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无涯 2019-06-15 14:48:50

一封公开信一一海儒回忆随笔6

1974年深冬的一天早上,凭信公社凭南大队的队部内,聚拢了一群人,太家争相观看大房内的水泥墙上,新贴的两张白纸黑字的大字报,大字报的题目是:"给凭南大队工作组的一封公开信”,落款是"凭南大队一热心群众”,公开信客观分析了大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一封公开信一一海儒回忆随笔6



当天下午,进驻大队己两周的"抓革命促生产"工作组召集全大队党团员、干部大约五六十人在队部开会,只见大家面向这封公开信,排排就坐,工作组程组长站在前面用地道的陕西话讲:"这封公开信写的好!写的太及时了!它象个冲锋号,象个进军鼓,它点出了我们大队长期混乱落后、停滞不前的主要根源,而且这几条建议我看也切实可行,可以考虑采纳。我们大家要认真地阅读这封公开信,并好好进行讨论。现在,就是不知道写这封公开信的人是谁?我很希望见到他本人,和他好好的面谈一次。"

一封公开信一一海儒回忆随笔6



写这封公开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我,我当时作为团员青年积极分子就在这个会议的现场。但我却装的象没事人一样。
74年深秋,树叶飘零,我和其他农村高中毕业生命运相同,卷起铺盖,回到了从小长大的家乡。那个时候,比较迷茫和徬徨,也不知将来干些什么。但毕竟上了几天学,也有一些朦胧的理想和憧憬,也算是个热血青年,就象《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对农村的落后面貌有一点改造的冲动,想干点什么事情,但又不知从哪儿入手,恰在这时,公社给大队派驻了"抓革命促生产”工作组,我听了工作组组长在全大队社员群众大会上的动员报告后,有所启发,想实实在在的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尽自己微薄之力。

一封公开信一一海儒回忆随笔6



于是,我为了尽快了解大队的现状,用一周的时间先到熟悉的社员中间进行走访收集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了公开信的初稿,接着反夏进行修改,最终形成定稿。在一天下午我买来大白纸,找来笔墨,在家里后院搬张桌子,将稿子用毛笔誊到两张白纸上。这些事,我做的很秘密,连我父亲也不知道。

一封公开信一一海儒回忆随笔6



誊完后,怎么贴呢?是明贴还是暗贴?这让我颇费周折,想了好久。最终我选择暗贴,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开信的内容涉及太队现任领导,如:信中分析认为造成大队目前生产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太队班子主要成员思想及业务素质差,派性严重,不抓生产,重在整人等等,急需调整更换;二是当时的派性斗争由明转暗依然存在,而我父亲在文革中是其中一派的头头之一,与大队现任当权者是对立面。这件事如若暴露,而当权者并没有被拉下来,那我可要遭殃了,那不就是现实版的小戊戌变法吗?想到此,我就专心筹划怎么暗贴。

一封公开信一一海儒回忆随笔6



我象个特务,先去队部的现场进行了侦察,得知队部大房有东西两道门,其中的西门晚上是不关的,因为里面也没有什么重要和值钱的东西,重要的(如公章等)放在一间平时办公的小屋内,这间小屋人每天人离开后是要落锁的。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心中窃喜。第二天拂晓前,人们还在沉睡中,我叠好大字报,带上浆糊,快步走过两个巷子,来到队部,推开虚掩的西门,借着微弱的光亮,将两张大字报贴到大房内醒目的位置,然后迅速离开。

一封公开信一一海儒回忆随笔6



以上就是这封公开信出笼的全过程。这封公开信象一块石头扔在平静的湖中,激起了千层浪,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件事对我印象深刻,因为它毕竟是我走向社会,参与变革的一次人生的大胆尝试。

一封公开信一一海儒回忆随笔6



命运还算眷顾我,大约两个月后,我被夲村初中母校聘去当民办老师,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教师生涯。
2019.6.14于宝鸡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