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城演义:坏人入地狱,好人进庙封神
文图/应志刚
中国人喜欢造神,古往有之。神是要住进庙里受人供奉的,所以到处有庙。
最普遍的是土地庙,供奉土地公公或土地婆婆,他们是护佑一方最接地气的神。
各地的土地公、土地婆都是老百姓自己封的,那些在当地做过好事,受到百姓敬仰的好人,都有可能住进土地庙成为神仙,这是源于民间信仰的封神演义。
苏州阳澄湖畔的湘城老街,有座土地庙,叫做内史祠堂,正史和野史都明确指向,住里面的这位土地公公,是西晋大将军右司马陆云。
陆云是陆机的弟弟,文学史上,两兄弟被后人并称“二陆”。
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负盛名的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他的诗现存一百零四首,多于同时期各作家,多半是拟乐府诗和拟古诗。
陆云同样才华横溢,6岁即能属文,16岁就被荐举为贤良,当时的东吴尚书吴闵鸿见了他,啧啧称奇,说:“这个小孩子如果不是龙驹,就一定是凤雏。”
陆云四言诗模仿《诗经》,典雅清新,迥异于西晋文风;辞赋则仿《楚辞》,辞采葱茏,继承了汉代的骚体创作,独具特色;还有书信,如《与车茂安书》,颇具小说和奇幻色彩。
但在兄长的盛名之下,陆云的才华在很长一段时期被掩盖,他的文学作品也是被后人时贬时扬。
陆云进了湘城的土地庙被封了神,并不是因为他曾为清河内史,又官拜大将军右司马;也非他是生于当时的吴郡吴县,属现今苏州一带人士;更不是因为他对于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能进土地庙,载入民间封神演义的人,必定是为百姓赴汤蹈火过的。陆云封神,源于他的一次赈灾放粮。
西晋永宁二年,大将军右司马陆云被派往吴郡催督军粮。
吴郡虽为鱼米之乡,但因常年战祸,青壮年大多逃离本土,田地多有荒芜,加上赋敛繁重又遇连年水旱天灾,只剩下老弱妇孺以野蔬果腹,哀号四野,“死者相藉”。
陆云见此惨景,冒着违反军令可能引来的杀头之罪,将征来的军粮用以赈灾,救济湘城一带的百姓。
后来,陆云果真被杀头了,还被诛灭了三族。
陆云被害的消息传开,曾受救济活下命来的湘城百姓很是悲痛,于是为他建了个衣冠冢,又筹钱建了“内史祠堂”予以纪念和供奉。
江南人朴实,对有恩于己的人掏心掏肺,感觉仅仅祭拜还不够,更要让后人记住这位恩人,于是又将陆云督粮船只经过的河道命名为“济民塘”,将当地的桥梁命名为“济民桥”。
湘城的人文景观众多,古时著名的有“湘城八景”。现如今,这些古迹除了少数留存,大都已经破败或者消失了。而靠民间力量修复的“内史祠堂”,至今香火不断。
一千七百多年来,湘城人民年年祭祀,陆云成了湘城的千年土地公。
我在湘城寻访陆云时,当地的老人告诉我代代流传的故事是,“因为他放粮救活了老百姓,最后被皇帝砍头了。”
湘城的百姓或许不知道,他们供奉千年的土地公陆云,并非死于赈灾放粮,而是受兄长陆机兵败所累,遭奸人陷害所杀。
人们或许也不知道,死后进入民间封神榜的陆云,还是一位才情非凡的大文豪。
当然,善良的人们无所谓陆云是个怎样的人物,他们只是记得,陆云救过他们的祖先,他是一个好人。
好人就应该进庙,接受人们千秋万代的供奉与怀念。
在决定放粮赈灾的一瞬,陆云肯定是想到了被杀头的后果的。历史没有记载,在他被杀害的时候,赈灾放粮是否也是奸人们陷害他的一条罪状。
但我想,在那一瞬间,陆云并不会想到,自己死后会被人感恩千年,并以神的形象被请入庙里。
当我走进湘城老街,走在陆云当年走过的那些青石路、石板桥,却无法神魄附体去感念他曾有过的心绪。
作为武将,他还有怎样的壮志未酬?作为文人,胸壑又藏有怎样的抱负?
俱往矣!只有江南的这片水土将永远铭记,陆云是个好人。
这就足够了。
应志刚:浙江宁波人。
任职媒体20载,曾任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人民网苏南频道新闻中心主任、中国日报网江苏频道总编。2015年创办苏州博采众创传媒有限公司。
旅行达人:乐途灵感旅行家(2018年度央视形象代言人)、同程旅行家、驴妈妈旅行达人、途牛大玩家、中国国家地理网专栏作者等。
文旅作家:已出版《混在美女如云的日子》、《最高使命》、《突然有了乡愁》、《散落一地的温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