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大雁塔就想到西游记,想起西游记便想起唐僧,天青云淡下,耸立在西安古城近郊的大雁塔,是唐僧西天取经的一座实体纪念碑。
中国文化与西域的交融
大雁塔景区早上8点开门,7点钟门口就已是人头揣动,暑期的旅游旺季,让这个西安地标性的建筑更加热门。趁着旅游团还在集合人群,我便率先夺门而入。
古城或许一定有古城的气质,打着油纸花伞,穿着飘逸的唐装汉服的丰满女子不时从身边飘过,将我们从现今,带向悠悠的历史长河中。
大雁塔建在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是唐僧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主持修建的。玄奘出生于河南洛阳,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传说唐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遍求贤才,唐玄奘毛遂自荐,远游印度,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17年后,玄奘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大慈恩寺落成后,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兴建大雁塔,并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特别是《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为中国和西域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小说《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大雁塔是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而后经历代改建、修缮,逐渐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砖仿木结构,成为可登临的楼阁式塔,这一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的中国化。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进一步佐证了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
但至今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有专家认为大雁塔地下肯定藏有地宫,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佛教珍宝。
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袭印度雁塔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关中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
塔身倾斜,差点成了斜塔
登上塔楼,从四周的门洞可以俯瞰西安古城,大雁塔北广场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墙,东到广场东路,西到广场西路,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等景观。
昨天在西安古城南门墙上,沿长安大街向南瞭望,大雁塔正好位于大街尽头的正中,有一种穿越古今的历史苍茫感。
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共有5层,高60米。后来,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印度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比起来有些不协调,于是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 长安年间,朝廷又对大雁塔进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则天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10层。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复到7层。
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墙震裂,塔身倾斜。明万历三十二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了。
建国后,大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大雁塔古文化实施了多种手段,通过封井、回灌地下水,加速地下水位回升,在西安全市先后建成6处地下水回灌示范点,以此尽快抬升地下水位,经长达20多年的综合整治,大雁塔的倾斜状况已明显趋于缓和和稳定,已逐渐回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