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女神像的售票处位于炮台公园的克林顿城堡里当中,是一个圆形建筑,由6个售票口组成,我到的时候游客并不多,但听说旺季是需要排队的,似乎对每一个游客来讲,没有近距离接近自由女神,这缺憾是难以遗忘的。
炮台公园(Battery Park ,也有其他翻译)是整个曼哈顿最南端的一片绿地,纽约的公园文化似乎深入骨髓,每一片绿地里都有羊肠步道和可供休息的干净草坪,交谈甚欢的纽约人三三两两集中在一起,这个习惯和场景或许和北京的胡同口、上海的弄堂口相似吧。
习惯了出门步行,或许是担忧在最自然的大街上错过美丽的风景和一瞬即逝的场面,通常情况下谷歌地图指引3公里以内的目的地我都靠步行到达。
售票处没有存包处,我只能够背着大包尾随在冗长的安检队伍后,安检时间不长,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夸张。游览船还算气派,分上下两层,先登船的游客都会登上二层甲板,这里不仅有座椅,还有宽阔的站立观景区域,而无法挤上甲板的游客集中在一层,虽隔着一层窗户,但并不影响视线,因为自由女神实在太大了。
汽船一声长鸣,像垂死的嚎叫,或像被激怒的公牛攻击前的长嘶,所以我真的一直都不喜欢船。
看着曼哈顿岛渐行渐远,这个景象无数次出现在各种电影里,很难有一座城市本身就被当做一件艺术品,但纽约的曼哈顿是个例外。
~自由女神像-纽约(Statue of Liberty)~ 像被伫立在自由岛上,紧邻着艾利斯岛,他本身承载着女神像之外没有别的东西,可谓是量身打造。女神手持的火炬指引着渴望自由的人们前行的道路,手捧的独立宣言时刻提醒着人们旧世界的严酷。
这份法国人送给美国的厚礼,象征着共和制的胜利和民主观念在两国得以加强,并由最初的想法即苏伊士运河上的守卫,迅速改变为照耀着世界的自由象征,并在美国颁布《独立宣言》一百周年的当天向世人亮相,那还要将时光倒退到1886年间。
临近女神像的时候身后的一些游客发出几声赞叹,我正对着逐渐远去的曼哈顿发着愣,一个转身就发现神像已在眼前了,又是一阵汗毛耸立,她无比巨大,这感官刺激比电影画面里的航拍镜头都要震撼得多,她身着古希腊风服饰,脚下有被打碎的脚镣和锁链,手持火炬,象征着挣脱了封建暴政统治和自由之光,头戴的冠冕散发出七道尖芒,象征着七个大洲。这种背靠自由民主大陆,并向全世界发出信号的模样简直棒极了。
下船登岛,自由岛呈环形,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应该都在365天里被来自世界各地的脚步踩了个透彻。女神底座是一个博物馆,应该收藏着有关神像建造期间的影像和史料,顶部的王冠可以攀登,是一个非凡的瞭望台,不过由于我没有提前预定门票,就只能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女神脚下溜达,抬头看看女神,远望瞧瞧曼哈顿,这感觉也不错。
登岛的船票是自由岛和艾利斯岛的联票,在同一个码头登船前往,这时已是正午,早晨的微凉早就散去,换来的是头顶烈日,纽约的天气和北京很像,虽在海边但并不潮湿,日夜温差比较大,可是正午时分的温度已经让人有点受不了了,何况还背着大包,勉力拖着脚步登船去往艾利斯岛,身上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艾利斯岛是美国的门户,旧世界的绝望和新世界的期许在这里交会。一百年前的那段岁月里,上千万的移民怀揣着美国梦由这里接受着检查,最终踏上对面那片自由大陆。至今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纽约人的祖先,都曾经在这里接受过检查,这里可算得上是美国的检查站了。
彼时的大量移民成群涌入纽约,他们从大洋彼岸的各个港口乘坐几天甚至十几天的轮船来到这里,各个阶层各个肤色,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本国艰难生存的穷苦大众;一些追随着民主主义的大旗,放弃看不到希望的本国来到这里的人们;遭遇重大灾难难以生存的人们(例如遭受严重坏死病的爱尔兰);以及各路企图大赚一笔的资本家和非洲黑奴。他们的经历都被铭记在这座小岛上,符合要求的人能够通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犯人、乞丐、无政府主义者惨遭遣返,这里记录着各种各样的希望、喜悦,以及苦涩和失望。
免费的移民博物馆供所有登岛的游客参观,这里有非常精彩的“穿越美国之门”,记录着当年移民经历层层检查的过程,还有留有当时移民使用的皮箱。
我由于大部分体力都快要被身背的大包所耗尽,所以匆匆浏览了博物馆后就排队准备登船返回曼哈顿了。排队的期间遇到了一帮看似美国初中生的旅行团,应该是由老师负责带队的暑期夏令营活动,仔细听听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打闹,觉得还是要比我们的初中生高一个档次的,同学之间会激烈的讨论所吸收到的历史故事,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往前行进登船时,从前至后大多数人都会说一句“不要拥挤”,用以提醒身后的人,从老至幼,无不例外。
伴着最后一声长鸣,渐渐变小的自由女神,以及不断接近的曼哈顿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