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终于有机会在科隆的三角大楼眺望正午时分的莱茵河、在美人鱼雕像身旁定格波罗的海不需要后期修饰的蓝、在美茵塔的最顶端俯瞰美茵河,在布吕尔平台上感受易北河的心跳。可现在却越发感觉,在星海湾凝视黄海的一望无际、在雷峰塔欣赏西湖的落日黄昏才是我最想看到的风景。
今年的足迹,空间上贯穿了德国的东西、中国的南北,时间上历尽了四季的变换:多特蒙德、埃森、亚琛、汉诺威、门兴格拉德巴赫、科隆、德累斯顿、哥本哈根、柏林、法兰克福、大连、广州、深圳、上海、格尔利茨、莱比锡、布拉格......年终岁尾,就顺着时间线梳理一下。
1.晚冬早春,德国最西边的乍暖还寒
今年二三月份,紧张的DSH考试期。先后在亚琛的FH和TH各有一场DSH,再加上FH那场的口语考试,一个月内去了三趟亚琛。不过由于考试前的紧张状态以及紧凑的时间安排,并没有留下太多照片,却对火车沿途的风景记忆犹新,好山好水好空气,有那么几分瑞士的感觉。
可能是因为每次都是傍晚到达,休息一晚第二天白天考试,考完急急忙忙回家。所以对亚琛的印象就停留在那个被落日余晖映的金黄金黄的小山城。
考完亚琛TH的DSH后回家的路上,在门兴格拉德巴赫下了车,出火车站才发现由于球场位置较为偏远,并没有公共交通可以过去。而且是非比赛日,也没有球迷大巴。唯一的办法就是打车。所以到目前为之,我在德国仅有的两次坐出租车的经历就都留在了门兴。
对这座悠闲的城市已经没有太多印象,两三层高的楼房,不算宽阔的马路,估计再以后想起来,可能就剩下在普鲁士公园外打不到出租车的焦急。
2.重启夏令时第一天,去科隆晒太阳
3月25日,我们北威杭州帮一行四人去了科隆。那次旅行是今年心态最轻松最舒服的一次,因为两天前刚刚通过了DSH考试,迈过了在德国大学入学所需的最后一道门槛。
从科隆主火出来就是科隆大教堂,第一次听到它是在2010年世界杯德国战胜英格兰赛后,解说员贺炜那一句“我想此时此刻,在柏林、在汉堡、在慕尼黑、在科隆大教堂一定有无数德国球迷为之欢欣鼓舞”。
这次站在平地上仰着脖子观望科隆大教堂,发现这座花了600年时间建好,二战时连正在对德国进行无差别地毯式轰炸的盟军都专门避开进行保护的德国地标性建筑比在网络图片甚至视频上看到的都更加立体、雄伟,说是气冲霄汉一点都不为过。正如“泰山归来不看岳”,感觉在德意志的领土上,怕是找不到能赶上它哪怕一半气势的教堂了。
以前在国内学德语的时候,听到过一首非常好听的《Schenk mir dein Herz》,因此知道了那座跨越莱茵河的霍亨索伦桥。当这一天真正踏上了霍亨索伦桥,看着桥上德国皇帝骑马的雕像以及无数挂在桥上的爱情锁,这种别样风情就像是把阳刚和浪漫完美的融为一体。
3.如果你想见到哥本哈根最美的样子,那就在圣灵降临的时候来
据《新约圣经》载,耶稣“复活”后第40日“升天”,第50日差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传教。所以每年复活节后第50天,就是德国传统的圣灵降临节,好多州为此会有一个礼拜的假期。
今年的圣灵降临节假期是五月下旬,当时的天气已经有了初夏的气息。就在这个时候,我选择来到了哥本哈根,这座在我童年存在感极强的城市。
那个周一的凌晨三点出发,从德累斯顿主火乘坐FlixBus前往柏林的舍讷费尔德机场赶早班廉航。柏林到哥本哈根的距离极其的短,飞机起飞后不一会儿就看到了中国移动发来的“您已经到达丹麦”的提示短信,前前后后飞行时间应该不超过一个小时。
从机场到哥本哈根的主火的路上,风景倒是平淡无奇,但是海滨城市独有的清爽与干净却是显而易见。不过在主火就已经感受到了,北欧的物价是真的不便宜。
去往旅馆的路上遇见了皇家卫兵,打扮跟他们的不列颠同行如出一辙。
在旅馆放置好行李,先是在哥本哈根的市政广场转悠,自然要去看看矗立在广场边的马路旁的安徒生铜像,据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主人公就是在这里被冻死的。
略显漫无目的的行走把我带到了皇家歌剧院,发现这里一群打扮精致的红衣女士在驻足高歌,歌声异常动听,绝对是专业级别的。于是便引起了我驻足停留的兴趣。旁边一个丹麦老奶奶也不知怎么看出来我留德学生的身份,主动热情的用德语告诉我,今天是丹麦王储弗雷德里克的50岁生日,这是在举办皇室跑步活动,一共7万人参加,大概一个小时之后他们就要跑过来了。想想还能见到丹麦未来国王,我就推迟了继续往前走去新港的计划。
一个小时之后奔跑的人群陆续赶来,我傻傻的以为王储会穿着什么有王室特色的衣服、身前警车开道,现实却是他差不多被淹没在了人群中。终于我看见道路两旁的观众都争先跟一个身材高大的跑者击掌,我也凑热闹的来了一下,果不其然那就是王储,可惜忘了留张照片。
到达新港的时候那里已经热闹起来了,两岸五颜六色的建筑,河中桅杆林立的鲜艳木船,一众举着单反拍照的游客,像极了童话里的世界。五月的北欧已经进入了准极昼模式,在新港的餐厅吃过晚饭已过九点,此时夜幕才开始降临。
天将黑的时候来到了美人鱼雕像旁边,此时的长堤公园已经门可罗雀。在寂静的波罗的海边,只有几个路过的水兵在跟我打着招呼。眼下的各种蔚蓝,完全无需任何后期修饰。
4.柏林假日,感受德国的过去
从哥本哈根回柏林的飞机落地的那一瞬间,竟然有种到家的归属感。
在亚历山大广场附近的青旅落好脚,选择了去东边画廊打发第一个下午。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都在诉说着这个城市的沧桑。
“我的上帝,助我在这致命之爱中存活”,另一个名字更著名,“兄弟之吻”。
这幅描绘撞毁墙面的卫星牌汽车中,卫星牌汽车代表的是东德,有棱有角,长久以来渺茫的安全感。毫无技术进步,排出恶臭的尾气。完全由塑料制成,极少的舒适感和安全性。现在这个不稳定的小卫星汽车“咚”地一声撞击这个厚厚的柏林墙,为了自由。而这个小汽车几乎没有损坏,仅仅是脱落了一个后视镜。这是画家对于和平革命的隐喻——没有杀戮,没有战争
勃兰登堡门
国会大厦
查理岗哨。东西德的分界线,美军当年会在这里明文提醒路过的人们马上就要离开美军防区。与东边画廊那些光怪陆离的涂鸦一同记录着德意志民族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2006年意大利队在这里点球战胜法国队,拿到了队史上第四座世界杯。
5.德累斯顿,缓缓打开的易北河畔古城
今年四月份,正式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入读研究生。这座古城就成了我最后一段学生生涯的落脚点。掐指一算,德累斯顿是我的第五故乡。
德累斯顿确实如同它的另一个称呼“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一样充满了古典的艺术气息。鳞次栉比的巴洛克式建筑守候在易北河的南岸,诉说着与德国其它城市不尽相同的风情。
这些照片来自我八月中旬结束期末考试之后在易北河河边的两次采风。
布吕尔平台的日不落
圣三一大教堂,德累斯顿三大教堂之一。
奥古斯特大桥上弹吉他的艺人,不知他是否在流浪。
徒步来到河以北,水鸭十分怕人,稍微接近一下就会非常敏感的游开。拍下这么一张照片很不容易。
平安夜前一天,登顶圣十字大教堂。远处是德累斯顿迪纳摩俱乐部的主场,曾经承办过2011年女足世界杯。
一次路过随拍,今年最拿得出手的一组照片。
6.法兰克福,德国仅有的天际线
六月份的时候我预定了暑假期间东航从法兰克福往返上海浦东的机票,而且后来碰巧之前在多蒙读语言的时候的邻居那两天去法兰克福考试,顺便就在法兰克福玩了一下。
大四上学期认识了三个在浙大学习中文的奥地利学生,元旦那天跟他们去城市阳台玩的时候发现他们对着那些并不是特别高的摩天大楼拍个不停,我当时还有点奇怪他们为什么这么好奇,他们跟我说在整个欧洲都很难见到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来德国这一年,我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他们的感受,德国大多数房屋最多也就是五六层楼高,稍微高点的不是教堂就是电视塔。虽说都各自有各自的故事,但是看多了真的审美疲劳。
唯独一个地方是个特例--美茵河畔法兰克福,作为德国的金融、交通中心,欧洲中央银行所在地,这里有全德国甚至在全欧洲都几乎独一份的天际线。
8月21号,也就是离开祖国整整一周年那天,带着两个大行李箱,和这一年各种点点滴滴,踏上了由德累斯顿驶向法兰克福的列车。下午四点多,列车准时停靠在美茵河畔。
走出主火,在去到旅馆这短短几分钟的路上,就看见了好几家规模不小的中餐馆。也难怪,记得上半年就有新闻报道,法兰克福成为了德国第一个外国籍人口比例超过五成的城市。
在旅馆前台拿了张地图,发现法兰克福的景点基本都是以主火为起点,从东到西分布在美茵河的北岸。解决了晚饭后就开始沿着美茵河散步。
河中有划皮艇的青年,河边有对饮Apfelwein的情侣和跳舞的各肤色少女。此时此刻的法兰克福好不惬意。
走了一段路就来到了罗马广场,这里有老市政厅,这种三角形的古罗马式建筑颇具文艺气息,以前在国内经常见到山寨版。
在Galerie的观景餐厅点一杯苹果汽酒,十足的都市感扑面而来。
德意志银行总部。
著名的合影景点法兰克福大欧元,欧洲央行总部就位于其后边的欧元塔。
诗人席勒的雕像
登顶美茵塔,在这里既能看到法兰克福的过去也能看到法兰克福的现在与将来。照片右上角便是德国乃至全欧洲最重要的航空枢纽--法兰克福国际机场。
如果说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组成的CBD代表着法兰克福生机勃勃的现在,那么诗人席勒的雕像、文豪歌德的故居则展现着法兰克福灿烂辉煌的过去。
晚上又来到了美茵河南岸,取景天际线。苦于没有三脚架,就很难在长时间曝光后获得一张质量稳定的夜景图。所以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个手机用的三脚架。没错,所有这些照片都是用华为手机拍的,徕卡镜头真的给力。
7.广州,盼望了许久的南国之旅在这个暑假姗姗来迟
今年夏天第一次踏足广州之前,除了大二校运动会期间跟同学去了一次厦门,别的时候最南边也只是呆在杭州。
可能是长期居住在大连以及经常去上海的缘故,我特别喜欢那些充满着欧陆风情建筑的沿海开放城市,它们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缩影,从它们身上能更近距离的感受到那段特殊的历史。所以很早就计划去趟广州,领略一下那里大不一样的饮食、语言、气候,文化氛围。
晚上黑云压城,在暴雨来临前走马观花了一下珠江两岸。花城广场、小蛮腰尽收眼底。这次专门带上了三脚架,拍出的夜景显然上了一个层次。
上下九步行街
沙面。曾有十多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变迁。
8.深圳
如果说去广州更多的是为了领略一下广州的历史,感受一下近代中国的风情。那么到深圳则完全是想领略一下现代感的中国,感受一下深圳速度。就像知乎上有人把广州比作浦西,把深圳比作浦东。
那天早晨从广州坐城际专线去深圳。原本是8点多的票,我错记成9点多,于是就顺理成章的错过了列车。好在改签非常方便,算是一个小插曲。
虽已九月中旬,但彼时的深圳的气温依然居高不下。呆在开着空调的旅馆就不想出来。但是仔细想了想,就在深圳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晚就回家了,于是振奋精神走了出来,第一站选择了高新技术产业园。
图为深圳大学,当年还一度计划把这所学校填进我的高考志愿表。左边的大楼就是腾讯总部。
坐地铁到了市民中心,赶上了灯光秀,这么好的拍夜景的时机,三脚架再次派上了用场。晚上回旅馆的时候发现旅馆毗邻深南大道东,然后奇怪的是那天晚上脑子里就全是罗大佑那首《皇后大道东》的旋律。
这次行程比较匆忙,所以原本计划的大小梅沙、中英街、锦绣中华等等行程就只能延期了。第二天重头戏是高中室友见面。
其实原本计划在深圳多住几天,深度的游玩一下。后来因为要回家修牙就只订了一天多的行程。不过幸亏这个决定,当时正值台风登陆,我回大连的航班前脚刚起飞,随即深圳机场就关闭了。
9.格尔利茨,走过桥就是波兰
前文有说,今年我的足迹贯穿了德国的东西。此话有理有据,西即亚琛,在德国西部边境,非常靠近比利时、荷兰,东就是格尔利茨,德国最东边的城市,没有之一,过了劳西茨尼斯河就是波兰。
其实二战之前呢,河两岸是统一的,都是德国领土,二战后河右岸的地区被划分给波兰,成为波兰的兹格热莱茨市。
东经15°经线通过格尔利茨市区,所以夏季使用的中欧夏令时比格尔利次的地方时早一个小时。
这里的建筑没有经受当年的战火摧残,都完整无缺的保存了下来。虽然这只是一个6万人口的边境小城,但这里却是众多电影的取景地。比如《布达佩斯大酒店》、成龙的《环游世界80天》。别具风味的老城区中混杂着的哥特式,巴洛克式的建筑群为这座城市营造了独有的文艺气息。
10.莱比锡
莱比锡前前后后也去了好几次了,但是今年十一月份为了看球那次是最刺激的一回。
11月13号,刷脸书的时候看到了15号晚上德国和俄罗斯在莱比锡球票的链接,最便宜的25欧,而且德国队是尽遣主力。当时就很心动,但无奈16号早上七点半就要开始做实验,做完第一个十一点还有第二个。只能无奈的摇摇头。
不过14号下午却被告知早上第一个实验取消了,然后我们觉得这样就好办了,十一点之前怎么也睡醒了,不太会影响第二个实验。所以马上买了四张25欧的球票,下午上完课就坐上了去往莱比锡的S-Bahn.
赛前双方队员热身。
双方球员进场。
德国队庆祝进球。也许多年以后往回看,这场球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役德国队首发几乎是清一色的95后,比如今年年底勒夫开始使用的三叉戟“维尔纳、萨内、格纳布里”。经历了噩梦一般的2018,决心更新换代的德国队也许很快就重新步入正轨。
德国队的角球,有幸亲眼目睹诺伊尔站到中圈。
上半场德国队摧枯拉朽的踢了3:0,下半场场面非常无聊,场边观众开始玩起了人浪。担心错过末班车的我们也提前退场往主火赶,最后回到家已经是凌晨一点。
11.布拉格
今年圣诞假期,同学从汉诺威过来找我玩,我带他去了布拉格。
从德累斯顿主火坐FlixBus然后一路向南,40多分钟就出了德国。平安夜当天中午我们到达了布拉格--全世界第一个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无论把相机调成黑白模式还是彩色模式,镜头下的布拉格都韵味十足。
有轨电车缓缓驶过伏尔塔瓦河,游人的目光望过去,都是对岸拜特申山上布拉格城堡的模样。
整点的钟声从穿过查理大桥的船只上敲响,岸边觅食的白鸽背对着夕阳。
布拉格广场没有许愿池。
列侬墙风雨不倒,自由与和平在这里永生。
五颜六色的古建筑分列在石板路两侧,跟东德的基调如出一辙。
布拉格的火树银花。
第一天在老城广场一家传统捷克餐厅午餐的时候,我们发现服务员会讲德语,所以就要求跟他用德语点餐。因为现在我们实在不习惯讲英语了。服务员点完餐还笑着说,看上去你们应该是中国人或者日本人,但是很奇怪你们为什么要求我讲德语。
第二天中午在布拉格主火等FlixBus回德国的时候,在指定的站牌却找不到我那辆车的车次号。多亏我有心的问了一下一起等车的韩国男生,他帮我问了问,告诉我我那辆车临时更换了站点,就在路对面,不过要走地下通道过去,我这才没错过大巴。
愿世界不会辜负每一颗善良的心。
不为往事扰,余生只愿笑。2019,继续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