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苏州河沿岸之旅,从中午12点的恒丰路桥开始走,目的地是苏州河的尽头——黄浦江边的外滩。
从恒丰路桥以东,苏州河畔的历史建筑开始多了起来,这不到5公里的路程,在一百年前都是公共租界,汇聚了20世纪初魔都的繁华。
首先连着的两栋,青砖与红砖组合而成的墙面,看着有点破败,原是纺织公司的第五仓库,底层七零八落得开了一些文化公司,生意冷清,二三楼都空置着,没有商铺入驻。
我发现,沿着苏州是无法做买卖的。这条沿河路段风景绝佳,却不具备南京路这样的商业价值,跑遍苏州河两岸,连一家便利店你都别想找到,更不用说商场、商城了。所以百年前这里都做工厂、仓库,今天这里适合规划居民区,住在河边从阳台望出去,心旷神怡;或者做文化创意园区最好,公园、博物馆、展览,艺术品还没摆出来,浓郁的艺术气息已经沿着苏州河流淌过来了。
走过南北高架,是新闸桥。为啥叫新闸呢?因为还有一个老闸呢!早在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上海就在今苏州河福建北路桥附近建了一座挡潮石闸。63年以后,1735年(雍正十三年)又在新闸桥附近建了一座石闸,为了和康熙年间建造的石闸区别,那一座叫老闸,这一座就叫新闸。新闸落成之日,就有了新闸桥,“两岸各筑石磴,中驾浮桥,船过拽之”,至今还能看到清朝旧桥的影像。
建国以后分区,两个石闸以北的地方,就叫闸北区。
新闸桥往前不久,是乌镇路桥,沿着北岸的光复路一直走,忽然看到一面高墙斑斑驳驳矗立在河边,这里是光复路1号,四行仓库的遗址。
四行仓库原是大陆银行和北四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及盐业银行)的联合仓库,所以叫“四行仓库”。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在2个月的激战后,我军由于装备太差,死伤无数,蒋介石下令军队撤离上海。以谢晋元为营长的八百位战士接到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奉命进入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天四夜,当时的上海人民无不为之鼓舞、感动。
为了纪念谢晋元,现在四行仓库面前一条小路就叫晋元路。仓库建筑被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四行仓库博物馆,第二部分依然是大陆银行的仓库,第三部分则被其他公司租赁作办公用途,现在百联集团就在此地有办公区。
过了西藏路桥,河北岸终于不再是光复路,变为北苏州路。迎面一幢清水红砖立面,西式风格的建筑十分显眼,这原是恰和打包厂的仓库。
河南岸遥遥望见一排灰砖建筑,那是老式石库门建筑衍庆里,是上海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英式仓库近代建筑。2017年被百联集团购入后,由意大利顶级设计师博埃里主导改建,成为了百联集团旗下的时尚产业园区。
继续往前行走,到达浙江路桥,此桥虽不大,历史却也悠久,光绪年间即在此地通行电车,如今的浙江路桥虽经过修缮,但是“修旧如旧”,依然保持了1908年时的原貌。
浙江路桥往东,就是之前所说“老闸”所在的福建路桥了。福建路桥往前,是河南路桥,桥边有一个硕大的上海总商会门楼,门楼后面就是107岁的上海总商会旧址。
有意思的是,这块高大门楼的内侧,还能看到文革时期留下的海报,红底白字,写着“伟大的无产阶级专政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商业与政治同时在这座古老的建筑上留下匆匆的脚步,供后来者评说。
走过河南路桥,是河滨大楼,这座大楼一打眼,我就觉得不简单。宽长的楼身设计,密集的房屋排列,明明显得破旧而嘈杂,但其美观规整的楼宇设计,又让人有一种井然有序之感。大楼于1935年由公和洋行设计建造,墙身采用大块防火海绵砖,依据不规则地形,平面作连续“∽”形布置,很好的让大楼每一处都采光均匀。
河滨大楼为上海单体建筑总面积最大的公寓住宅楼(时称亚洲第一公寓),1938年,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设在此地。1945年后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国电影协会、雷电华影片公司、联美影片公司等影业机构,均租用该公寓设立机构。据说,大楼的地下室还建有温水游泳池,真是十分想到楼内参观一番,必定千回百转,味道十足。
走过河滨大楼,不到四川路桥的地方,是上海邮政总局大楼,这里依然为上海市邮政局所使用,前方做邮政博物馆,后方办公。
大楼整体风格参照英国古典建筑风格,融合了罗马式的大型科林斯立柱和巴洛克式钟楼,19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让上海成为了全国邮政的枢纽中心。
邮政大楼路边,还有一排书报栏,不锈钢外框中间镶着透明的大块玻璃,总共有十多块玻璃框组成,每一个玻璃框内都贴着一张报纸,供路人阅读。这是三十年前常能见到的路边“便民设施”,旧时因信息匮乏,所以把报纸张贴于路边,方便大家获取信息。彼时人们总会聚集在书报栏前,或仔细阅读新闻报道,或交头接耳讨论时事,也是一道奇特的风景。如今的城市街头很少能见到这样的设施了,新闻媒体的阵地转移至互联网,信息获取的渠道也四通八达,纸质的报刊如同一双不合脚的旧鞋,被人摒弃、遗忘。
过了四川路桥,下一座是乍浦路桥,距离四川路桥95米,距离外白渡桥248米,被坊间称为“摄影老法师桥”,因为此桥是上海摄影爱好者拍摄上海夜景的一个著名机位,既可以拍到浦东美景,又可以捎带浦西的上海大厦,外白渡桥,站在桥中央远望,东方明珠璀璨的灯光恰好倒影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美轮美奂。
走过乍浦路桥不久,就是久负盛名的上海大厦了。1934年建成之时,当时楼旁的大名路叫百老汇路,故名为百老汇大厦,此楼当年耗费500万多两白银、历时4年方才建成。
大厦建筑风格颇为别致,两侧开叉的“一”字形解决了采光问题,自11层起,建筑逐层对称收进,形成“山”字形的外观,其内敛而稳重的造型,给90年前那个相貌粗俗、泛着鸦片味道的码头区,安装了一个体面的“屏风”。
上海大厦下方,是外白渡桥。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现今的外白渡桥已然建成,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从此此桥外观不曾改变,车水马龙行人纷纷,外白渡桥见证着上海的变迁。2008年,由于超期服役,外白渡桥桥身被整体拆卸至上海造船厂进行大修,2009年再次投入使用,增添了桥身的夜景灯光,一到晚上,灯光亮起,桥身与浦东夜景融为一体,融入了这新时代的繁华。
走过外白渡桥数十米,苏州河由此汇入黄浦江,江上百舸争流,江边人声鼎沸,闹猛非凡,至此浦江两岸的兴荣尽收眼底。几百年来,苏州河由上海、下海的捕鱼渡口,发展到运送货物、粮食的船渡码头,如今成为绿树成荫的文化历史景观步道,她作为这个城市的母亲河,亲自孕育、培养、造就了上海的蓬勃成长与快速发展。
如今,苏州河的历史使命已然完成,就让她静静地俟在路边,在这城市的中央缓缓的散步、闲逛吧,就让她看尽这个城市的簇锦团花、灯火辉煌吧,而后回到那逶迤的街巷,继续陪伴这个城市的一代代人栉风沐雨、晓行夜住、奔波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