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背景:
伊菲索斯(希腊语"Ephesus"、土耳其语"Efes"),有的攻略也译为以弗所、义弗所、艾菲斯、厄菲斯;我偏向于根据希腊文发音译作伊菲索斯。伊菲索斯位于伊兹密尔市南部70公里的小镇塞尔丘克(Selçuk),是希腊罗马时代西亚中东地区第一大都会,爱琴海东岸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希腊罗马城镇。伊菲索斯古城历史脉络曲折绵长、文化底蕴深沉厚重,是伊兹密尔市乃至土耳其中西部相当重要的旅游景点。
据考古发现,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伊菲索斯一带已经有人类居住和活动的痕迹。前11世纪,来自希腊本土阿提卡地区(Attica)的爱奥尼亚人(Ionians)迁徙到小亚细亚西海岸,建立了爱奥尼亚十二城,其中之一就是伊菲索斯。建城之后的几百年间,作为爱琴海东岸重要的商业港口,伊菲索斯的地位日渐凸显、城市开始繁荣兴旺,并修建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阿尔忒弥斯神殿(Temple of Artemis)。[注:但根据古罗马地理学家、旅行家保萨尼亚斯(Pausanias)的记述,阿尔忒弥斯神殿在爱奥尼亚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建起来了。]
约前650年,一支来历不明的西米里族人(Cimmerians)攻袭了古城并大肆抢掠,古城部分区域遭受破坏。西米里族人被赶走后,城市恢复平静与繁荣。前550年,居鲁士(Cyrus)大帝建立横跨伊朗高原、两河流域与小亚细亚的波斯第一帝国,伊菲索斯随即被纳入波斯版图。
前356年7月21日,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阿尔忒弥斯神殿,被一个据说叫赫罗斯塔图斯(Herostratus)的疯子放火烧毁;后来又被重建。随着时日推移,港口的孟德内斯(Menderes)河道逐渐淤塞,形成的大量沼泽一度引发疟疾流行,很多居民因此死亡。
前27年,奥古斯都(Augustus)成为实际上的罗马皇帝后,把伊菲索斯定为罗马帝国亚细亚行省总督府所在地,伊菲索斯迎来了发展繁盛的黄金时代:在城市建设规模、人口数量与地缘重要性上,成为仅次于帝国首都罗马城的第二大都会和商业中心。我们现在看到的保存下来的城市总体布局与大多数标志性建筑,都是在罗马时代修筑的,后面我会详细介绍。
公元263年,蛮族哥特人(Goths)入侵小亚细亚,古城再次遭受损毁;272年,君士坦丁大帝( Constantine the Great)即位,对城镇进行大规模修复,并新建了很多公共浴室。395年,东西罗马分裂后,古城在拜占庭帝国的羽翼下继续繁荣发展。但614年的一次地震,又对城镇造成了严重破坏。
由于长期乱砍滥伐与过度放牧,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虽经历朝历代不断清淤疏泻,但港口河道仍然逐渐淤塞,城镇与爱琴海的通路最终被堵死。港口不再,古城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便日渐衰减,居民开始陆续迁往它处,庙宇的断壁残垣被搬走,精美的大理石雕像也被研成粉末,用作涂墙的灰泥:古城已呈现出无法挽回的衰败相。
公元654年、700年、716年,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Umayyad dynasty)三次攻袭并洗劫伊菲索斯,给古城以灭顶之灾。四百年后,1147年,当第二次东征十字军经过此地,惊愕地发现他们想象中热闹非凡的大都市,不知何时竟成了一个破败孤单的小村子,哪里还寻得见往日的繁华、喧嚣与生机!
至15世纪奥斯曼帝国时期,古城被完全废弃,不再有人居住。之后的四百多年,人们早已忘记,在他们日复一日、来来往往的步履踩踏之下,还埋藏着这样一个曾经辉煌伟大的城市!直到1869年,传说中的阿尔忒弥斯神殿废墟被英国考古学家挖出,揭开了古城重见天日的序幕……
2.商业街、罗马柱、歌剧场、哈德良神庙、罗马公厕
1863年,英国建筑师、工程师、考古学家约翰·特托·伍德(John Turtle Wood)在大英博物馆的资助下,开始寻找失落已久的阿尔忒弥斯神殿;1869年12月,深埋在六米沙土下的阿尔忒弥斯神殿废墟被挖出,拉开了古城重见天日的序幕。但由于并无新的后续发现,考古工作一度中断。1895年,德意志考古学家奥拓·本多夫(Otto Benndorf)重新开始挖掘,并于1898年组建了奥地利考古研究院(Austrian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在伊菲索斯城的发掘中起到了绝对主导作用,让这座被掩埋了四百多年的古城逐渐重现人间。
2017年7月22日上午10点过,我在伊兹密尔Basmane车站购买了到塞尔丘克的火车票,行驶1小时20分钟后顺利到达。下车时碰到四个年轻人,招呼闲聊后得知,分别来自哈萨克斯坦、西班牙、台湾、土耳其本地,都是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暑假在伊兹密尔市一家医院跟随指导医生见习。虽然他们学医,但英语水平相当不错,交流毫无障碍。我们一同从塞尔丘克镇再换乘滚动小巴,仅10分钟,就到了伊菲索斯古城入口处。我们五人共同请了一位英文导游,在导游的带领下,就开始进入古城参观了。
漫步在古罗马帝国第二大城市的商业街上,想象这里曾经的繁荣富庶与罗马人极富文艺范的生活。街道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商铺、精美的雕像和柱子,柱上挂有街灯,一到黄昏,所有街灯都被点燃,把城市照得透亮!
如果你去希腊罗马旅游,到处都会看到这种漂亮的柱子;要看明白这些柱子,就需要了解一些知识咯。希腊罗马的柱式,有三种典型风格:多利克式(Doric Order)、爱奥尼亚式(Ionic Order)、科林斯式(Corinthian Order),最便捷的区分在于柱头形状与柱身高度。我在Wikipedia上找了张图,一起来区分一下吧:
左边三根为多利克柱,其柱头平整无装饰,柱身有20道凹槽,柱高约为截面直径的4-6倍,看起来朴实、粗壮、稳固,代表阳刚和力量,又叫男性柱。再看正中间三根,柱头有两个向下卷曲的漩涡,这就是爱奥尼亚柱最明显的特征;另外,其柱身通常有24条凹槽,高度约为8个直径,比多利克柱更显纤细、高贵、典雅,是女性的代表,又叫女性柱。而最右边两根呢,高度为10个直径,更加纤巧、高挑,柱头似一栏装满花草的花篮,这就是科林斯柱。科林斯柱在罗马比在希腊使用更为普遍。
这是希腊罗马地区很常见的一种建筑——歌/剧院(Odeon):
希腊语词根ōidē/ode的意思是“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Keats)有首著名的诗叫《Ode to the Grecian Urn》(希腊古瓮颂),ode就是指“颂歌”。所以Odeon实际上就是用于歌咏比赛、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文娱活动的地方。这种歌/剧院根据不同规模,由几十级直至几百级石头台阶围成一个半圆台结构,可容纳观众一两千人到两三万人不等。这个Odeon算小的了,估计只能坐几百人。伊菲索斯古城内,像这种小的歌/剧场有好几个,大的有一个,其中一两座现仍然作为举办音乐会的场地使用。
下面这个呢,是哈德良神庙(Temple of Hadrian)的大门,神庙主体建筑已经倒塌了,这两道门是用发掘出来的石料重新砌成的:
哈德良(也译为哈德里安),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五贤帝是罗马安敦尼王朝(Antonian dynasty)的五位贤君:涅尔瓦(Nerva)、图拉真(Trajan)、哈德良(Hadrian)、庇乌斯(Pius)、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他们执政的近一百年间(公元96-180年),帝国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富足,是自屋大维·奥古斯都(Octavius Augustus)之后帝国最强盛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座神庙就是供奉五贤帝中的第三位哈德良的,于公元118年建成。在地中海城市安塔利亚的老城区,还有一座哈德良门(Hadrian Gate),也是献给他的。仔细看,前后门的横梁中间和两边,都刻有精美的纹饰和人像,非常漂亮!前面拱门中央的头像是机运女神堤刻(Tyche),里侧门梁上方正中是美杜莎(Medusa)的半身浮雕:
还记得我在9月4号“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的动态中曾提过美杜莎的悲剧?
剧场、神庙、图书馆、公共浴室,任何一座像样的古罗马城市,这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娱乐与社交场所。除此之外,还有一处贵族们非常喜欢的地方,“乐见”是真,但大概不会“喜闻”,猜猜是什么?对,厕所!
古罗马的公厕,可不像现在的公厕人人能用,而只是对贵族男性开放,兼具方便与社交双重功能。这些厕所一般都有好几十个连排的大理石座位,下面是石头砌的沟渠,有流水自然冲刷,这就是世上最早的冲水厕所。通常,由奴隶上去先把石板坐热了,贵族们才坐上去,室外有熏香伺候,乐队伴奏,以掩盖某种不雅的味道和声音。座位之间离得很近,好让达官显贵们在这里“就睦邻友好,和其他共同关心的国内国际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方便后,还可用面前小沟里流动的清水来洗手。罗马人对社交生活真是重视啊,连如厕、洗澡这些私人之事,都要专门修成豪华的公共设施。那么,罗马贵族们家里没有厕所吗?当然有,但人家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和气派——公开的、堂皇的厕所兼客厅!
3.港口货场、古罗马浴室、奥古斯都门、图拉真泉、赫拉克勒斯门、古罗马富人区
山脚下这块坝子,是当年古城的港口货场,就在离原孟德内斯河码头的不远处,所有进出港口的货物都会先堆放在此,等候清点,然后上船出海或检验进城。后来河道淤积,港口被泥沙堵死,不再有商船来往,这个场子就成了考古团队临时堆放挖掘出来的古城文物和建筑石料的地方:
下面这片区域,是古罗马公共浴室,现已是废墟一片,但那很有特色的圆形拱门还依稀可见。罗马人爱洗澡是出了名的,但凡占一座城就要修澡堂。在英国城市巴斯(Bath),至今还比较完好地保留着一座公元1世纪的罗马贵族澡堂,现在是个热门的旅游景点了;“巴斯”这个城市的名字,就是“洗澡”的意思嘛。罗马浴室不仅可以清洗身体,也是贵族大佬们交流探讨时政的社交场所。
在塞尔苏斯图书馆的旁边,有道三连拱门式建筑,叫奥古斯都门( Gate of Augustus),前后各三道、总共六道拱门,由方形和长条形石墩垒成,雄浑而稳固。我没有查到资料,究竟是奥古斯都时期修建的还是后世修建的,但毋庸置疑,肯定是敬献给奥古斯都的。
奥古斯都是谁?如果这个名字不熟悉,屋大维(Octavius)你一定听说过,罗马帝国开国君主、首任元首,凯撒的侄甥和养子。奥古斯都就是屋大维。
屋大维·奥古斯都大理石雕像:(图片来自Wikipedia)
他统治罗马43年,结束了之前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内战,使帝国进入相当长一段和平繁荣时期,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罗马皇帝之一。前27年,屋大维获得“奥古斯都”头衔,意为“至尊者”,那年他才36岁。由于他和凯撒在奠基罗马帝国过程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奥古斯都“和“凯撒”这两个词便成为历任罗马皇帝的称号和代名词。戴克里先(Diocletianus)后来实行“四帝共治制”(Tetrarchy)的时候,就是在帝国东西两边,各任命一个“奥古斯都”(皇帝)和“凯撒”(副皇帝)。凯撒和屋大维分别出生在七月和八月(不同年),所以罗马历中,这两个月就分别以凯撒(Julius Caesar)的名“Julius”(尤利乌斯),以及屋大维的尊号“Augustus”(奥古斯都)命名,叫做July和August。
下边这个地方,是图拉真神殿,也叫图拉真泉(Trajan Fountain):
图拉真(Trajan),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五贤帝中的第二位,是上面我提到过的同为五贤帝之一的哈德良的养父。他在位期间,帝国版图与国力达到鼎盛。
图拉真:
我在网上找了一张图拉真执政最后一年(公元117年)的帝国疆域图。可以看到,浩瀚的地中海被围成了罗马的内湖;西欧、南欧大部分地区,北非沿地中海一线,色雷斯与多西亚,小亚细亚半岛,两河流域与腓尼基地区,都是罗马的领地:
这所神殿呢,就是供奉这位很厉害的图拉真皇帝的。根据考古学家绘制的神殿复原图,神殿原本长20米,宽10米,高12米,由两层小楼构成,左右各有一面侧翼环抱,正中央是图拉真皇帝站立雕像,两边是其它神祗的塑像,正前方有蓄水池,清泉从皇帝雕像两旁缓缓流入池中:
由于年代久远,神殿的雕像和柱子都毁坏了,只留下干枯的蓄水池和一些柱基石墩。那个标志性的三角形拱顶,也是挖掘出来再重新砌上的:
这道由两块长形条石构成的大门,叫赫拉克勒斯门:
赫拉克勒斯(Hercules)是希腊神话中与阿喀琉斯(Achilles)、赫克托尔(Hector)齐名的伟大英雄,宙斯和情妇阿尔克墨涅的私生子,但由于吸食了天后赫拉(Hera)的乳汁,自幼力大无比、勇猛过人。他尚在摇篮的时候,赫拉出于嫉妒,派两条毒蛇想把他咬死,没想还是婴儿的赫拉克勒斯居然把毒蛇当玩具耍,并将其掐死在摇篮中:
成年后,赫拉克勒斯更是完成了十二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救下了被绑在高加索悬崖上的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这道门便是为纪念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而建,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护门神雕像。古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曾经有个非常厉害的军事化城邦叫斯巴达(Sparta),那些骁勇善战、顽强坚韧斯巴达人,便自称是赫拉克勒斯的后代。
下面这块区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发掘现场——古罗马富人区,在这里可以一览古罗马富人的家居环境:
室内墙上涂抹着白灰,绘有简洁明朗的壁画:
精美的马赛克拼图讲述着古罗马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
动感流溢的纹饰彩砖,与现代地砖有何差异?
盛装酒水食物的陶罐,又把我们带回了古罗马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