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聚的“茶话会”怎么来的,茶道又是何时传到日本去的
谷雨时节一过,明前茶、雨前茶都上来了,当我们在品茗绿茶清香的时候,是不是脑子里会浮现漫山遍野的绿色茶园,有没有一种要走出去的感觉。
我们常聚的茶话会由来
记得那是十年前的一次户外徒步活动来到径山寺,当年只有一只卡片机,还不会拍照,没有留下什么照片,主要还是因为重点在健身,对径山的印象模糊。谷雨节气的前一天,我又来到径山,这次是来寻茶的。
径山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是天目山山脉的东南余脉,最高峰有700多米,当年也不知道是怎么爬上去的。山顶古树参天,古柏苍松,柳杉银杏遮天蔽日,现在已经修了沥青公路,虽然人行的台阶小道还在,但已经很少有人走了。山下一汪苕溪绕着小镇而过,清新秀丽。
春日的径山常常云雾缭绕,幻若仙境,景交车的司机说,只要下雨就起雾。下小雨起小雾,下大雨起大雾。
山下是以种植茶叶为主的径山镇村落,在山峰的包围与溪流的环绕中,彩色的民居参差其间,仿若世外桃源。相传法钦禅师在径山之顶,结草为庵,传法修行,名声日隆,搞得当时朝野皆知。
后唐代宗下诏赐建径山寺,距今有1200余年的历史,南宋时香火鼎盛,是江南五大禅院之首,规模宏大,有寺僧1700余众,寺庙建筑1000多间,居灵隐、净慈、天童、阿育王等江南名寺之前,成为“东南第一禅院”,孝宗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之后香火不断。
自古以来,饮茶与参禅密切相关。径山山高林深,雨露充沛,相传法钦禅师曾手植茶树数株,过几年后蔓延山谷,成了僧俗共享。径山僧人常年饮茶参禅,以茶待客,逐渐形成一套礼仪规范,被叫做“茶宴”。佛门高僧与来访者围坐一起,盘膝打坐,饮茶论经,议事叙景,还可以鉴评茶叶,被称做“门茶”,有时用开水冲泡粉末茶研制饮用,称为“点茶法”。
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浓郁的茶文化,吸引了茶圣陆羽在此长住。陆羽虽生长于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对茶道特别感兴趣。陆羽19岁时便心无旁骛,立志于对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
陆羽周游神州各地以实地考察茶事,先游巴山峡川,后至江南水乡,一路逢山驻马采茶,遇泉水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陆羽来到余杭径山,为径山山水茶叶所吸引,便长期隐居下来。他独自穿行于山野,深入到农家,采茶觅泉,品茶鉴水,或诵经吟诗。陆羽以茶农为师,躬身实践,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
陆羽见天目径山山岭的水常年流入两溪,汇成苕溪源头,周围山青水秀,认为是养茶的好地方,于是便在山下溪畔一泓清泉边,择地结庐,著书立说,烹茶品泉。因为泉水甘冽清香,可与当时的“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寺的石泉水媲美,陆羽称之为“天下第三泉”。《余杭县志》里写从明代嘉靖年间起,径山这个泉就被呼为“陆羽泉”了。
陆羽既采集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博收前代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发挥自身的文学特长,耗费数十年的心血,终于在径山完成了传世专著《茶经》。《茶经》一经问世,即风行天下,为后人传颂和发扬,陆羽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径山茶宴”由此诞生,宋元盛行,是径山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它便是我国近代“茶话会”礼仪的雏形。
传到日本改叫茶道
南宋中后期,日本名僧先后来径山寺学禅,一住数年,回国后辗转各地弘扬宗法。同时,他们带回中国茶经典籍及径山茶具,将种茶制茶技术和茶宴仪式传回日本,从而将“径山茶宴”系统地传入日本,茶宴后逐渐演化为“日本茶道”,成为日本幕府和高层社会的仪节。
之后,每年有日僧一批批来径山寺朝拜寻宗,越来越多的日本茶道中人也慕名来到径山寺,径山不仅作为临济宗的祖庭道场,也成为了日本茶道的起源地。径山寺也在中日佛教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拥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看这座门楼,日本的许多建筑是不是有些像这样的,小巧精致,在山顶的云雾中充满仙气,禅意环绕。
径山茶宴以茶论道,禅茶一味,有张茶榜、设茶席、礼请主宾、煎汤点茶、分茶吃茶、谢茶等十数道仪式程序。今年径山给予了评选合格的饮茶点举行了授牌,茶客们选择挂牌的喝茶点更有内涵哦。
这趟吃了好多径山的农家菜,顺便推荐一下这两道:土鸡做的明亮香酥,见不到鸡头和鸡脚,浑圆可爱。
农家自种的菜地里采摘的茄子,酱烤的色香味都很到位。
~余杭区(YuHang Distr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