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 怎止苍山洱海(三)
『之诺邓古村』
一 初恋
我很惭愧,初识“诺邓”,却源于一个标准吃货对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热爱: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在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
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里,老黄和儿子树江在镜头前腌制了四条火腿,并且做了一碗让人垂涎欲滴的火腿炒饭,当充满磁性的旁白声音从电视机里缓缓流淌出来的时候,当那晶莹剔透到可以生吃的火腿片展现在眼前的时候,“诺邓”,这个从不曾听闻的小山村,也缓缓走进了我这个吃货的心里。
是啊,就为了那口与众不同的火腿,怎么也要见上一面。
二 相见
这个2012年就恋上的地方,时隔7年,如今才能得以相见,也算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终于能见到诺邓了!
只是,时光荏苒,作为一眨眼就变成两个娃娃妈的我,心中那如见到恋人般的激动与澎湃暂时只能按捺住,但仍不觉暗喜。
云龙县城往北,穿过小小的峡谷,7公里外就是诺邓。“诺邓”是白语的音译,是有老虎的山坡的意思。
峰回路转之际,当诺邓终于映入眼帘的瞬间,我们还是被她如世外佳人般纯净的美——震撼了!全然忘了最初只是贪恋此地火腿的美味。那点口腹之欲,对于亲临到这样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三 相识
诺邓,一个白族小村,在《舌尖》开播之前,已尘封多年。哪怕因火腿出名之后,这里,依然保有遗世独立之风。
我们到达山脚时,已是傍晚,没有一丝的风,一切都沉静着。
不禁让人想起林清玄的《被安静吵醒》:“声音是一种对应。在我们纷扰的心灵上,安静有时使我们不安,不安使我们听不见细微的声音。安静,真是吵得厉害。”
真安静,这也是我对诺邓的第一印象。
由于自唐代南诏时期1300多年以来“诺邓”村名一直没有改变,因此诺邓村被称为“千年白族村”,其盛产的诺邓井盐为云南五盐井之首。
据考证,这座村庄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也是云南省最早的史籍《蛮书》记载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称不变的村邑。一千多年来从未变更过的村名,对于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来说,堪称地理史上的奇迹。
村中现代民居建筑不多见,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整个村子的原态原貌都相当完整,这在云南以至国内也都是十分罕见的。
诺邓村四面环山,整个村子在斜度为70度的陡坡上依山构建,100多座风格典雅的古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山坡之上。青灰色的翘檐与屋顶在湛蓝的天空下,错落有致的勾画出一道道的直线、斜线与弧线,而衬托着这些线条的,是赭黄与锈红交织的墙面。那浓而不烈的古风古韵,犹如眼前展现出一幅饱含生命的水墨丹青的画卷。
当清晨的炊烟袅袅升起,骡儿、马儿的铃铛声由远及近的传来;亦或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了整个村庄,这个千年古村落,真实得仿佛是触手可及,却又神秘得让你总觉得似乎不在这人世间……
四 相爱
如果你是真心想寻觅一个清静之地,让自己的身心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那天地之间源自远古的自然之美,那么诺邓,会比沙溪更加适合你。
这里不存在人为的雕琢,没有类似其他古镇古村炒作出来的商业街,没有专门的餐馆饭店,有的仅是当地居民将自家房屋改造而成的小卖部和为数不多的客栈里附带的餐饮。自然的民风由古至今沿传下来,可以让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揣摩自然的魅力,用自己的双腿去丈量幽静的美景。只要是每一个发自内心爱上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回应……
在城市里呆习惯了的人,或许会觉得这样的村子有些萧条、有些破败,但可知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千年时光的沉淀。
1.千年盐井
单是村里那口旧井,你很难相信,它已经为这个村庄流淌了上千年,静默无言的向每个经过它的人,诉说着时光的秘密。
这口藏在红房子里的古盐井,挖掘于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也正是这口井,让诺邓一度成为滇西的经济重镇。
诺邓盛产井盐,因盐兴盛,也因盐衰落。据了解,明朝当时在全国设置了7个“盐课提举司”,诺邓就是其中之一,盐课提举司的衙门旧址到现在还完整地保留在村子里。解放后,由于海盐大量开发,诺邓失去了经济支柱,也从此尘封于世,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如果不是《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了诺邓火腿,恐怕至今也没几个人听说过这个地方。但也正是这种长久的冷落,才使诺邓有幸保持着依然纯美的身姿。
诺盐味好,即使放多了也不苦,哪怕单独品食诺盐,也别有一番风味。据说,一般的盐在腌制火腿时只能浸透六片肉,而诺盐能够浸透七片以上。
诺盐的与众不同,自然也成就了诺邓火腿的独特风味。诺邓最低海拔1900米,最高2300米,位于江水转弯的地方,因此常年处于温润的空气中,而这种环境,特别适合火腿的深度发酵;加上诺邓井盐为盐中极品,渗透力极强,故而腌制出的火腿咸淡适中,有着其他地方无可复制的天然条件和生产工艺。
2.建筑文化
诺邓村民居建筑式样基本与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相同,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建筑布局,但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奇巧变化,风格也呈多样性,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两家来,所以这里也被历史学家誉为研究白族古建筑的活化石。
当你站在山脚,仰头看去,陡坡上“屋连屋,楼搭楼”。诺邓村的房子都依台构舍,掩映在山林间,多数红墙青瓦,密密麻麻,因为地段陡峭,几乎都垒了高大的石台做墙脚。
清代云龙知州王符当年来到这里,也有一样的印象:“峰回路转,崇山环抱,诺水当前,箐[jīng][qìng]篁密植,烟火百家,皆傍山构舍,高低起伏,差错不齐。如台焉,如榭焉,一瞩而尽在目前”。
由于山势较陡,前后人家之间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前后人家之间楼院、台梯相连,可俯瞰全村,却看不见院落中的人语私情。既有序沟通,又巧妙分割,既保证了道路畅通,又保护了村民的隐私空间。
村巷村道都是清一色的石板铺就,且三步一阶、五步一台,谁也数不清全村总共有多少级台阶。
诺邓有古代东向大理,南至保山,西接腾冲、缅甸,北连丽江、西藏四条“盐(茶)马古道”,四方驿道穿山越岭,都汇集于此。村道还分着“官道”和“私路”。“官道”是官员走的路,路中间砌着条石或大块石头;用杂石镶砌的路则是平民百姓以及骡马牲口走的路。
这些路上的石头虽然有大有小不规则,但平整严密,杂石也镶得严丝合缝。所以这陡坡上的石板路人行马走千百年一直稳稳当当。而且古人把排水工程也做得很精细,有的修成明沟,有的建成暗沟,利用自然地段精心设计、合理安排。
所有民居都是依山构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远远望去,自有一种韵律之美。
游走在村落里,你能看到保有着明清风貌的黄泥土坯房。村中可见寺庙、牌坊、会馆、祠堂等建筑。
诺邓虽然不是州、县驻地,却还建有孔庙,这在古代礼制中是个特许。诺邓文庙建于山顶之处,精致庄严、古朴典雅。大殿的“至圣宫”中,端坐着“布衣孔子”塑像,即有师长风范、又和蔼可亲,不同于其它着帝王衣冠的孔子像。文庙的红墙外的“礼门”上书“江汉秋阳”匾,显见古代诺邓文人的致远清高。
虽然已过了七月初七的祭孔活动,但祭孔活动的横幅还挂上庙前。在诺邓,最盛大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祭孔的日子。相传,诺邓曾经出过一名进士,进士高中之后回村建了这座孔庙。后来,凡是考试榜上有名的,都要来此祭孔。发展至今,祭孔竟成为了诺邓人最大的节日了。
紧挨着文庙的是武庙,文武双全是诺邓人教育后人的终旨。他们把民族英雄岳飞设置于寺堂正中。并把“武雄文英”横匾悬挂在庙中。文庙和武庙同建于康熙六十年。
整个村子的明清古建筑群又尤以玉皇阁建筑群最为壮观,阁前的棂星门是滇西现存最大的古木牌坊,始建于清初,四柱三楹、飞檐斗拱,“腾蛟“二字位于横梁之中,亦是霸气非常!牌坊后是一条长长的石阶小道,两旁古树夹道,绿意葱茏,幽深宁静。
玉皇阁是滇西地区现存的极少见的三层阁楼式古建筑,可惜上楼的梯子己毁坏掉了。
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古代是著名的道教宫殿。大院内有明代的梅树及翠柏等。大殿顶层上现存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可称为“诺邓一绝”,它为研究古代的天文、艺术、建筑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玉皇阁周边是古木参天,老树虬枝,尤其是价值颇高的黄连木,树高多达三、四十米,最老的树龄已800余年。
此外还有龙王庙、古江西会馆、黄姓家族的题名访等古建筑,以及很多拥有百年树龄的古榕树。
曾经的马帮在这里留下的生活习俗依旧延续下来,骡子和马仍然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只是当年“万驮盐巴千石米,百货流通十土奇”的繁荣景象早已不复存在,不时有驮着物品的骡子或马儿,在小巷中高高低低地踱着步子,清脆的骡铃声撒落在古老的村庄之中,犹如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不禁让人遐想万千……
3.人才辈出
由于诺邓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历史在这里几乎是凝固的,漫步于诺邓村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千年历史的厚重。
村中除了赫赫有名的“井盐”和大量的明、清建筑外,诺邓自古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还盛产进士、秀才。
清代康乾年间,诺邓举人黄桂就是声噪一时的文化名人,被誉为“滇中儒杰”。自明末黄文魁首贡并出仕广东提举后至清末年间,据传村里共出 “ 二进士、五举人、贡爷五十八、秀才五百零” ,后经初步考查和现有资料统计,上述所说确为事实,诺邓着实为孔孟圣贤乡。
这里纯朴的民风,正是得益于良好的家风教育。据说贡爷院中有清代中期遗留的屋梁焚烧痕迹。 传说是无人在家时大楼失火但仅焚毁一梁,该家族即以此保留作代代家教样本,告诫后人须重视保守家财、遵守章法、行义好善。
4.世界奇观 云龙太极
从诺邓村下山,朝天池景区方向,有一处观景台。观景台上,能清晰的看到世界奇观——云龙太极。云龙县城北面因江水绕出一个“S”型大弯子而形成罕见的天然地貌奇观——天然太极图,虽然它不过是地质时代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通过河流深切形成的特殊地貌,但后来人们赋予它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成为一个天生的道教文化符号。
★太极锁水
诺邓河自东北蜿蜒而来,从“太极两仪”的正中间流出,犹如一根银链上挂着一把童锁,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有传说太极图北面江水圆绕如一根帝王玉带,人们恐生不测便挖山断脉,以制止出现“草寇草王”之类祸患,乃完整形成今日所见之圆形太极图案。
★狮象把门
“太极”图案上的阴、阳两个鱼形坝子,北面谓“庄坪”,后面的小山犹如狮头;南面谓“连井坪”,后面的小山犹如象鼻(从南面看又象一个鹅脖子),两山之后就是进入诺邓村的大路,古人将此称为“狮象把门”。
★云岭天仪
站在沘江西面山中俯瞰“太极”图案,形象非常逼真。每至夏秋季节,沘江如红丝带镶边,两个鱼形小坝如两张绿丝毯相对,周边的云岭群山云遮雾罩,山岚飘绕,实在如传说中是天宫所用的太极天仪遗留在人间了。而“太极图”东面山中正对着诺邓玉皇阁,南面山中正对着虎头山三清殿,天然图形和中国道教信仰中最高的神宫神殿联在一起,充分体现出其中的道教文化理念,真可谓是“天人合一”。
五 不相忘
诺邓,一个安静、复古的村庄,它是谦和的。
当你踏入这里的土地,你不用卑躬屈膝,不用唯唯诺诺,更不用诚惶诚恐,你只需要安静平和的和它在一起。仿佛空气也是温暖、柔和的。与之相见于这千年之后的江湖,相识相知却不肯相忘。
此行7日,见了鸡足山,见了沙溪,见了诺邓,方知:大理,又怎止苍山洱海?!作为云南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还有更多鲜为人知的美景值得我们去探秘。
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在大理,你仿佛总能听见一个美妙的声音在天地回荡,时而清脆悦耳,时而浑厚低沉,若隐若现,那个声音或许早就出现在多年之前的梦里……
正如不喜欢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的理由;而真的喜欢,却可以毫无缘由。这么近,又那么远,尽管要跋山涉水,可此生必定再见!
六 旅行tips
『吃』『住』均推荐『诺言别院』
虽说诺邓之美,已让最初的口腹之欲变得不值一提,但闻名全国的诺邓火腿,还是非尝不可的。
村口因舌尖上的中国而出名的黄家父子的农家乐,我们并未跟风而去。在美食的寻觅上,我们一向保有“猎奇”之心。
不过,误打误撞,运气很好。直到旅行归来,在『美篇』之上还看见另一位驴友2017年对诺邓的回忆——三姐家的客栈和三姐的厨艺。
如果我没有推断错误,那么如今的『诺言别院』正是他当年念念不忘的『三姐家的客栈』,而为我们做了两天正餐的,恰是白族的“三姐”本人。因为地点和看风景的视角都一模一样,连那只叫jimi的贵宾犬都仍在。只不过可能是重新与他人合作,她只负责餐饮和内务,而新老板是一个乍一看还真有点“仙风道骨”的道教信奉者,江苏人士,言谈之中得知与我同岁,客栈里没有电视,只有wifi,眉长须浓的他并未读书练字,而是刷抖音至深夜。
小院是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白族四合院,布置得很雅致,网上标价358的家庭套房,在我们还未开口讲价之前,老板爽快的给我们算成150一天;
三姐的厨艺,虽谈不上珍馐佳肴,但却非常可口,以至于我们都没有了换一家尝鲜的兴致,直至临行前,还忍不住又要了一份炒火腿。(8两大份的炒火腿,88元)
诺言别院今年四月将重新装修,当然所有装修材料都只能人背马驮,重装后的小院,相信更能给你带来惊喜。
对了,不要忘记再吃几根诺邓的“石门冰棒”
因为诺邓古又称“石门井”,在诺邓村里屈指可数的几个小卖部中,都会有卖“石门冰棒”。简陋的包装,却像极了我们小时候最爱吃的棒冰。虽有好几种口味,但最好吃的还是牛奶和糯米。2元一根,撕去薄薄的纸,浓浓的奶香或是糯米香就能扑鼻而来,还有一粒粒很有嚼劲的糯米,让人吃完了还能回味无穷、唇齿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