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林浦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南台岛东北,北临闽江,南靠九曲山,与鼓山隔江相望,山水秀丽,风景怡人,林浦自古以来洲渚绵延,文风昌盛,早在宋朝时期,这里就创办了濂江学院,著名理学家朱熹及其弟子曾在此授课讲学,朗朗的读书声传遍了十里八乡;明代科第官宦兴盛,以林元美为首的"七科八进士",以林瀚为首的"三代五尚书",功名显赫;这里也曾是南宋幼帝临危登基之所,这里有清正廉明的忠门显贵之第,满眼的文华弥漫着古宅厅堂,为林浦村点燃了向上向善的文化火种。
林浦尚书文化
南宋德祜二年,临安失陷,南宋王朝的少数皇族和部分兵马败退到福州,驻跸林浦,随后,年仅十一岁的益王在福州城内登基,福州一时成为了南宋朝廷抗元救亡的中心;朱子理学文化的熏陶,南宋英烈们精忠报国思想的感染,孕育了林浦独特又饱含韧性的人文品格,两百多年后,涌现出了璀璨夺目的林浦尚书文化。
在《中华名联》一书中,收有千古第一绝对,”进士难,进士不难,难是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描述的就是林浦林氏家族,在明朝中叶,出了以林元美为首的“七科八进士”,和以林瀚为首的“三代五尚书”,祖孙三代,从明朝弘治至万历年间,出了五位尚书,并且有三位曾任国子监祭酒,创造了隋唐开课取士1400多年以来仅有的盛况。
明隆庆年间,皇帝为此修“尚书里石牌坊”,明史对此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明代三世五尚书,并得谥文,林氏一家而已”,科第流芳的林家,最为世人所敬仰的,却是他们个个为官清廉,“林氏三世五尚书,皆内行修洁,为时所称”,洁身修廉就是林浦家世世代代坚持并遵从的品德,家庙是林氏宗族品德,尚书家风的集大成之所,这里的对联画卷。青砖黛瓦似乎都在无声的诉说着林家家训的谆谆教诲。
林家祠堂为何是黑漆白墙?
作为村民口中的“大庙”——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厅堂正中悬挂着进士、文魁、武魁、榜眼等牌匾22块,两侧廊柱林立,耐人寻味的是柱子的表面均被漆成黑色,而墙壁则被刷成了白色,这样的装修方式在当地的祠堂中独树一帜。
据林家后人说:林家的祠堂装饰和别人家的不一样,主要就表现在门面、大门人家都是大红漆,我们林浦就是黑漆,墙壁都是白的,这里面有寓意,就是对子孙的训导,做人要清清白白的。
林家世代清廉
说起林家祖上的清廉品行,村民们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上一整天,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曾任明成化、弘治两朝,南京吏部尚书的林瀚,散尽俸禄,修建校舍的故事,据明史记载,林瀚曾人国子监祭酒,位高权重且补贴极高,“俸料钱岁以百数贯计”,但林瀚分文不取,“清风两袖朝云天”,将所有的补贴悉数存入国库,用以购置,营造师生宿舍,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子监师生从此免于租房的负担。
林瀚从严治监,“待诸生恩义兼尽,不容请托”,“不容请托”就是不准走后门,这种行为,在明朝的官场实属难能可贵,林瀚的儿孙也在国子监学习,在家训只能怪专门告诫“宜遵守监规,慎勿妄意争先,恐妨公道,非我家子孙所当为也,戒之,戒之“。
林瀚的清廉品行,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儿孙,其子林庭机和其孙林燫的寓所与严嵩官邸仅一墙之隔,每日严嵩官邸谒客若市,唯独庭机父子不与来往,有人劝庭机顺献殷勤,庭机说”人各有能,我无此能也“。林瀚的精神是什么?第一个就是廉洁奉公,他在当尚书的时候,就是一心一意的为国家,为人民做好事情。和那些贪官污吏划清界限,这种风气在林浦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
林家四正家训
林瀚是林浦尚书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廉是立人之大节,不管是否为官,清廉是为人必备的一种品德,要养正心、崇正道、务正学、亲正人,林瀚对家风的宣传不仅仅局限于在子孙后背中,他主张无论何事”与众共之“,组织乡民共同修建宗祠等,形成了一种凝聚力,让同村同族的概念融入到每一个林浦村人民的血脉中,所以时至今日,林浦村依然尊崇着林家清白端正的家风,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清白村。
尾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林氏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家风,如今已经融入到了林浦村的生活里,融入到每一个林浦人的血液中,川流的江水见证了历史的沧海桑田,盘根的古榕诉说着无尽的前尘往事,洁身修廉已经成为历代林浦人所铭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智慧,代代流传,绵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