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的环山路以前是挺荒凉的,基本不会有空的出租车在上面跑,现在还是这样。所以,如果你出了进站大厅,直接走到环山路上打车,很可能等你打上车的时候我都能坐动车回到济南了。那怎么办呢,很简单,去二层专门的出租车落客区,很多出租车到这里送站,送完后直接去上客区再接站。只要在上客区安心排队,有个20分钟左右,绝对能打到车。
我们在这里打车,第一站先去学校——因为在学校里,我们至少知道自己想吃什么。
吃完饭,我们从校园里溜达到校园外。2013年回威海时专门逛了校园,拍了照,所以这次没仔细逛(当年逛得还不够仔细吗)。
那去哪儿呢,去一段我特别喜欢的海岸,出学校东门向北200米,金海滩。
这个地方正好在两个大学的校园之间,它也有一片沙滩,叫“金海滩海水浴场”,与我们学校西门外的“金海湾国际海水浴场”名字挺像,但一字之差,水平相差不少。
然而我莫名地喜欢这里——也许正因为它不怎么样,所以人少;正因为人少,所以荒凉,萧索,寂静,适合一个人静静地望着大海发呆。说实在话,大学期间我一个人的时候真不多,所以到这里来的次数也不算多,却格外怀念。
其实它才是个名副其实的“海湾”。也许是因为“海湾”好像听上去比较高大上一些(比如盛产石油的海湾地区),于是人们把次一些的“海滩”留给了它。
这里还是相当“原始”的,即使在威海这种“小城”,也几乎算是“荒蛮之地”。夏天还好,周围居民会到海边散散步,海面上也会有渔船捕鱼,如今冬天,更是寂静。
我们到这里时是下午三点左右,没过多久,天色就开始变得暗淡。我认为这是雾霾造成的,不过当地一位出来溜达的居民坚持认为这是阴天。他理直气壮地告诉我,威海没有重工业,怎么会产生雾霾呢,我告诉他,对面日本人和韩国人也产生过您这样的困惑,后来就习惯了。
站在拍照的地方向东看。左侧就是传说中的金海滩,它远处的那片红白相间的建筑是哈工大,我很喜欢那里的东欧式建筑风格,上学的时候常去逛,不过这次没时间去了。
右侧斜坡上面就是威海著名的环海路,它沿着海岸线延伸数十公里,您别看这里好像很平坦,其实全程高低起伏坡度很大,是骑行爱好者玩“死飞”的理想去处——它真的很容易让人飞出去。简介部分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详谈。
不过我想起了唯一一次跟同学骑行一次环海路的经历,那时骑到一半就受不了了——太刺激,也太累。当时非常狼狈,因为已经骑行到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即使想打退堂鼓,退回去的路上仍然要面对前路上一样多的陡坡。同学看着我进退维谷满头大汗的样子哈哈大笑。
我在梦里常听见那笑声的。
向西看,隐约看见大学校园的主楼。
彼时闲来无事,坐在海边望着黄昏中的主楼,有种遥望家园的感觉。现在那里已经没有我的宿舍,我已是威海的旅客。
这是当年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楼盘。至今我还不知它的名字,却也没去百度。
我说不上来为什么会喜欢它,只是觉得它挺有气势,也挺现代化,还挺温柔,于是就喜欢。当时想,如果能在其中买一套房子,该有多好,现在回思,一个旅客又怎么会在这里有房子呢?
我们在这里坐了很久,看天色一点一点暗下去。偌大的沙滩上始终只有寥寥十几个人,一位年轻的女子来来回回跑步,一位大师背着双手,仿佛在思考些什么。
他在思考些什么呢?他又能思考些什么呢?无际的大海,让他有无际的想象;无休的涛声,让他有无休的遐思。一个人,哪怕一尊佛,也想不完大海的所思所想。
海洋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十亿年,见证过无数潮汐更改、星辰变迁,目睹过无数聚散离合、兴衰荣辱。在人类的思考开始之前,它已经在那里;当人类的思考随人类一起消亡,它仍然在那里。潮起潮落之间,所谓人生,也不过如这滔滔逝水、急急流年。
阳光终于为城市镀上金黄的剪影。我知道,远处学校的食堂又该开饭了。趁我还算年轻,还略像个学生,去食堂吃一顿吧。此时去,那画风是不算违和的。
回去的路上,再次路过这个广场,夏天时这里挺热闹的,有不少露天烧烤,冬天就不行了。这样也好,省得眼馋。
在学校吃完饭,打车到酒店入住。
由于第一天行程在学校附近,第二天行程在威海东海岸,所以特地把住处选在两者之间的旧威海港附近,这样离两地都不算远。
这家速8酒店的外观可真够破的,懒得拍了,里面倒还可以。
它一共有三层客房,两侧客房之间是个中空的天井,一层是个餐厅,感觉有点海边小城的情调。好吧我承认这些图是3号那天离开时拍的。
速8酒店的客房装修我向来挺喜欢,简洁而不失优雅,又富于变化。不过拍这组图时忘记把偏振镜取下来了,导致光线太暗,调亮后噪点又太多。不过酒店谁没住过啊,又没什么特别的,所以我觉得这应该不要紧。
总体来说酒店还算不错,服务人员态度挺好,客房也挺干净,更重要的是温暖——威海的冬夜可是够冷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客房里居然有只苍蝇!我想知道它是怎么在威海的寒冬中活下来的?我们跟它斗争了很久,才把它击落。
第一天的行程至此结束。晚上剩余的时间就是躺在床上看《跑男》了,挺惬意。
正文Part2·从前旧歌一唱 飞返老合照现场
本段落标题来自 Twins《虚龄时代》
2016年的第2天,完整地献给我的最爱——威海城的东海岸,滨海风光带。
在此我认为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整个行程。
我的行程如上图中红线所示,自北向南,总共11公里左右。
威海面向东方的海岸,不像北边的海岸那么高低起伏,而是很平滑,很舒缓,让人们得以把它做成一条景观带。正如您所看到的,这条景观带分为3个部分,自北向南分别是幸福公园、威海公园和海上公园,它们都是东侧临海,西侧临海滨路。幸福公园和威海公园之间有个小丘陵,现在新的威海客运码头就建在那里,这两个公园之间没有紧邻海岸的路联通,需要折到海滨路上来。威海公园很狭长,它的南端距离海上公园的北端很近,中间有道路联通。
这三个公园又都以主题雕塑、主题广场为中心,各自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我会在下面的游记中按照自北向南的顺序一一介绍。
这是我住的快捷酒店的正对面,威高国际,目前威海最大的城市综合体。这片小广场就是当天行程的起点(也是幸福公园的北端),广场西侧的路就是海滨路。
站在广场上向西南方望去。这片广场已经是幸福公园的一部分了。
这还是站在刚才的位置,向东南方看。
这栋比较精致的建筑是幸福公园里最早的一块高端商业地带,那家必胜客是我上大学那会儿威海唯一的必胜客,眼巴巴望了它四年,一直舍不得进去吃一顿。现在倒是舍得了,可惜没了兴趣。
图中圆形建筑左边的路通向海边。此处距离大海直线距离不足20米。
走近这条小路。晨光熹微中,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长椅上,专心地……玩着手机。
这一带的路边有各种名人雕塑,近处这位好像是海顿,也好像是莫扎特,还好像是贝多芬,不记得了。
走到海岸边,先回头,看看刚才那栋圆形建筑的后面。
这是一座三角形的水池,里面有雕塑和喷泉。我从来没见那喷泉喷过水。
那雕塑是一个孩子在垂钓。我瞧它的样子,几乎是我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名叫《鱼盆》的国产动画里的模样。也许它就是根据那个设计的吧,我不知道。
这天雾太大了,几乎看不见大海。晨光一如暮色,让海洋如真似幻。
妻子幸灾乐祸地大笑:哈哈,某人拍不到海啦。我说,可我很开心啊。
因为我终于回来了,大海。
站在这里向北看,那个码头处就是幸福公园北方的尽头。
我上学那会儿,那里是威海的客运海港,它的主体建筑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每逢整点,楼上的大钟还会报时。
每当暮色黄昏时,我走在那大楼前的广场上,听见客轮靠岸的声音,都会觉得好浪漫——也许那是因为《泰坦尼克号》,也许那是因为《海上钢琴师》,也许那只是因为钟楼,海港,轮船,在我眼里就意味着“远方的未知世界”,意味着未知的世界里有未知的精彩在等着我。
如今威海客运港南迁,这里只剩一片残破的“古迹”。如在晴天,那后面山上一排排红顶白墙的房子还是很好看的,有种海滨小城特有的光景——阳光,海港,水手,以及摇迤风中的树。可惜这次见不到了。
再向南,就是这座主题雕塑,它是幸福公园“海韵景区”的核心。
钢琴旁的男子,好像是贝多芬,也好像是莫扎特,我也记不清了,反正它前面的牌子上写有的,只是我懒得去看而已。
各种角度拍这位“海上钢琴师”。
上大学那会儿,我们学摄影课,很多同学到这里来拍它。懒得看他到底是谁的可不止我一个,其时恰逢电影《海上钢琴师》上映,所以大家都叫它“海上钢琴师”。
那时拍的照片,如今看来自是惨不忍睹,然而今天的水平,也未见得高明。有兴趣的亲还是自己去看吧。
面朝大海,弹奏清音一曲,与海浪和声。这是何等绝代风华。
这是从钢琴师的位置下到岸边的防波堤上,南望幸福门前的亲水平台。远处可见威海的海岸线打了个弯,向东突起了一块。不过雾比较大,拍不清楚,只能看见城市的剪影。
我个人倒觉得,这也蛮有味道的。
终于走到幸福门了。
这是一座10层楼高的建筑,游客可以乘坐观光电梯直达10楼处的观光餐厅。上学那会儿,许多同学许多次仰望那里,还给它编了各种传说,比如那上面一瓶矿泉水要15块钱。我至今没上去过,所以不知道那到底是个什么价位。
幸福门是威海的地标性建筑,不过这次没拍好(人太多了,各种遮挡,让我没了兴致),有兴趣的亲可以上百度搜一搜它的美图。话说关于幸福门我还闹过一个小笑话:当年从学校乘12路公交车去火车站,车从世昌大道拐到新威路时,能远远望见幸福门。由于它地势略高,所以世昌大道向上抬了一点,形成一个上坡,我就一直以为世昌大道向东还有很长,这座门是跨世昌大道两侧的,它的东边还是大路。直到大二下学期,同学第一次带我来这儿玩,我才知道原来它的东边就是大海了。
从那之后,我就特别喜欢幸福门,没事就跑来逛逛。
幸福门西侧正对着世昌大道,那是威海最宽的一条东西向主干道。这张图是站在“门”下拍的,其实它西边的广场很有气势,不过我始终拍不出那气势来,所以索性不拍。
我觉得这样也很好啊。站在海边高处的广场上看城市的车来人往,有种别样味道。
幸福门前有个租自行车的点。
整个沿海风光带,有好几个租自行车的点,这是最北边的一个。我们在这里租了一辆普通双人自行车。
为什么要租自行车呢?因为整个沿海风光带十几公里长,一路走过去太累,毕竟我又不是学唐僧取经来了。
那为什么要租一辆普通双人自行车,而不是这些舒适的、带顶棚的、卡哇伊的电动车呢?因为如前所说,沿海景观带的三个公园之间有间隔,有段路需要拐到滨海路上去,而这些电动车不被允许出去。只有普通自行车和普通双人自行车可以在幸福公园租,到威海公园还,只要你提供租车时的小票就行。
另外说一句,普通双人自行车的价格是30块——你觉得便宜吗?是半小时30块。其实这挺贵的了,我们这天骑了两个小时,花了120块。
说实在的,当年骑自己的自行车来这里,想骑多久骑多久,心里一直很惬意,半点压力都没有。现在骑租来的自行车,感觉还是有点压力的,每分钟都在看表,生怕骑得慢浪费了钱,心里有点小不爽,略微影响了游玩的心情。
租好自行车,看看前方的路。
图中远处那个朦朦胧胧的半岛,只是第一个公园——幸福公园的尽头。南边那俩公园被山遮住了。路很长,一路风景,走起。
自幸福门向南,首先看到的是这个雕塑,我管她叫“海螺姑娘”。
——尽管我并不知道她是不是那个传说中帮助穷书生打扫家里卫生的保姆式美女,但她脚下有个海螺,就这么叫了。我一直觉得她拽裙子的姿势非常优雅,真有种出尘若仙的感觉呢。
这个雕塑是幸福公园“海赋景区”的核心。那上面是什么赋,我也没考究过,总之大约是“威海赋”或者儒家某经典著作里的句子之类。
这张图不好意思了,把字放在了正中间,遮挡了主要景物。不过这张当时确实纠结了很久,字放在哪儿,都不如放在那儿好看。抱歉了各位。
过了那个“赋”再向南,是这个雕塑,它好像属于“海情景区”。
当年摄影课,她跟刚才提到的“海上钢琴师”一样是大家照片里的常客,大约是因为她造型优美、意蕴悠长的缘故吧。这位在海边奔跑的少女似乎象征着某种自由、希望与梦想。
不过说实在的,看她的脸,真不觉得她是位“少女”。感觉年纪应该不算小了。
还有我听说,从人体功能学的角度讲,她的手臂摆动幅度那么小,说明奔跑运动不剧烈,于是左脚是不太可能抬那么高的,这不科学。
这是“海情景区”的核心,据说它们是四幅画卷。
它正对面有一条小路,联通滨海路和新威路,当年乘车路过青岛路时可以透过小路望见它,那时心里总会一阵激动——我离海那么近。
前面的路。左手大海,右手年华。
在这样的路上骑自行车,仅凭想象,恐怕也能体会那惬意的感觉。
再向北望一眼威海。
那艘白色轮船是威海著名的侨乡号游轮,它是目前唯一仍停靠旧威海港的船了——连定远舰都被拖到新威海港去了。
再向南,看见这个雕塑时,就到了幸福公园的南端,再向南,原来是一片荒山和荒山坡上的威海二中,现在是新威海港、荒山和荒山坡上的威海二中。
它是“海翔景区”的核心。我真的觉得这是弄错了,刚才那个奔跑的少女该叫“海翔”,这个母亲该叫“海情”的。
也许是因为它的设计,也许是因为看到它就意味着一段好路走到了尽头,总之每次看到它,心里总有些奇怪的沉重和莫名的伤感。岁月仿佛一刹那间就变得向那铁锚一样斑驳。
据说那铁锚是当年船上用的真家伙。如果是那样,它当年一定经历了无数风浪,见证了无数航程。如今它退休了,静静地看着风浪,想象自己当年乘风破浪的日子。
从刚才那个雕塑的南边出来,就到了滨海路上。要沿着滨海路骑行1公里左右,上一个缓缓的坡,才能到达下一个公园——威海公园。
滨海路西侧,有几座高楼,它们是威海最早的一批高楼。
远处红顶白墙的高楼下,有威海第一家大润发超市,和第一家量贩式KTV。大一那年,学校附近还没有大型超市和KTV,如果想体验一下在大城市里逛街、K歌的感觉,就要到这里来。所以大一、大二时我们常来,大三之后,学校周边渐渐繁华起来,就不怎么经常来了。
当时在学校周围看惯了“渔村”,到大润发逛一趟超市,竟有“进城”的感觉。如今想想真是好笑。
从大润发超市那里再向南行1公里左右,在滨海路东侧看见这个地方。这里是威海公园北端的入口。
站在入口处向北看海滨路。这一带已经不是市中心,路上的车和人都少了很多。
威海公园北端第一个主题雕塑,看上去好有寓意的样子,只是我们都不大懂那究竟是什么寓意。妻子说,那是肾,也就是腰子。听得我肾疼。
对了,这个地方叫“海伢广场”。
“海伢广场”东侧就是海滨的骑行路,站在路上向东北望,看见这个楼盘,它叫“华润威海湾九里”。
在风景如此秀美的地方,出现如此现代化的楼盘,让我倍加羡慕那楼盘的业主。现代都市的舒适与自然风景的清新完美融合,瞬间甩从前我艳羡的那些楼盘几条街。
一位当地人告诉我,原来这里是没有这块地的(我说我怎么不记得有这个地方呢),他们把西边的一座小山挖平,挖出的土填了这块海,这样可以卖两块地,还能出两遍GDP,算盘打得精明啊。
接下来的旅程,我们就在这段路上骑行。上图是向北看,下图是向南看。雾霾确实有点大了,以前来这里,都能看很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