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人们日常餐桌上的美食,做法多种多样。而全国各地的豆腐,更是有着大相径庭的吃法。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去见识一下全国的美味豆腐。
一、南京臭豆腐
闻名遐迩的臭豆腐历史悠久,关于它的由来,也有着一段传说。据说朱元璋出身贫寒,年少时当过乞丐和和尚,有一回因饿得无法忍受,拾起人家丢弃的过期豆腐,不管三七二十一,以油煎之,一口塞进嘴里,那种鲜美味道刻骨铭心。后来他当了军事统帅,军队一路胜利地打到安徽,高兴之余,命令全军共吃臭豆腐庆祝一番,臭豆腐之美名终于广为流传。
臭豆腐里最有名的莫过于南京臭豆腐。
南京臭豆腐分为两种,一种是瓦灰的豆腐干,一种是灰白的嫩豆腐。瓦灰的臭豆腐干子,在油里炸的时间需稍久一些,才能炸得透,随着诱人的臭味弥漫开来,豆腐干的表面就会起小泡泡,待色转变成灰黑色,就可以吃了。这样的臭豆腐干子一般切成小块,串在竹签上,炸熟后直接刷上摊主备下的调味酱,趁热食之,香脆可口,颇有嚼头。灰白的嫩臭豆腐下到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就可以起锅,吃的时候浇上一些辣椒酱、芝麻酱、蒜汁、香菜、小葱、姜末,吃起来外脆内酥软,味道香浓。
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孰为豆腐家族里极为独特的成员。
二、北京豆腐脑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建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相传,刘安不务政事,野心很大,不满足只当一个有名无实的王,总想谋求一个更显赫的实职,还醉心于长生不老之术,急于寻求灵丹妙药。于是,他召集术士门客于八公山下,燃起熊熊的炉火,别出心裁地叫他们用黄豆和盐卤来炼丹,结果“炼”得雪白细腻的豆腐。它虽非灵丹妙药,可美味可口,别有风味。此物迅速传开,风行于世,有诗为证:“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术,安生获泉布。”
豆腐脑在北京的味道堪称一绝。其卤不泄,脑嫩而不散,清香扑鼻。豆腐脑白如玉、嫩如脂,入口即化且有豆奶之香。豆腐脑的浇卤最为讲究。酱油打出的卤汁橙红透亮,鲜美非常。吃的时候,舀起一块白嫩的豆腐脑,浇上一勺厚卤,淋上蒜汁或辣椒油,就着刚出炉的芝麻小烧饼这么一吃,满嘴喷香。
豆腐脑在各地都有特色之处,鲜美异常。
三、四川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店面。店主陈春富(陈森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早期的麻婆豆腐用料是菜油和黄牛肉。烹饪手法是先在锅中将一大勺菜油煎熟,然后放一大把辣椒末,接着下牛肉,煮到干酥烂时再下豆豉。之后放入豆腐,稍微加水并铲几下调匀,最后盖上锅盖用小火将汤汁收干,起锅前再洒上花椒末。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制作麻婆豆腐时,油必用花生油,肉则不拘牛猪。肉炒熟后,加入豆瓣酱、豆豉、红椒粉、酱油、盐、糖,爆香后再加入豆腐片、高汤,滚煮后加入葱、姜、蒜,以水调太白粉勾芡,起锅前加花椒粉和麻油。作料与程序已有些变化,口味强调麻、辣、烫、咸。
麻婆豆腐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川菜“麻辣咸”的特点,是川菜的代表。
四、石屏烧豆腐
石屏豆腐颠覆了卤水点豆腐的俗语,直接以石屏城天然井水(当地人称“酸水”)作凝固剂点制而成,这样做出的豆腐,无石膏的腥气、苦涩和石膏渣渣,且加工精良、工艺独道,其质地鲜嫩,营养丰富,深受好评。然而,这种“酸水”似是石屏的专属,离开了石屏,无论如何也点不出豆腐。曾有人用此水到石屏之外的地方点豆腐,却怎么也做不出石屏味来。因此,有人戏称石屏豆腐是带不走的石屏专利。
云南人习惯把烤豆腐叫烧豆腐,烧石屏臭豆腐要算最美味的了。在石屏大街小巷都能见到。石屏人吃烧豆腐,还特别讲究。首先要用新鲜豆腐发酵2-3天,掌握好环境,让它自然“长毛”,发“臭”(发酵后的豆腐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真菌),再用木炭文火慢慢翻烤。这样的烧豆腐皮黄而不焦,膨胀如皮球,熟透后气孔如麻。闻着臭吃着香,口感细腻,让人欲罢不能。
石屏烧豆腐可谓说是几种豆腐里最特别的一种了。从制作开始就与众不同地依赖于自然对石屏的恩赐,离开了石屏根本吃不到,只有亲来大理,才可能尝到这独特的美味。
豆腐这一家常的菜品,却有许多带有地方特色的制作。有机会的朋友,不妨试试多种豆腐的不同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