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iness 2019-01-29 18:39:41

或许是与这个人的私利相冲突,否则只能用BT来解释了
明哥在路上

8年来,专注抹黑中国高铁,这家国内媒体,你做到了!

明哥前天刚写完一篇真心赞扬中国高铁的文章:


2019-01-27:春运10年历史,时代风云里的1个人


今天就在互联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谨防高铁灰犀牛》频繁被转发和讨论,里面的主要观点是:


1、除京沪、京广通道上的高铁运输能力,得到较高能力利用率外,其他高铁项目的运能大量闲置,存在严重亏损。


2、即使不考虑高铁的运营成本,高铁的全部运输收入尚不够支付高铁的贷款利息。


3、高铁的快速发展,压缩了铁路货运的空间,导致矿石、煤炭、柴油、钢材等货物,只能通过公路运输,加重了空气污染。


xkgv62oa5wt2g91ctr6fofkbrooqt44q.jpg!pos


原文在这个网址链接:

2019-01-28:谨防高铁灰犀牛


如果说,这种文章在10年前温州动车事故、2013年时任铁道部主要领导落马之时,发布出来,引发争议,那么不足为奇,因为言论自由的情况下,真理会越辩越明。


fcgiog63q6g6az3h11yma492bjt59p32.jpg!pos


但是,中国高铁,这10年来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为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如今,不管在高高的庙堂,还是社会民间,都取得了一致的高度赞誉的今天,这篇文章的出炉,其基本证据和用心,就值得国人警惕了!


于是,我抱着基本的耐心,详细阅读了全文。


这一读不要紧,我差点从嘴巴里喷出一句脏话来了。


第一章:


这篇文章里,有很多关于高铁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基本数据,用来证明中国现阶段运营高铁是失败的,是有巨大金融风险。其中最有冲击力的一条证据是:


—— 2016年底中铁总的负债为4.72万亿元,其中至少3.3万亿元是建设2.2万公里高铁和购置动车组的投入,按4.75%的利息计算,每年应支付的贷款利息为1568亿元。


这几个关于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列出来,很容易把人给唬住。但是实际数据如何呢?


2017年,中铁总整体已经盈利,完全具备偿还贷款利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中铁总因为要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证券市场,公开发行债券,所以按照法律要求,公开披露了财务报表。各年度的利息支出,2016年为752亿,2017年为760亿,2018年前9月为492亿。只要2018年第四季度没有预期之外的大规模支出,那么每年的利息支出大致只有这篇抹黑文章中的一半左右。


6789ju4i4hfemodx3wi958q97r2n814c.jpg!pos


这种数据是完全可以查阅的,并且,理由也很简单。


因为中铁总是国家的战略级工程,无论是发行短期融资、中期票据,还是债券,其融资都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四大国有银行,以及所有证券公司的无条件支持,融资成本,是显著低于普通企业的融资成本的。


比如说,2018年12月25日,发展改革委员会又公布了《关于中国铁路总公司发行中国铁路建设债券核准的批复》,支持分期发行中国铁路建设债券3000亿元:


2018-12-25:《关于中国铁路总公司发行中国铁路建设债券核准的批复》


第二章:


除了伪造数据之外,这篇报道还一直使用静态的眼光来评估高铁在中国的价值。比如说,文中对比了中日两国:


—— 即使运输密度最高的京沪高铁,与日本东海道新干线9000万人公里/公里的世界最高密度仍有很大差距,这是因为在该500公里的通道上集聚了日本全国约55%的人口,还有4000多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为东海道新干线集散客流。


—— 日本高铁的平均运输密度为3400万人公里/公里,是中国高铁平均运输密度的2倍。


据此,作者认为这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这里他就犯下了静态局部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的错误。


要知道,2018年底时,中国的城市化率约59.2%,而日本超过90%,未来中国城市人口整体仍将大幅提高。哪怕人口总量在十年内就会见顶,人口的流动性也会继续提高。以春运为例,虽然2018年春运总人数多年来第一次与上年接近持平不再增长,但铁路客运量依然同增6.8%。这里面就以高铁的贡献最大。


如果我国经济再平稳上升,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再上一个台阶,谁能保证京沪高铁沿线的人口流动性不会继续攀升呢?


3i8ycve1nazqb2hvp1v03idfy2fsctgt.jpg!pos


虽然中铁总依然在发行债券,融资,来继续投入扩大建设,存在重新转为亏损状态的可能性,但是需要注意到,中国高铁的单公里价格,目前是远远低于日本的。


坐过日本新干线和欧洲高铁的读者,应该记得,以新干线东京-大阪为例,550公里路程最低票价折人民币约800元,每公里约1.42元;北京-上海1300公里二等座553元,每公里约0.425元;京沪线每公里单价只有日本新干线的30%。


这是中铁总在亏损的形式补贴老百姓。


要知道的是,像高铁这种基础设施建设,一次性最大投入之后,后面需要承担的只是运营成本和折旧。在运营过程中,只要乘客的消费需求没有消退,而经济水平和城镇化率在提升,票价逐年小幅提升,乘客可以接受,而亏损却会逐渐收缩。


第三章:


这篇抹黑文章,只谈经济效益,而不谈高铁建设的正外部性,或者说社会效益。


按照这篇文章的逻辑,如果看重经济回报,那么只在东部沿海地区、多个不同发达城市之间,建设高铁轨道即可,中西部底部,三线以下城市,广大的县级市,则不能建设,或者不配享受这么好的交通服务。


这是短视的精致利己主义思维!


根据铁路总公司披露的数据:铁路客运量在维持了20年的10亿人次之后,到2013年突破20亿人次,到2017年突破30亿人次。


30亿人次中,扣除发达城市之间的通勤往来,广大的农民工兄弟返乡、学生回家、向中西部地区旅游的需求,最起码占到了2/3强的比例。如果让他们重新返回到2008年之前的绿皮车慢速时代,有谁愿意呢?



bm83w0521ge6897m18nj6a7cy2zfv3u7.jpg!pos


数亿老百姓,5个小时之内,从东部沿海城市,返乡至中西部县级市,幸福感的提升,如何计算?


中西部地区,承接原来东部发达城市的制造业产能,有了高铁才有了可行性,在家门口就业,生活费用低,这种福祉,又该如何计算呢?


有了高铁,到达内蒙、新疆、西藏、青海,那里的绝美风光和壮丽山河,才能展现在爱好旅游的人们面前。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人们深入到西部和北国,带去了旅游收入,这种利益,又该如何计算呢?


人们正是基于高铁的发展,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才发自内心地赞誉,近10年来,高铁是比肩于移动互联网的重大发明,将13亿中国百姓,带入了现代化的大门。


第四章:


当我们回顾这8年来,“财新传媒“刊登的抹黑高铁的文章,几乎都来自于同一个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坚。


2011年第12期《高铁通向何方》,关注中国高铁发展过快问题,认为中国高铁已经高度过热。


2011年第30期《大崩溃》,报道“7·23”甬温线动车事故。


2011年第33期《深藏的裂纹》,声称高铁列车轮对车轴内部有深藏的裂纹,中国高铁充满了风险。


2011年第34期《信号奔命》,认为中国高铁信号系统不成熟,是吃人的高铁。


2011年第49期《张曙光的秘密》。


2012年第7期,《奢侈动车》抛出一套虚假的数据,声称“2.6万元的洗面台,7.2万元的洗面器,16万元的VIP座椅,动车为什么这么贵?”而不顾国产高速动车组,整体比国际采购要便宜50%的事实。


2012年第26期《高铁国产化幻觉》,声称“中国高铁是第二个中国汽车行业,没有吸取汽车行业教训,在汽车走市场换技术的踏上了失败之路后,竟然又重复同样一条道路,所以高铁国产化不过是一个幻觉。”



6fftgsaigbegwjgwdd1gem067xmhpo7c.jpg!pos


2013年第32期《危险的关系》,开创了新闻史的一个崭新时代,以写小说的方法来写新闻,触怒了很多媒体同行。文章的导语阶段写道:


“2011年2月的一天,六朝古都南京的老牌五星级酒店丁山宾馆,来了一群执行特别任务的警务人员。他们当天接到了北京交代下来的任务,带走了下榻此地的一名半秃的中年男子——当时房间内还有两名提供特殊服务的女性……”。


官方媒体并没有如此披露,这家媒体却添油加醋,以想象和虚拟,来抹黑参与高铁建设的重要主体人物。


被打脸之后,“财新传媒”在2013年第33期《新世纪》周刊中刊登了致歉声明,却神不知鬼不觉地删除了《危险的关系》这篇文章的电子版,就好像从来没有写过一样。


第五章:


也许我们国家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高铁建设的前瞻性、大无畏的胆魄上,确实走在世界的前列。


这家媒体和所谓的专家,长年累月、不遗余力地伪造数据,造谣中国高铁,他们的声音,造成了民间舆论的紊乱,干预了高铁建设的执行力,其用意究竟是为何?


也许,只是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深入骨髓的自卑情结,过度崇拜西方文明,鄙夷中国现行体制,觉得我国百姓,不配享有足够体面、足够尊严、又超越西方白人的出行体验吧。


当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中国铁路总公司,各地地方政府,在高铁上屡屡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时,他们不愿意把自己大言不惭的话,吞下肚子去,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无视基本事实,抹黑中国高铁。


让人欣慰的是,高高的庙堂的决策者们,没有受到这种舆论的干扰,坚定不移地推进高铁建设,让每一个基层百姓、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都不被时代的巨轮所抛下,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


2019-01-29 17:51:10 相关讨论(15)

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