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华文化,城墙无处不在。南京的古城墙张扬着雄姿天成,又浑杂着十里秦淮笙歌袖舞的脂粉气息;西安的古城墙释放着汉、唐的盛世豪情,融汇着八百里秦川的天地之灵气;开封的古城墙则以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历史画卷,就向我们显示出了曾经的繁华和辉煌……
再次走进开封,是在这个菊花飘香的十月。古城墙依然保持着它的矜持与庄重,以深切的目光,殷殷地望着它身边的人群,分享着欢笑与快乐,每个斑驳的砖缝里,都洋溢着款款笑意。
开封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全长14.4公里,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除了战国时期的魏大梁城位于今开封城的略偏西北一带、局部与今开封城相重叠以外,其他各时期的古代城址,有的和今天开封城完全重叠,其城垣的四壁和今开封城墙互相平行,从而形成了层层相叠、环环相套的局面。
唐代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李勉重筑“汴州”城,奠定了日后开封城的基础。五代时期的五国,除后唐都洛阳外皆建都开封,至公元955年,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城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筑,下诏扩建外城。因开封土质松软,派人取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县境)之土填筑,使城墙坚固如钢。外形轮廓如一头巨大神牛曲膝仰卧,故俗称“卧牛城”。内城仍沿用唐代汴州城。至宋代东京城,对原有外城、内城重新整修,并扩筑皇城,形成“三重城”的城市格局,这一都城格局对以后的封建都城的建设影响巨大。北宋灭亡后,东京城曾两度作为金朝的国都,主要整修扩建里城,扩大南北两面;即今南城墙一线,北侧扩至今城墙北墙处,并取艮岳之土,修筑北城。现在的开封城墙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筑开封府城时,在金元时期的城墙基础上全部以青砖包砌而成。
2014年,开封古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名录。在开封众多的文物古迹中,城墙作为开封古城的重要象征之一,展示着古城人民的睿智和坚强,见证了八个朝代的都城繁华和更迭。历经战乱和黄河泛滥,如今的城墙之下叠压着5层古城墙,虽历经多个朝代修复,其规模、格局乃至重要坐标确未曾改变过。可以说,古城墙上的每一块残存的城砖,犹如古书函,是解读这座八朝古都的典籍。
图文/子衿
今天我们参观的重点是开封古城墙七期展示工程,是西北湖城市双修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工程位于开封古城墙的西北角,在充分保护城墙的基础上,采取了最小干预方法。木质栈道,树池、栏杆防护、亮化以及美化,都是在保护城墙前提下,因势谋景,借景造景。它仿佛一位睿智的老人,穿过了历史的迷雾,精神矍铄的向人们诉说着辉煌的过去……
图文/子衿
沿登城云梯,踏上古城墙。今天的古城墙已经恢复了古代战棚,并按照《武经总要》一比一比例制作了“三弓床弩”等攻城器械,让沉睡近千年的古城墙复活,让城墙的武备文化资源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真正的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
木栈道的铺设更是确保了游览和观瞻的安全,让游客得以近距离的体验和领略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学者余秋雨在《五城记》中道:“开封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记忆像银灰色的梦。”覆在古城墙上的几十米玻璃栈道,则是将开封城墙的城摞城文化一览无余展示出来,还原开封人一个“东京梦华”。
图文/子衿
图文/子衿
开封城墙虽然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可是,大家可以看到,开封城墙较南京、西安等城墙而言,却显得低矮了许多,这是因为开封城墙的下半部因受黄河洪水淤没而被深埋在了地下的缘故。换句话说,开封城墙并非真上的低矮,只是“深藏不露”而已。现有的开封城墙,上部为清代修筑,下部为明代修筑,局部地段,分层清晰,是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在明代城墙基础上修筑的,距今已有600多年。
图文/子衿
历代各朝都修筑城墙,毕竟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些古城墙大多沦为历史的尘埃,留下的,也不过是历史的遗迹,仅供后人于古都斜阳中凭吊。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如今走近了百姓、走进了当代,“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真切的让开封的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图文/子衿
由于历史的、人为的和自然的因素,古代城墙都遭到了不同程度地破坏,现在已所剩无几,较为完整的城墙仅百分之几而已,2000年编撰的《中国城墙》一书也仅收录了祖国大陆的17座(不含长城)。那么开封城墙作为现存17座古城墙中保存最好的其中之一,其价值就不言而喻。
八朝古都,东京梦华。虽已在历史的磨劫中暗淡消逝,而当年那些风流人物的风采,千古之下却长留人间,永驻在人们的记忆和想象之中。如今以文化旅游为基点,我们反过来保护它,是在保护一种文化遗产,和历史的原貌。它的沧桑感与它的弥足的经历足令我们敬畏,有多少风雨是它承受过的?有多少寄托是它可以胜任的?历史告诉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