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大教堂,名不虚传。几代人续建仍能保持风格的统一,以石料本身的颜色搭配出各种花式让这栋建筑看起来端庄典雅。
据说顶部藏有当年钉耶稣的十字架上的一枚钉子,在一些重要的日子教徒会供奉祭拜。右边穹顶,已经成为佛罗伦萨乃至全意大利的最为著名的标志之一,名气与罗马斗兽场和万神殿不相上下。但大部分人都不会知道这个穹顶的建设一度是佛罗伦萨的耻辱。
1294年,佛罗伦萨人决定开始重建大教堂,像今天一样,城市之间攀比斗争就是修建大尺度建筑,摩天大楼或者巨型机场,而那个时期,在宗教为最的情况下,教堂的大小则是城市间互相竞争的最为显著代表。于是,佛罗伦萨决定修建一座巨大的教堂来压过其他周边城市教堂的风头。最初Arnolfo设计的主教堂是由一个狭长的矩形配上八边形构成十字交叉状,并在八边形的三边上附有两翼及唱诗班席(选用八边形是因为周边罗马时期洗礼堂的存在), 起初的设计就已经确定要修建大穹顶,但是八边形的空间跨度已达42.25米,在这么大的跨度之下再进行穹顶建设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虽然后来也证明了彼时已有在没有鼓形支座下能够建设穹顶的可能性,但是仍然没人尝试。1417年,布鲁内莱斯基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去解决这个穹顶的问题,他意识到可以采用竖着的拱肋建设最终汇集于穹顶中心,来完成整个穹顶的建设。1420年,穹顶建设迫在眉睫,眼看着一百多年了教堂还是停工状态,整个城市对这个没有顶部的教堂已经感到绝望,这仿佛是这个城市的一个巨大笑话,让周边的城市有充分的理由去嘲讽,佛罗伦萨眼看着要进入到一个极其尴尬的时期。他提出在八边形上各建设一个主肋,主肋之间建设一些小肋,每边三个,一共二十四个,先自我撑起来,然后以这些肋为骨架再在上面铺陈表面砖瓦,内外的每一面都形成一个三角形向上伸展的狭条,这样,所有这些三角形拱产生向上的挤压力,顶部不完全封闭,留一个采光洞,并建设一座采光亭于其上,这样,采光亭由于自身的重量向下用力,尖拱则向上用力,互相挤压于是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固,为了不使穹顶太重坍塌,穹顶基座部分厚,越接近顶部越薄,并且在内拱层外再覆盖一层外拱做保护,也同样从低至高逐层缩小,两层汇合于采光亭部分,两层拱内还要建设六个十字交叉拱以保证结构稳定。这样,就能够建设一座完成全部工程的半球形的大穹顶。
其实,最终并没有形成半球形,而是尖拱形,布鲁内莱斯基是极力推崇罗马建筑风格的,认定拱顶是半球形才是最为优美的,但是迫于技术原因,因为哥特建筑里常使用的尖拱比球拱的侧推力要小很多,在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性,他放弃了球拱计划,并采用双层结构的壳体,而不是将其封死,减轻了穹顶结构的重量。于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诞生了。
佛罗伦萨不愧是文艺复兴的中心,除了教堂突破,更可以看到很多灵魂雕塑比如著名的“大卫”。老桥是链接老宫经过乌菲兹博物馆横穿老桥直达皮蒂宫的一条长廊,是当时统治佛罗伦萨的家族的美第奇家族遗留下来的世界级文化遗产,由vasari设计完成。有人说:从老宫穿过vasari走廊到pitti宫是佛罗伦萨和美第奇家族的辉煌时代,换句话说也就是文艺复兴的辉煌时代。街区随处可见随处可闻皮革,显示着贵族的生活气息。
意外的是,在广场还能看到上世纪的旧自行车仍在使用。尤其是车上的摩擦发电机记忆犹新,我记得在三十多年前,父亲曾收集过此物在家里,当时它可赚足了我的好奇心,一直想装在自己的单车上,期待脚踩自行车就有电灯的炫耀,可惜最终也没实现。
终于看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海上的城”,贡多拉在小桥小街穿梭,水上TAXI在运河来往如织,但都各自遵守着水城的交通规则,红绿灯也照样要看的。
圣马可教堂铂金壁画尽显奢华,当然威尼斯商人有这个资本。广场的鸽子像是习惯了这里的人头涌涌,一点也不会被惊扰,自由它们的自在。不过你可千万别一时心动去喂它们,那是违法的,甚至会被罚巨款的。
这家的钢珠糖很有名,每个夹心不一样,吃之前总忍不住猜一猜。马卡龙也很诱人,只是太大了,一个都吃不完。
琳琅满目的玻璃制品于我而言简直就是视觉盛宴。
来到时尚之都,留给我的时间可不够去时尚。因为最吸引眼球的还是米兰大教堂。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整个外观极尽华美,主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是欧洲最大的大理石米兰大教堂屋顶有“大理石山”之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之为“大理石的诗”。
童话王国,无需言多,请看图。
黄金列车相当于我们的绿皮车,没有空调,胜在沿途风景。车站是开放的,上下车都无需人工检票。我们是团队票,包厢,全程只有一次导游给工作人员出示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