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24小时,这个冬季不能停
【逛吃逛吃,这里是武汉】
有人说,武汉是座永远不死的朋克之城,
“擎开生命之饼,充我灵饥”,这里是武汉。
一百多万大学生,世界第一,
满城充斥着嚣张的青春荷尔蒙,这里是武汉。
冬季寒风江起,盛夏火炉炙热,
一座江城亦是一座火炉,这里是武汉。
早上吃豆皮,还是热干面呢?
一碗雷打不动的热干面,这里是武汉。
樱雪漫天,红楼映像,
历史与文艺的揉和,这里是武汉。
再一次,再一次来到这里,五年的光阴不容我丝毫懈怠,
你依旧如此,青春永驻,仿佛回到从前。
驻足武汉24小时,这个冬季不能停。
【正文】
“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街”。武汉的再次接触选择从户部巷开始。热干面、三鲜豆皮、面窝、米粑、豆丝、欢喜坨、鸭脖、红烧武昌鱼、排骨藕汤等等,数不清的武汉美食。24h怎能吃得够!
武汉的早晨是从一碗热干面开始的。武汉并不处于北方,可武汉人却喜欢吃面条,它更像是一种仪式。
热干面与河南烩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齐名,是中国四大名面的热干面之一。热干面既不是汤面,也不是拌面。给我的感觉与凉面相似,却是其上的升华。咨询了热干面的做法:面需要先煮,再用油拌,接下来摊开晾着,吃的时候放在沸水里面烫热捞出,配上芝麻酱、榨菜或者萝卜、香油、葱花等调味料。各家各户调料不一,味道也有所出入,不管哪一种,都是极好吃的。用在武汉生活过的朋友的话说“给我热干面,我能幸福地吃上一个月”。
一碗热干面,一碗蛋酒,是武汉人“过早”的标配。每天早上巷子里满满的芝麻酱香,这是武汉“幸福感”来源之一吧。
三鲜豆皮,一道不逊热干面的地道美味。如其名,“三鲜”指的是鲜肉,鲜虾和鲜蛋或者鲜笋和鲜的香菇相辅佐;“豆”指的是脱壳绿豆,“皮”则是米浆还必须是精致的那种。三鲜豆皮有着40多年历史,深受武汉人民喜爱。方方正正,薄薄的身体蕴含着大玄机。金黄透亮的色,泽外脆内嫩,滑而不腻,就此沉沦。
除开这两道传统美食,再品尝一道土著美食:吃鱼不见鱼的鲜鱼糊汤粉。糊汤粉起源于农村江边渔夫,“糊汤”关键就在于“汤”:将鱼放到锅里熬至烂糊、看不到鱼肉为止,捞出里面的鱼骨头和鱼刺这些残渣,再配上许多的配料。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吃的时候,把粉在锅里烫好,舀上一勺糊汤,搅拌均匀,即成!
糊汤粉通常搭配油条吃,小段的油条泡着美味的汤汁里,香糯可口。徐嫂糊汤粉,在户部巷上,是很有名的一家。
藕汤,冬季喝汤养生季。不仅湖北人民喜欢,想必许多南方人民都喜爱的。汤甜甜的,藕面面的。
矮子饼不是武汉名吃,却是地地道道的湖北荆州特产,没想在户部巷遇到,吃起来!
酒足饭饱,已是下午。开启walkcity找寻记忆中的老武汉。在户部巷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有一条文艺老街叫昙华林,满是咖啡香,这里早已被游客占领,我们选择绕道而行。
路过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中国古代名楼之一,可惜已是迁移后建,性价比不高,作罢。
一群戏精附体
路过生活区,腊肉的晾晒方式也是奇特,像衣服一样挂在衣架上,有的甚至挂在电线。
整个下午,我们漫步泰兴里,这是一条悠闲安静的小巷,安静的让我们忘记时光。泰兴里隐匿在胜利街后,曾经是法租界领事街,建筑可追溯到1907年。西楼红瓦屋、半拱圆窗、盆栽占满角落,仅百米长的小巷被数十家咖啡店萌宠馆填满。冬天,各式绿植略显凋零,行人稀少、游客更是少得可怜,仅仅在入口遇见一对小情侣,一眨眼便不见了踪迹。
继续前行便来到黎黄陂路。黎黄陂路被誉为“老汉口的街头博物馆”。这里曾经是武汉风云际会最具摩登气息的街区,如果说汉口是旧时租界的老相片,黎黄陂路便是这点睛之笔。
历史悄无声息地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建筑本身是历史的记录者。
糯米包油条,可甜可咸,仅4大洋一条。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回到楚河汉街 --- 我们年轻人喜爱的商圈。
是夜,满足且疲惫的回到酒店,安睡8h后又是全新的一天。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我带着梦想生活在这里,我带着希望走在每一条街上,我想改变这座城市”---生命之饼
或者,这座城市也改变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