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佛,但却敬佛,因为佛有善心。一个人可以无能,可以无钱,可以无成,但绝不可以失去善良。世间万物,日新月异,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得多了、知道得多了,随着年纪的增长,只要心存善念,人就会对事物变化的反应慢慢失去敏感和激进,就会从思想觉悟到言行举止都变得越来越显佛系。
人生说白了就是指人一出生就往死里奔的过程。生只是开始,死才是结局,生的目的地就是死。既然开始和结局一样,那么区别就在于未到达目的地之前你能做些什么,因此也就有了“生命在于过程”的说法。生命的存在是一段喜忧参半、苦乐交加的体验,要领略其中的精彩,就必须借助修行的加持。所以,佛陀主张用今生的苦难去换取来世的安宁。
人死之后是否有来世?绝大多数人希望有,但却不相信会有。因此,也就有更多的人在怀疑和期待能有来世的同时,强调活在当下,惜缘、随性。那天晚餐朋友说了句调侃的话“要吃好喝好啊,只有今餐是自己有份参与的,出生时没吃没喝,死亡时看别人吃吃喝喝”。话让人听来会觉得有点瘆得慌,但仔细品味确实还蛮有道理。
佛之所以要度人,是因为太多的人对世界缺乏善意、对自然缺乏敬畏。人作为高级动物,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可以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建立社会规则,集合群体的力量运用自然法则把自然界的资源利用得更充分些、更深入些,让社会大家庭的成员活得更新鲜、更丰富、更精彩,这是人类社会在长期文明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致共识。一个人要参与社会活动,就要自觉遵守社会活动规则,就要心怀社会推崇的善意。
但是,人也是动物,也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一样要面对弱肉强食、胜王败寇、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因此,”马善着人骑,人善着人欺”“老实人吃亏”等观点为许多人所认同。基于这种狭隘的认知,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往往难以在无趋利目的时主动释放善意,难以向不完全了解的对方敞开心扉,总是担心或怀疑对方在面对自己时会怀有获利的目的和意图。于是,静观社交活动,你会发现多数是机械的、礼貌的、毫无实质性意义的表面热闹。或许,这也是人们普遍喜欢乐此不疲的善举。
人在社会活动中有趋利避害的倾向,无论是站在动物属性还是社会属性的角度去看,这种倾向都是可以被理解和被接受的正常现象。虽然在宗教、道德等层面一直在大力弘扬舍小我成大我、为国家或公众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大爱、博爱精神,但这只是倡导和推崇而并不带有强逼性。社会公众并不限制个人逐利,但前提是逐利必须合情、合理、合法,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社交活动不只有礼仪,还有规则。礼仪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可以供人自由发挥,让人有机会在各种热闹的场面尽情展示你的个人风采,吸引更多人们赞许或羡慕的目光。而规则却不同,它是一个人参与活动的入场券,是决定你今后可否持续参与活动的铺路石,更是决定你能在社交活动拥有多大走动空间的警戒线,是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必须坚守的基础底线,只要你不触碰这条底线,你可以参加的社会交往活动空间就会无限广大。
世界是多边的,人心是多样的。只要你能宽容地接纳世界,世界就会无私地接纳你。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乐山大佛后面路边上立着一块大石头,上书”我心有佛”。我的理解是,只有你心中有佛,佛的心中才会有你;你眼中的世界怎么样,世界中的你就是怎么样。
但愿遇见的每个人都心中有善、眼里有佛。
Arphone
2021-05-27 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