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城,河源市区的别称。河源撤县建市之前,槎城是指河源县的县城,现为源城区府所在地。古时候,因城镇建于新丰江与东江汇合处,两江合而为一向东南方向奔流,形象与丫头的"丫"字相似,人们叫此河段为“丫江”,因方言“丫”与“槎”同音,故城镇因江得名"槎城"。槎城建于南齐永明元年,至元末以上城为城。元末屡遭兵燹,城墙尽坏,遂筑下城,以避盗扰。清朝水患严重,城遭水破,居民浸死病死数百,复迁上城重建,分上下两城并峙。清朝乾隆年间,改门楼,建鼓楼,筑道路,架桥梁,固堤岸,双城一气贯通,以上城为堂粤,下城为门户,两城并治,统称为"槎城"。
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生活、工作于槎城,先在环城西路叫叶屋园的单位宿舍楼里居住了3年。叶屋园就在古时槎城城墙边上,单位宿舍是一幢80年代兴建的混合结构的四层小楼,住着7户职工家属和几个单身青年。那时年轻,有空闲时间,体力和精力都十分充沛,好奇心也很强烈,但兴趣不在了解城市的文化历史上,所以没有花过心思去翻阅史料,也没有花过时间去踏足存在几近千年的石阶小巷,对住地周边新老房子掩藏着的文化瑰宝竟然一无所知。
后来,通过书报、屏幕等传播工具,我对城区历史沿革才有了点滴的了解,才开始对年轻时不屑一顾的烂屋破巷慢慢产生了些许兴趣。换了数码单反相机之后,我曾几次孤身一人前往上城的几条狭窄的古老弄巷里溜达,感受老城区的变化,驻足古老房子前倾听历史风云变幻的声音,站在寂静空旷的厅堂中想象昔日的繁华喧闹。
周末清晨,我又拿起相机驱车踏足上城的古老街巷。与几年前的景象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环绕上城片区的街道停满了私家汽车。我从大榕树沿环城西路经河紫公路再到环城东路水果街几乎转了一个圈,硬是没有发现一个画白框的停车位,只好在离大榕树不到四百米的地方占用行人斑马线一半的位置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时心里默默祈祷交警兄弟周末休息别到处派发"牛肉干"。
下车后,背起背包沿着不知名的小巷由东往西穿行,专门选择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没有走过的狭窄小巷往里钻,一路左瞧右望试图寻找二十多年前曾经见过的瓦顶老屋。很可惜,七弯八拐经叶屋园原来住过的宿舍楼旁穿到环城西路,发现以前的老房子一间没剩,全部改建成火柴盒式的钢筋水泥房子。以前小巷子铺的石阶路面全都换成了水泥地板,走了半个多小时竟找不到能勾起半点模糊记忆的物件,那怕是一道门面一棵树木一块石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新建的房子有宽有窄、有高有矮、有凹有凸,简直是各施各法、各搞各样、五花八门、凌乱不堪。狭窄小巷几乎布满了各种导线,象是头顶上方罩着一张鱼网,让人感到十分压抑。
叶屋园隔着一条小巷便是原来河源县的党校,90年代初与引进的外商合资改建成雅兴宾馆,现在一楼全部改成各式店面,看样子楼上的客房已住客罕至了。宾馆前面有一条通往大桥南路的下坡路,下坡路南边的房子原来是个电器维修店,师傅会修相机。我还光顾过一回,师傅曾帮我修好过一部出现故障的珠江牌135傻瓜胶片相机。现在店面已经改成住家的样子,但铁门紧闭且锈迹斑斑,估计已少有人员出入。下坡路的北边原来是个污水塘,现已填平建成了社区公园,有不少的中老年人和小孩在此聚集,或健身或打牌或玩耍,各取所需,各有所乐。与周边的情形相比,社区公园显得动静和谐,特别有享受生活的味道。
在社区公园中心,有一处上坡阶梯。拾级而上,我又回到了环城西路,又钻进一条叫不出名字来的小巷由西往东,没走多少步便到了上城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好的北直街。北直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古老街道,南起河紫公路北止环城西路,全长大概一公里左右。取名直街,估计是因为与环城东西两路及其它弄巷相比,它的确比较直。北直街在早已远去的某一历史时期,有可能是上城的中轴线。环城东西两路原来是上城城墙的旧基,鳄湖经大榕树环绕着环城东西两路,形状及布局与古代城池有城墙有护城河特别相似。
明朝二品官员、人称"槎水之魁"的李焘,其故居"石狮李屋"便座落在北直街中段,坐西向东,是东江流域为数不多、主体建筑结构保持完好、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和较高文物价值的府第式建筑。门前的两只红沙岩雕刻的石狮子,在历经430多年的沧桑变幻后,已被风化得不见牙眼,但其挺拔雄伟的身姿依然向世人昭示着其主人家公正廉明的清官形象。
李焘祖居曾田,其幼年痛丧父母。其祖父见其自幼聪慧过人、嗜书如命,为不误孙儿成为国之栋梁,遂举家迁至槎城。李焘25岁中进士入职朝廷,从政52年,曾在福建、湖南、浙江、广西、云南等地担任过14个官职,被朝廷罢官前任云南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官至二品,直到年近80岁时受人诬陷罢官解甲,带着几箱书籍告老还乡回到了槎城,回到了“石狮李屋”,团结和带领父老乡亲一起共同为家乡发展进步不遗余力,直至82岁寿终正寝。李焘驾鹤西去后,朝廷觉得对其处理有误,遂派特使恭请李焘再度出山为官,才发现李焘已逝,天启皇帝御赐衣冠,族人因作"衣冠冢"。根据记载,李焘在此之前也有过去职返乡在家闲赋7年的故事。1605年,62岁的李焘“因楚事纷繁,委蛇邀誉,党争激烈,愤然求去,回家退隐”,直至1612年复官补任广西左江道按察史。
李焘故居“石狮李屋”,始建于明朝,已有430多年的历史,2006年12月列为河源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院内外,明代建筑风格明显,也富有客家特色和时代烙印,细微之处无不透示出浑厚的历史积淀。其整体风貌,精而不奢,体现了李焘生前清廉为官的风格。大门上悬挂着"三世二品"的牌匾,印记了李焘曾经的最高官阶并为祖上带来了荣耀。跨入大门后见到的是一个方形的天井和照壁,左转进入第二个大门,"进士" 牌匾也特别引人注目。可以想象,"进士"功名的背后,是少年李焘刻苦攻读的故事。来到大堂,宏大颇见气势,檐前高悬"三宣霖雨"的木匾,彰显了李焘的政绩和荣耀。
如今,“石狮李屋”的整个院落空寂人稀,墙头裂缝、石板间隙及屋角泥堆已经开始长草,此地已热闹不再。历史在更新,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人们在忙碌,但愿此地蕴藏的历史文化和李焘精神,能留给后人深刻的启迪,能被后人传承和弘扬。
从“石狮李屋”出来,顺着北直街往北走,不远处有邝氏的“兰伍家塾”,外墙被刷上一层白漆,进门后可见被刷上朱红的照壁,左拐顺着屋檐往里走,可见后面建有一座偌大的老房子。看着这里杂乱的样子和似是外乡人进出,我没有了往里探究的兴趣。
离开北直街后,钻了不少仅容二人侧身而过的小巷,看了不少青砖灰瓦的老旧房子,竟然看到上城族亲的宗祠,让我眼前一亮。宗祠厅堂很大,上厅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神位,前面摆放着香案香炉,但没看见人们常来走动的迹象,天井周边长满青苔和杂草,下厅仅放着一辆单车和一架竹梯。
在上城溜达了近两个小时之后,我已汗流浃背,少有锻炼的腿脚也开始有些发酸了,便离开城区顺着鳄湖边上的亲水步道往停车的地方准备打道回府。这次算是较深入的老城探访,虽然有些疲累有些失望,但也了解了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感觉不虚此行。
槎城,积淀着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摸清其基本脉络的,自己在其怀抱中生活了近三十年,今后还要在此终老。我有兴趣再次踏足这片古老的城区,老城故事引人入胜、百听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