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泡沫年代高位买房的日本人,最终都跳楼了吗?
第一章:
最近日本的一则新闻,引起了明哥心中一荡。
从东京市中心到冈山,乘火车向西,只需要两个小时。这里有晴天王国的美誉,是日本的旅游胜地。
然而,当地政府已经开始推行空房免费赠送计划,吸引日本国内外的游客,定居此处。不仅如此,他们还附带赠送装修基金,帮助业主安居乐业。
日本的农村一向以干净、整洁、优美的环境而著称,传统文化浓郁,极其适合养老和休闲。所以,这一新闻在我国的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很多无房的年轻人、还贷一族的艳羡。
然而,政策出炉后的效果却不理想。选择来此处定居的日本人,寥寥无几,倒是有零星的外国家庭,来这里图个新鲜。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套用我们中国的思维去理解这个现象,那是怎么都得不出答案。但是如果我们将视角超前20年,那么答案自然显现。
最大的原因便是,日本的空置房屋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需求人口的数量了。据日本富士通研究所的报告,2013年日本有820万套空置的住房,空置率达13.5%,按照现有趋势发展,到2033年,全国房屋空置率将达到22.8%。也就是说,100套周边环境优美的日本房子,将有23套变成无主之房,日复一日地萧条下去。
其次的原因是,在日本,持有房产者每年需要缴纳固定资产税、都市计划税,子女继承房产还要缴纳高额的遗产税。在持有环节、交易环节产生的税费,足以使得两代人换手之后,大部分房子的价格归零,并且永远要承担现金负债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今的日本,除了少数大城市如东京、大阪外,年轻人口中还关注下房子,绝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租房,而不是买房。
并且,这种情况在日本,已经28年了。
1991年后出生的日本人,他们一代人的青春,都是在房价下跌的梦魇中长大的。
不过,他们的前辈们,可不是这样的。那是一个繁荣和泡沫纷飞的年代,golden old days。
第二章: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回到1985年时候的日本国。
经过战后40年的复兴,日本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索尼、松下、丰田等一批民营企业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和技术创造后,由内向型企业转变为外向型企业,并逐渐发展成跨国集团。进入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在日元汇率较低的情况下,借助于成本优势,倾销欧美。汽车、家电行业成了日本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也带动了钢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此时,美国和日本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
1984年美国贸易赤字1233亿美金,其中对日赤字最大达368亿美金,1985年这个数字扩大到496亿。
美国人民开始打砸日本进口车,焚烧日本纺织服装,媒体在喊叫着日本对美国的经济侵略,这是日本对美国二战的经济报复,民间和白宫,都开始以抵制日货为政治正确的口号。
二战结束已经40年了,习惯了繁荣的美国人突然遭遇了40年来最痛苦的低潮期,中部地区失业的汽车工人们,打砸日本车成了常态化发泄的手段。而国际资本,还在纷纷从美国流入蓬勃向上的日本热钱市场。
这一年,美国的总统是里根,他在白宫为美国的未来而忧心忡忡,誓言要让美国重新变得伟大起来。
在里根的主导下,1985年春,美国参议院进行了一项表决,全票通过将日本列为“不公正贸易国”。里根又联合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3个国家,一起逼迫日本签定了《广场协议》,要求日元兑美元汇率在一年间从240:1飙升至120:1。
里根的目的不仅达到了,还把他的政治秘籍,传递给了一个当时41岁的中年人。这个人,在29年后也当选了美国总统,并且在任期内,再次用“让美国再次变得伟大”的口号,发起了针对另一个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经贸战争。这个中年人的名字就是:特朗普。
当时的日本外长,是安倍晋太郎。他们这一代人,是在二战美国战败和原子弹阴影中长大的,对美国的大棒,敬畏三分,自然不敢不从。
历史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当时的安倍晋太郎,有一个31岁的儿子,叫安倍晋三,21年后当选日本首相,并且多次连任。时光荏苒,在美国特朗普发起的针对另一个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经贸战争期间,受邀访问该大国,充当了一次和事佬。
言归正传。
当时,日元市值之后,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下降,日本为减少出口损失,企业家纷纷将商品销售的主要市场改为国内。日本政府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于是为了对冲日元汇率上升带来的副作用,维持高出口额,开始大幅降低企业的贷款利率,鼓励企业扩大生产。
当时,中国刚刚从改革开放的路子上起步,中华大地解放思想以后,迎接了来自东洋的资本和技术。中日迎来蜜月期。日本企业纷纷将制造业的生产线迁移到中国,而只在日本国内保留行政和设计总部。
在日元汇率铁定升值的预期下,谁不炒作外汇,谁是傻子。在日本金融业降低贷款利息的刺激下,谁不向银行借钱,谁是傻子。
于是,几乎所有的金融公司、实业公司,都拼命贷款,加大杠杆,开始了炒作外汇、股票和房地产的一条泡沫之路。
—— 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最大教训,就是他们从来不吸取教训。
同样的故事,30年后,在他们一衣带水的邻邦,后来的世界经济第二大国,也上演了。
这是后话。
第三章:
从1985年开始计算,泡沫的繁荣之路,日本人走了六年。
那六年时间里,每一个日本人,每一家日本企业,几乎每天都在赚钱。
那几年,日本国的大大小小企业,无论是跨国财阀巨头,还是中小型制造企业,都成立了一个现在看起来匪夷所思的组织部门:财务技术部。 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炒股票,炒期货,炒外汇,偶尔用账上的资金,去收购同行业、跨行业的小型公司。
不用辛辛苦苦地做实业,玩玩资本运作就能赚大钱,那谁还傻乎乎地撅着屁股干活呢?
一开始,还有理性的日本国民,少数的企业家,头脑清晰,不参与其中。但是几年下来,在借钱利息很低的泡沫时代,谁不借钱谁就吃亏;在泡沫上升期,谁不与泡沫共舞,谁的资产就相对贬值了。
日本股市的日经指数由1985年的12000点持续上升,在1989年12月19日达到38915 点,较1985年最低点上涨了3倍多。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到了100倍,日本和世界的一些经济学家纷纷说,传统经济理论对日本不适用,日本正在创造新的经济规律。
最终没有人能够抵御得住这种社会浪潮,一个一个被裹挟进去,获得短小的利益之后,又成为浪潮的一份子,拉了更多人加入进去。
企业有钱之后,就愿意招聘毕业生。抢着要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2018年的日本大学生,能找到工作,就像高中毕业时收到东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样,但是在33年前的1985年,企业主们是像伺候菩萨一样伺候应届毕业生的。实习阶段,以旅行参观为主;面试之前,发放交通费几万日元;面试之中,赠送40万日元购物券;发放录用函之后,配备高级单人公寓,赠送西装等商务行头。
于是,所有人都认为繁荣会继续下去,明年赚的钱,一定比今年多;今年借的债,明年就能全部还清。
那个年代,还没有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出现,也不存在p2p贷款,但是日本全社会的各种金融借贷公司,面向所有年轻人和市民,无门槛地发放消费贷款、信用贷款、零按揭贷款、无抵押贷款。一时之间,享乐主义盛行。
刚下班的年轻人们,一窝蜂地奔往迪斯科舞厅。舞厅里挤满了各种年轻老板和职场精英,法国路易十三等各种洋酒,就成了他们的最爱。如果你点日本本土的清酒,服务员都懒得招呼你。在酒精和欲望的驱使下,摇曳多姿。
深夜时分,为了抢坐一辆出租车,挥动万元大钞招揽司机,早已经司空见惯。
年轻人以消费奢侈品为荣。在电视或者各种杂志上,影视剧宣扬物质至上,名牌服饰、女式包、化妆品,开始走入千家万户,甚至是校园里。女高中生都学着职场女性,想办法赚钱买名牌包包。如果父母不支持,就去金融机构贷款。如果贷不到款,大批的女学生,就接受了援助交际的行为。她们在酒吧里、聚会厅、舞厅里、旅游风景区,陪游陪玩,钱一到手马上转身购买了奢侈品来消费。
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没人觉得不正常。日本强大的风俗产业,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端的。
第四章:
房价也不例外。
日本东京江东区的商品房,1985年前1.2万元/每平米,1990年飙升到3.3万元/每平米。按当时的泡沫阶段人工年工资12万元来计算,60平米商品房总价约200万,一个东京工人,不吃不喝16.5年才能买的上。最有代表性的是银座的地价,在1987年一年中涨了40%。
当然,放眼日本全国的房价上涨幅度,并不是都有东京这么夸张。平均来讲,1985年-1991年日本房地产进入最后疯狂期,6年间上涨1.7倍。
在1991年市场达到顶峰时,东京都23个区的地价,是美国所有房产的总价值;面积相当于加州大小的全日本,所有土地价值约为18万亿美元,是当时美国所有房产总价值的四倍。
不止国内的东京,当时的日本企业也将地产购买冲动带到了美国。1986年,日本第一不动产公司以创纪录的价格买下纽约的蒂芙尼大厦,1987年三菱地所买下纽约洛克菲勒中心14栋大楼。
这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没有一个日本人觉得不对,他们坚信这就是经济规律,牢不可破。
在这样的背景下,1988年,日本国土厅公布的《国土利用白皮书》指出,“以东京附近为中心的土地价格上涨是由实际需求所引起的。”也就是说,国土厅认为,当时土地价格的上升并非投机导致,而是土地需求大于供给引起的,并非异常现象。
并且一群又一群的日本国民,在房价连续上涨了20多年的惯性思维下,在东京地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行情下,前仆后继地加入了买房的大军之中。
那些埋头上班的公司职员们生怕房价不断涨上去,忙着向银行贷款买房子。而房地产开发商更是组织一帮无业人员扮成购房者深夜排队,由此煽起了浩浩荡荡的全民购房之势。
刚性需求、摇号买房、丈母娘需求,在那个年代的日本,早就甚嚣尘上。
我们中国人第一次看手中的这副剧本,但在老天爷看来,早就在另一个时间段的空间里,上演过一回了。
——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日本政府从1989年就意识到了虚假繁荣的幻象,开始主动加息。但是货币政策转向的结果,到了1991年才开始发挥作用。泡沫终于从1991年开始破灭了,并且,一去不回头,走了整整二十年。
生产型企业倒闭、房地产开发商倒闭、证券公司关门、银行清算,失业潮遍布日本全国,大学生们为求一份工作而不得。
但是,购房者才是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最大受害者。
从1991年到2004年,日本14年间,六大主要城市的住宅价格下降了64%。
每一次下跌时,购房者总是安慰自己,房价见底了,一定会反弹,往日的荣光将重现。然后经历短期的盘整之后,房价继续下跌。
购房者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希望、绝望的循环中,失去了将近七成的资产。1991年毕业的大学生才22岁,等到35岁的时候,房价下跌的趋势才暂时稳住。
据日本媒体的统计,数以百万计的购房者,因为他们在1989-1991年三年中的一次决策,将自己一生的命运拖入了负债的深渊,一辈子都在为金融机构打工,一直到老。
有一些日本人不堪重负。有亏本转卖的,有选择断供破产的,有选择跳楼的,有夫妻离婚的。
更奇葩的是,有人选择宁愿申请主动进监狱,养老到死,也不愿意出来工作还贷了。
最多的日本人,选择了隐忍,选择了背负债务,偿还一辈子。
1995年之后,日本房价暂时结束了下跌的势头,但是也没有迅速反弹,相反,日本又直接进入后面的“失去的十年”,楼市、股市、企业的崩盘,带动整体经济全部萧条,失业率上升,工作难找,经济内需不足。
日本成人风俗产业开始进入全盛阶段,女性职场员工回归家庭,没有人愿意跳槽,都希望在一家公司干到老,职场论资排辈,年轻人再也没有了快速上升的空间,宅男和腐女文化流行,啃老一族横空出世。
第五章:
那些在泡沫年代高位买房的日本人,只有少数人选择了跳楼。但是,负资产的多数人,用了一辈子来还债。
最终,房子成为两代日本人心中的噩梦,年轻人彻底失去了上升的空间,生育率断崖式下跌,低欲望心态弥漫日本四岛,养老保险账户青黄不接。
如今的日本农村,有大量的房屋、土地闲置,人烟稀少。日本政府鼓励更多人到农村去生活、购置房屋,并发放大额补贴,足够买房之用。
但是,对于经历了一生最终依然是负资产的两代日本人来讲,他们真心觉得:自由比房子,重要太多了。
这是两代日本人的故事。
但对我们来说,这不应该仅仅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