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掀起的化石
贝加尔湖湖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面积有3.15万平方千米,属于东西伯利亚,是北半球冷空气的发源地,冬季超强的寒流和超强的大风,将湖面掀起滔天巨浪,巨浪不断地扑向岸边,冲刷出千奇百怪的岩洞。
冷空气的温度不断地降低,浪花终于在还没有收回湖面的时候,凝结成了冰花,又有不断的浪花扑上岸来,修饰冰花的造型,直到湖面也被凝固。
清澈的湖水化作了姿态万千的淡蓝色钟乳石,像花朵,如琉璃,又如萌萌的棉花堡,在贝加尔湖的沿岸,形成了波浪的化石,闪着幽蓝的光。
曾经翻飞的巨浪瞬间成冰,曾经咆哮的湖水刹那沉静,浪花垂挂下来,布满一个个岩洞,像一座座梦幻的水晶宫殿,蜿蜒在贝加尔湖畔,又像一个冰晶玉洁的美人。我们哼着歌,游走在碧雪连天的湖面,穿行在蓝色的世界里。
俄罗斯的“冰糖葫芦”
来伊尔库茨克留学多年的“小李子”说,这个时候的贝加尔湖中北部大部分结冰,在比较小的湖湾区,冰面有一米厚,俄罗斯的军用面包车通行无碍。
贝加尔湖周围多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据说湖岸每年以两厘米的速度向两边拉开,而水位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每年的1月起至5月,湖面结冰,水位明显下降。温度的变化导致湖水不断压缩与膨胀,形成壮丽的冰裂景象,像一块块有着天然纹路晶莹剔透的宝石,在阳光的照射下,放射出幽幽的蓝光与绿光,美丽动人。
最初的冰裂后又重新结冰,大小裂缝留在了冰面,到了这个厚度,已不用担心冰面再次裂开,但是底层的冰还是有裂裂合合的过程,如果你俯身冰面,不时会有轰隆隆的冰裂声,令人震撼。
这两条超宽的裂缝,有20公分宽,延伸到天边。起初下面的水涌入裂缝,冰冻后又将裂缝补了起来。到了来年4-5月份,天气变暖,冰面再次裂开,又成浩瀚的湖水了。
传说中小姐姐们最喜欢的“气泡冰”,便是贝加尔湖的特产,由于湖水深而清澈,气泡更显玲珑剔透,像一串串白色的冰糖葫芦,煞是可爱。
但不是所有的湖面都有气泡冰,根据“小李子”以往的经验,奥利洪岛有几个湖湾比较容易冒泡。我们要穿好冰爪,在较少积雪的冰面仔细寻找冰气泡,然后发现,然后惊呼。那红色的倒影是我的羽绒服,怕走远了队友找不见我。
贝加尔湖的气泡冰大如蘑菇,有些区域更是多如繁星,重重叠叠,像是大湖呼出的气息,又像是贝加尔湖神奇的精灵,美轮美奂,真想拔出一串,拿到手里。据说有妹子千里迢迢,专门为看传说中的冰气泡而来。
有的区域的冰气泡像一根根千丝万缕的绣花针,密密麻麻的散在绿色的冰面,朦胧梦幻。
那么,这些我们喜爱的“气泡冰”是怎么来的呢?“小李子”说,它们是甲烷,贝加尔湖是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的,湖底积累了大量沉积物,生存着许多厌氧的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在利用有机物的同时,会将其分解为小分子的甲烷,最终向水中释放出甲烷气体。甲烷并不溶于水,它们会成为气泡,往水面冒泡,在这个过程中,被寒冷的湖水给冻在了冰层中。
科学家们说,气泡冰是全球变暖的帮凶,这些气泡冰最终将释放到大气层中,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甲烷气泡从湖泊和河流中产生,而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在大气层中停留很久,水体排出过多的甲烷会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加速,而升温加速又将引发更多甲烷释放,形成恶性循环。
形成壮观的气泡冰奇景同时,进一步加重了全球变暖,那我们还要不要“气泡冰”了呢?或许很多湖泊都有甲烷冒泡,只是没有形成美丽的气泡而被忽略了吧。我们不是科学家,我们只负责观赏。
冬季贝加尔湖旅行小贴士:
冬季贝加尔湖一般在零下20度左右,寒流来时可达零下40度,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手脚和面部,不能长时间裸露。拍摄用的相机、手机电池很容易耗尽,尤其是手机,暴露在外一会就死机。在无雪的冰面行走,一定要穿冰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