弟怎敢忘了先辈的遗愿。五十年代,先辈们响应祖国关于建设东北林区的号召,扎根林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是林区建设者对自己悲凉的评价,五六十年光阴飞逝之后,他们不得不在面对自己的儿女甚至是孙子们时,脸上带着愧疚。 因为工作在厂子里的多是一家一家的,如今全家下岗也就不足为奇。为了生存,他们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干着最累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还时不时被一夜暴富和地区歧视的人嘲弄着。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母亲不该厚此薄彼,看着您的儿女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母亲咋办?您的儿女拭目以待!

谢谢浏览,再见!

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