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第一站:柏林(2)——继续聊聊德国的历史
为何丘吉尔会说“普鲁士是万恶之源”?归根到底,是因为它“不爱红妆爱武装”……
普鲁士本来是世居北部波罗的海沿岸的一支游牧部落,但和通常的北方游牧民族相比,他们更加有组织、有纪律,也更懂得经营和外交,经过多年的征战扩张逐渐强大了起来。1640年,以法王路易十四(就是那位建造了凡尔赛宫把王公贵族软禁起来的独裁者)为偶像的腓特烈.威廉开展掌权,在他执政的40多年中,普鲁士远交近攻、合纵连横,最终成为帝国内最独立也最强大的公国——普鲁士公国。腓特烈.威廉是一个狂热的军事爱好者(当然不是只看军事杂志上铁血网的那种),他治下的普鲁士军队纪律严明、忠诚可靠、战力强劲,最难得的是这一传统日后被一直延续了下来。在他统治期间,还重建了饱受战争摧残的~柏林(Berlin)~ 并将军事政治中心设立于此,自此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普鲁士统治者会选另外的城市作为首都。
当时的欧洲地图(局部)
到了十八世纪下半叶,穷兵黩武的普鲁士已经发展成为欧洲政坛上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1862年,俾斯麦出任宰相,成为日后为世人熟知的著名“铁血宰相”。和其它欧洲强权不同,俾斯麦主导的普鲁士并不追求对外殖民扩张(所以南半球的那些国家里几乎没有说德语的),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先后发动了普丹、普奥、普法战争,扫清了成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障碍,最终在1871年,完成统一,建立了“第二帝国”。
俾斯麦
1914年,因一次失败的会务组织,斐迪南大公的司机在萨拉热窝完成了一次错误的转弯,于是,本以为计划流产而意兴阑珊地和路人甲开始闲聊的杀手突然“喜从天降”,近距离射杀了大公夫妇,由此点燃了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欧洲开始打成“一团糟”。怂恿奥匈帝国开战的“第一帝国”在战中加入了同盟国并最终战败,1918年双十一那一天,德国宣布投降,“第二帝国”曲终人散……
“第三帝国”便是大家熟知的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了,它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灰飞烟灭……
时至今日,虽然已经几乎没有人再提起“普鲁士”这个名字,但是,普鲁士元素依然存在于当代德国的各个角落——德国国徽的那只黑色的鹰便是源自普鲁士王国统治者霍亨索伦家族的标志,而普鲁士的铁十字勋章、勃兰登堡门至今也都仍是德国的象征,但愿它们永远成为沉默的历史,永远都不会再成为民族主义的兴奋剂。
柏林的闻名于世,我猜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冷战时砌起来的那堵墙而不是马拉松赛事,以致于在那堵墙倒塌之后,柏林几乎迅速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虽然名义上仍是德国的首都,但人们一提到德国,首先想到的城市大多是慕尼黑和法兰克福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