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早,早早起来,淅淅沥沥的小雨带给我们一种凉爽的感觉,给气温极高的西安降了降温。让人兴奋的是,我们这一行的目的地是闻名世界的兵马俑。
怀着兴奋的心情登上旅游大巴,一路颠簸终于到达了兵马俑。在那枯燥乏味的车程中,导游为我们讲解了今天的行程安排,以及粗略普及了一点有关兵马俑的知识,从他口中我了解到,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他生前有一支狼虎之军,死后也希望有这样一支军队,所以,在他刚刚即位时,便开始了雕刻兵马俑,直到他死后,才由他的儿子完工,总计消耗了七十万民力,是一项伟大的奇迹。
下车后,我们来到了大门前,上面挂着一个漆黑的牌匾,用泥金写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几个大字,字迹方折俊丽,颇显出书法家的笔力雄劲与功底深厚。大门下游人如织,淅淅沥沥的小雨使得有人们不得不打伞,这样看着,仿佛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在雨中绽放。虽然拥挤,但大家还是希望尽早看见兵马俑这伟大的奇迹,还是掩饰不住心中那一份兴奋心情。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挤进了大门,门口有一个世界遗产的标志,它是由一个圆形和中间的一个正方形加两条线构成,里面的那个图形就像一个手托着一个正方形,象征着全人类对遗产的保护。
进入博物馆,一开始并没有见到兵马俑,而是见到了两辆马车。听导游介绍,这是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的文物,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号车古称立车,又名高车或戎车。二号车古称安车,又名辒辌。它们都是秦始皇生前车马仪仗的象征。两乘车都是双轮单辕,前驾4匹铜马,车上各有铜御官俑1件。八匹马上皆有一个套在马脖子上的项圈,它是由金和银间隔镶嵌而成,这项技术至今还未掌握,可见出秦朝科技水平之高。两乘车是按秦时实用车的1/2缩小,栩栩如生,造型逼真。专家在修复这两辆车的时候,惊奇地发现这两辆车上许多部件都可以互换,说明了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竟已经实行着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两车通体彩绘,富丽华贵,均为方舆圆盖,象征着天圆地方,车辐30根,车辕弯曲上翘,两位御官俑身穿长襦,头戴鶡冠,腰际佩剑,两眼平视前方,全神贯注,宛如一个活人,足显出秦朝雕刻艺人技艺高超。从其装束来看,与秦俑坑中的将军俑完全一样,他们所着的翘尖鞋,鞋尖翘的很高,它证明御者的官职至少为三品,地位之高溢于言表。
接着,我们就进入了兵马俑一号坑,这是最震撼,也是出土兵马俑最多的一个坑。虽然我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眼前的兵马俑还是让我叹为观止。只见坑内的兵马俑排成整齐的队列,里面的那一张张面孔都不相同,有的平视前方,有的怒目圆睁,有的面带笑容,在惊叹之余不得不佩服秦代匠人的技艺精湛。那些兵马俑的细节都雕刻得活灵活现,虽然隔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还依稀可见那一根根头发挺立着,那一丝丝皱纹印证着岁月的遗迹。我好像看见了两千多年前,那千军万马排山倒海地走上战场的情景。听导游讲,这些兵马俑原来是带有色彩的,皮肤是像人一样的粉色,盔甲是淡蓝色和青灰色,那一柄寒光闪闪的剑是黑色,色彩缤纷,形态各异。那为什么后来成了现在的样子呢?那是因为在颜料的下面还有一层涂层,在几千年埋在土中时,类似于一个真空的环境,所以涂层保存完好,但是在出土时,湿度与温度的变化,使得涂层剥落,便使得涂层上的颜料消失,再加之氧化作用,颜料便挥发殆尽,这真是一个遗憾。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三号坑,三号坑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 春秋 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 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 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 卜占及出战 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我们最后参观的是二号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是中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这真是一支伟大的军队啊。
此次兵马俑之行带给了我震撼的视觉体验,也告诉了我丰富的历史知识,让我为自己的祖国点赞,为两千多年前的秦朝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