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广州:我若言繁华如梦,必是忆粤海云天(一)
青驿网第一篇城市攻略,依然献给我最爱的城市——广州
特此声明:本攻略较长,估计要分四个部分才能发完。
写在前面:你认识的与我看见的广州
我猜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广州”跟“旅游”大约不是太相关的两个词汇。
广州有什么好玩的呢?那无非就是个城市,天南海北的人到那里转车,求学,经商,混生计,谋生涯。那里燥热,浮嚣,纷乱,喧扰,小偷多骗子多人贩子也多,阴暗的街巷成天乱糟糟的,吃什么的都有,从白天吵闹到晚上……在到广州之前,我对它的印象也是这样的。
于是我第一次到广州,也是转车路过,而不是旅游,只是由于时间比较宽裕,就随便逛了逛。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看见的广州,并不是我认识的那个。
那是自幼生长于二线城市的我第一次见到超级大都会,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一线与二线城市的差距那么大。我看见的广州是那样富庶,繁华,温雅,昌明,开放,包容……它依然保留着千年古城的风流雅韵,却又镀上了未来都市的炫彩流光,岭南风物,果然动人心魄。
如今是我第五次到广州了。前几次都是转车,最多不过停留半天,匆匆一瞥之间也来不及仔细品味,所以一直没写什么游记。然而每次到广州,都有种乡下人进城的新鲜感,但觉这里纵是一餐之细、一店之微,亦无不透着南国雅韵、镌着都市繁华。
我于生平所见大陆城市中,最爱广州。以我鼠目寸光之见,上海固然更加繁荣,却未免过于扰攘,深圳虽然更加鲜亮,又不免缺了一点味道,其余天津、重庆、武汉、南京、青岛等,也都有过人之处,然皆未若广州博古通今、有容乃大之美也。当然,每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我这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这次到广州,总算有两天时间可以逛逛,所以就写了这篇小文,与大家分享一个不断生长的广州。
行程及食宿:走在广州,食在广州,住在广州
行程:
Day 01 下午乘坐飞机,傍晚飞抵白云机场,然后乘地铁前往酒店下榻(对自己使用“下榻”这个词让我有种莫名的愉悦)
Day 02 上午~红专厂(Redtory)~创意园,下午~珠江新城(Zhujiang New Town)~ 、~广州塔(Canton Tower)~
Day 03 上午~石室圣心大教堂(Shishi Sacred Heart Cathedral)~ 、~沙面(Shameen)~ ,下午上下九步行街,然后返程
这是白云机场内景。好吧我承认这些照片拍摄于返程登机之前(不然也不会拍到候机厅)。由于我比较懒,往返白云机场都是搭乘地铁,所以当然不会勤快到走出机场去拍外景。当然这应该不太重要吧。
白云机场是相当现代化的,当然这也是一句标准的废话,因为机场通常都很现代化。顺便再啰嗦一句,为避免肖像权纠纷,本游记所有照片中的人面部都已经过模糊处理。
住宿:
我们住在天河路的天美酒店。这家酒店是公寓式的,装修很漂亮,也很干净,我们住的这间是它最有特色的城景大床房,坐在180°全景飘窗上,天河CBD繁华尽收眼底。
我们选择这家酒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周边的配套非常便利。地铁3号线的石牌桥站就在它正下方,出地铁站口走不到20米就到它的大门了。地铁1号线的体育中心站离它也不到300米。由于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它周边有数不清的各种综合体,比如太古汇、万菱汇等,还有数不清的各种超市、小店,从爱马仕到鸿星尔克,你想买啥都很方便,从王品台塑牛排到真功夫,你想吃啥都很容易。像我这种对吃没什么高要求的,下楼左转30米吃个快餐就搞定了——它周围30米的地面上有6个不同的快餐店,菜品都很多,而且都很便宜,很干净,很方便,很好吃。
说到吃,人们常说“食在广州”,说明广州的吃大大有名。不过遗憾的是,我对吃没什么兴趣,填饱肚子就得,所以来广州这几次,居然没吃过什么了不起的粤菜,连著名的”一盅两件“的早茶也没尝过——我觉得便利店里的那些腊味就挺好吃的了。所以关于吃这部分,我没什么好说的,很抱歉。
哦对了,如果非要给这个酒店挑个毛病的话,大概是它的电梯比较纠结。由于它坐落在一个双塔式的公寓上,所以你基本不可能只乘一部电梯就到达你住的房间。比如我们住在10楼,需要先乘电梯到7楼,然后再转A座电梯到10楼。
坐在飘窗上喝一杯咖啡,读几页杂志,窗外是万家灯火,夜色阑珊。喧嚣好像突然就变得寂静,红尘世界在一个与我无关的地方。
好吧,我知道这有点恶心,打住。
窗外的天河路。此时是晚上八点多,正是这里灯火辉煌的时刻。
由于拍夜景的水平不行,拍了很多,但能看的很少,先放这一张吧。白天的图我会放在“天河路”那一部分。
出行:
在广州这种大城市自由行的最大便利之处就在于:完全不用担心什么宰客的问题。不知道别人怎样,反正我想去的景点乘地铁都能到,方便快捷,坐一次顶公交五次,有了它妈妈再也不担心我的出门了。也许正是因为地铁很发达,广州的地面交通并不太拥堵,不仅不能“媲美”京沪,连一些二三线城市也不敢“攀比”的。
这两张照片,第一张是APM线广州塔站,第二张是6号线一德路站。由于6号线埋得比较深,一德路这个扶梯可够长的,但愿它的质量够好。
好了,关于衣食住行的事就啰嗦到这里吧,广州这种地方,反正是迷不了路、饿不死人,也没太多好交代的。一些具体的出行细节在游记中还会提到。
下面正式开始游记。
Day01·~红专厂(Redtory)~ :广州在发呆,请注意
第一次在广州玩,我把第一站选在了红专厂。
关于红专厂,首先要唠叨的是它的名字——请注意,它的正式名称叫“红专厂”,而不是“红砖厂”。这一点就连百度百科都是错的,不过百度地图上写对了,我也是在看地图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红专厂的前身是广州罐头厂,这家工厂建于1956年,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罐头厂。工厂废弃后,广州人觉得直接拆掉有点可惜,就把它改造成了loft式的创意街区。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广州人的脑子灵光——在我的印象中,创造性利用废弃工厂的事儿德国鲁尔区干过,美国匹兹堡和旧金山干过,中国,可能他们是第一家这么干的。
由于之前是座工厂,很多厂房又确实是用红砖垒起来的,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地把它写成“红砖厂”。其实广州本地的老人确实叫它“红砖厂”来着,后来创意街区改造时取了它的谐音,但名字改成了“红专厂”,意思大约是”又红又专“。
当然,可以放心的是,虽然名字又红又专,但这个地方并没有文革时代那种告密盛行、动辄扣帽子、把所有观念不一致者全打死的气息。它是个充满小资情调的场所,适合闲逛,遐想,还有呆坐。
到~红专厂(Redtory)~ 不难,搭乘地铁5号线到员村站下车走过去就行。不过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点麻烦,因为员村是个老城中村,出了地铁口之后,周围全是长得差不多的”农村屋“(这是当地的叫法,当年这里的居民是农业户口,自己买地,在地上自己盖房,有钱的多盖几层,没钱的就少盖几层,所以看上去高低参差、杂乱无章),路很窄,周边很破(毫无歧视之意,是真的很破,有点像港台片中黑社会聚集的那种阴暗杂乱的棚户区),不大容易认路。
所以你最好的选择是沿着最宽的那条路一直往东走,这条路有点弯,会让你多走几十米,但不容易迷路。创意园的正门在南边,临珠江,离地铁站很远,我是从北门进的。它南边还算蛮气派,但北边的墙就烂得多了,简直可以用破败不堪来形容,而且除了最靠东的门以外所有朝北的门都被堵死了,还堆了好多垃圾,这让我一路都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从外面看,我相信没人会觉得这是个创意园区,倒像是个荒郊野岭杀人灭口之地。
我建议大家在走的过程中以上图中的烟囱为坐标进行定位。这个烟囱是红专厂最高的建筑,也是唯一能在远处看到的标志性建筑物,以它定位一来不容易走错,二来也可以坚定自己没走错的信心。相信我,走在这条路上,你真的需要一种“我是在朝一个景点走”的信心。
进了红专厂之后就不用担心迷路了,因为每个街角都有这样的路标。请仔细看“解冻街”上面的黄色字,这可以证明它确实就叫“红专厂”。
红专厂跟阳朔西街一个德行,早上很少有店开门——而且其中有些看上去永远也不会开门了。走了半天才看到这家开门的小酒吧。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这种阳光下岁月静好的赶脚,然而客观地讲,它的装修风格也不算新颖了。店主人态度很好,奶茶味道也不错,是个解决早餐问题的好地方。
这在当年大约是某个生产车间,是名副其实的“红砖”厂,现在被改成了咖啡屋。工业金属风、浪漫小资风、怀旧复古风在这里水乳交融,旧时光仿佛触手可及。
路过两家小店,随手一拍。
这是从内侧看红专厂的西门。这门是用集装箱改的,有些许变形金刚的味道(大概是因为擎天柱的样子+大黄蜂的颜色吧)。
这门其实很小,从外面看的话不太容易注意到。
过了西门再向南不远,就看到这个地方:一段铁轨,一座月台,一节永远不会开走的火车车厢。
但看见它,我莫名地想起远方。也许是因为火车总是代表着远行,也许是因为“广州”总是与“去远方”联系在一起的。
这张图无意中拍出了斑驳的岁月感,于是小得瑟一下。仿佛这真的是一座小站,在泛黄的光阴里等待着它的旅客。
不知为何,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那两句古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里既不是姑苏,也没有客船,大白天的,也不知道怎么它就冒出来了。
琢磨了半天,除去我本人间歇性神经异常的因素,大概是因为广州这个地方给我的文化感染吧。在旧时岁月,穿着长袍马褂,举着西洋伞的绅士们,总要乘火车来到这里,再从这里搭轮船去南洋。
于是广州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座意味着“探索”和“远行”的城市。
这是火车厢旁边的小屋,它们属于同一个酒吧。
不出意料,它也像大多数店一样大门紧锁,我只能透过铁门窥一眼这鲜亮的颜色。
这家画室叫“白日梦”。它也关着门,大约主人还在做着白日梦吧。
在汉语的语境里“白日梦”通常是个贬义词,这可能与我们这个民族讨厌天马行空、不切实际有关。然而当年爱迪生想用电来照明,不是白日做梦么?当年瓦特想用蒸汽来推动机轮,不是白日做梦么?当年冯·诺依曼想发明一种机器来代替人脑计算,不是白日做梦么?这一切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不是纵情想象的白日做梦,而如今已是现实。
万事开创在我。没有白日梦的民族,如何奢谈未来?
这两张还是“白日梦”画室。从这个角度看,它仿佛热带植物温室一样。祝它能开出梦想的花。
尝试拍斑驳的树影,好像不太成功。
不过在修片时,一旁的妻弟看到这张图,问我这是哪里?我答广州红专厂。他点了点头,说真漂亮。
我只好说,真的景色比我拍的还漂亮。
这应该是一家设计公司。它的建筑风格让我想起了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设计的罗比住宅。
你没听过这个人吗?他是“田园学派”的创始人,在世界建筑界享有盛誉,最传神的作品曾出现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美术课本上——那是“流水别墅”(又译“落水山庄”)。
这家“榕意餐厅”不算大,但在红专厂里算是够大的了。庭院中那棵百年榕树,是南国最浪漫的风景。
上面那张图是HDR模式拍摄的,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显出它的意境来。
来一组我特别喜欢的机器。各种角度狂拍。
在大工业时代,机器曾代表人类的力量和未来。不过后来人们渐渐认识到它们的冰冷、污染和嘈杂,于是更加精巧温和的机器取代了它们。
站在人类的视角,这一台机器的命运要好过同侪——它没有被无情地分解、抛弃,慢慢在遗忘中变得锈迹斑斑,而是像雕塑一样被供奉起来,用它的齿轮、仪表和管子为红专厂添上一抹蒸汽朋克的味道。这是一种有点儿原始的狂野。
但也许在它自己看来,这里并不是它的位置。英雄已经迟暮。
这是我自认为拍得最有意境的一张图,因为它让冰冷的机器看上去有了些温情。好吧我又自恋了,这在行家眼里是不值一哂的。
随处可见的集装箱房子和路标。
这家餐馆叫“西湘记”,目测应该是湖南菜馆,不过从小黑板上的内容来看又不太像。这次我是没时间进去看看的了。
这是家什么艺术中心。我看见好多写生的人在这里集合,不知道有什么活动。
刚才那几张加了滤镜,这两张是实景,颜色反倒更鲜亮了。不过意境是不一样的。
集装箱改装的便利店,有种后现代的末世之感,却又让人觉得莫名地温暖。
这家表叔茶餐厅倒是开着门。我没进去,光在门口看看也觉得不错,仿佛能闻到茶香呢。
随手拍两张。
再来两张机器的图。这个看上去像是个造纸的,但应该不是,因为这个片区原先没有造纸厂。
来几张街角的图片。浅浅的小巷,仿佛有好多默默的故事。
这家店看上去已经废弃了,东西凌乱地散落在地上。
也许这辆自行车并非摆件,但它停在这里,却让这破败的店门有了几分景色。
偶然看到垃圾箱和洗手间。这些东西也被设计得别具匠心。
人有三急,这本是有些煞风景的事情,但红专厂把它们也变成了风景。
这个地方颇有些近代日本城郊的感觉。日系小清新的画风里透出几分凄清落寞,却又温婉可人。当然我的技术是拍不那么好的,肉眼看这场景,应该会比这幅图更动人吧。
这个地方在北门附近。它很大,好像是个挺重要的建筑,然而我不大喜欢,所以也就没有仔细研究。
这座厂房大概是被彻底废弃了。当镜头移向它时,天色竟也有些阴沉起来。
它让我想起了新闻里看到的破产后的底特律。大工业时代的铅华落尽,剩下一片荒芜与颓丧,供后人凭吊以及涂鸦。
那房子仿佛建于上世纪70年代。修车的老大爷抬头看了看我,然后继续低头修车,好像我们之间隔了好多岁月。
这台车床一样的机器锈迹斑斑。它只好停在这儿,因为只有这儿才有它习惯的旧时光。
沿着红专厂靠东的这条大街一路向南走,一路随手拍。感觉这条街的沿线不如西边那条精彩,但也还算蛮有调调。
这几位带着耳麦的少年可不是在学英语,他们是在画画,画他们的想象。
一条窄巷,没有雨,没有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但那棵与建筑浑然一体的榕树给了它不一样的沧桑。
这台机器的油漆好新,像刚刷过的一样。它背后的建筑是红专厂艺术中心,门口很有艺术感,但整栋楼是个很普通的盒子式建筑。
所以我就不把全景放上来了,不好看的。
再来一组随手拍。它们有些加了滤镜,有些没加,我修片时也没再改,就这么贴了上来。
红专厂这一部分至此要告一段落了。但由于下一部分与它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我在此只用“告一段落”这个词,它真正的结束在下一部分。
Day01·国际会展中心:眺望文明的江河
从红专厂的南门出来,是广州的临江大道,过到马路对面,就看见这里。
珠江,以及它南岸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
此时天色已经不太好,所以加滤镜比较多,当时在相机的屏幕上看觉得还好,回家一看大图才发现比较悲剧。请各位多包涵吧。
这里是~珠江(Pearl River)~ 的江岸。这条岭南文明的母亲河浩荡东去,把广州带向广阔而充满希望的南洋。
这是琶洲大桥。这座桥行人是可以上去的(不然行人怎么过江是吧),不过桥看上去很近,但上桥的地方很远,我实在没时间也没体力上去了。
桥的东侧是一片新区。一般人大概是不喜欢这种密密麻麻的住宅的,但我很喜欢,我能想象出站在那些高楼下面的花园里和路边仰望它们的感觉,那对我来说是一种现代的高品质生活。
说实在的,我确实不喜欢别墅——也可能是因为我买不起——我总觉得住在高楼上才是现代都市生活。
我个人倒是很喜欢这种忧郁苍茫的色调。它让城市繁华看上去有点荒诞。
由于天色不太好,这两张也加了滤镜。谁让相机自带的滤镜很多呢。
截至此处,上午的行程算是结束了。从红专厂北门进,南门出,隔江眺望了会展中心,再经南门原路返回地铁站,共计耗时3小时左右。当然,如果仅仅走一遍是不需要这么久的,我主要是把时间花在拍照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