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如诗的远方,遇见阿舒拉节里的别样【伊朗】二
分段:伊斯法罕 |最美不过仰望时 、亚兹德 | 黄墙素雅中的古老岁月 、Fahraj沙漠小镇 | 这里的世界安静孤寂
伊斯法罕 |最美不过仰望时
喜欢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理由呢,如同喜欢一座城市一般。 伊斯法罕 这个 伊朗 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没有给人过多的现代化之感,更多的是舒适,自在,就连走在路上都感觉到很快乐。曾为 丝绸之路 的一部分,它见过了大的世界,足够包容也足够开放。
人们喜欢跟你面对面的打招呼,传统在这里被保留的似乎很好,各种建筑艺术和精美的工艺品也在这里得到展现。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开放,包容,闲适,充实而又满足,当你抬头时总能见到它最美的时候。
阳光普照的又一天,伊玛目清真寺的门口,在清晨的阳光下打瞌睡是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阿舒拉,清真寺里还留着许多未来得及转移走的大棚和钢架。沿着连廊出现漂亮的釉砖图案。 伊朗的建筑墙面装饰喜欢采用蓝色,因为地理因素在干旱少雨的 伊朗 ,人们认为蓝色象征着纯洁的水和天堂,配以不同的花纹和藤蔓象征着生命。
伊玛目清真寺的内部非常大,划分为多个区域,而且有地下室部分,因此每次重大的活动,上万人都将聚集在这里。在中心拱顶的厅室内的地上有个中心回音石的位置,在这里拍手或说话,便可听到多次洪亮的回音。
伊玛目清真寺的内部非常大,划分为多个区域,而且有地下室部分,因此每次重大的活动,上万人都将聚集在这里。在中心拱顶的厅室内的地上有个中心回音石的位置,在这里拍手或说话,便可听到多次洪亮的回音。
~谢赫·劳夫清真寺(Sheikh Lotfolah Mosque)~
一样位于伊玛目广场旁的谢赫·劳夫清真寺是皇家专用祷告场,与 阿里卡 普宫面对面的遥遥相望,它与其他清真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无宣礼塔,也没有院子,正面的建筑色彩上不是一气呵成而是采用的块状拼接了不同样式的花纹,虽然也用了许多蓝色,但是拱顶却使用的是柠檬黄。
在建筑上,谢赫·劳夫清真寺更为精致,拱顶柠檬黄鱼与蓝色的结合更为体现了皇家的气派和尊贵。LP伊朗 的封面照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谢赫·劳夫清真寺可以呆久点,因为每个不同的时刻,清真寺顶部的光线都将会不同,当光线最足时,会呈现一种孔雀开屏的美轮美奂。
穿入最具人气和生活气息的巴扎,沿着google指示的小路,经过了一大片老住宅区,我们最终到达了星期五清真寺。
在 伊朗 ,年长的人依旧喜欢骑着28寸的自行车,在后座上挂一个编制的 布袋 ,穿行在以 伊朗 国产车为主的大街小巷。
一反伊玛目广场上清真寺的那种繁复之美,凝重的气息扑面而来,星期五清真寺给人一种雄浑有力之感。没有过多的色彩,却有着精致的花纹,这就是 伊朗 现存的最古老的清真寺。
在彩色还没有大量运用之前,朴素的颜色和精致的雕刻另这里呈现出了另外一种历史之美,就像是经过了无数漫长的历史岁月洗礼而保留下来的前人智慧和艺术,看一眼便能让人肃然起敬。
这座 伊朗 最老的清真寺,其实是由四个不同时代的清真寺组成,因此可以说它集中了伊斯兰教宗教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 穿梭其间,如同岁月倒流。
清真寺里极为精致的 大理 石雕刻,为了保护都加装了玻璃避免人为触碰,但很幸运的看到了一个因维护未被玻璃包裹的柱形雕刻才能如此清晰的拍下这样的艺术杰作。
多线条交织构合而成的几何图案也是古时清真寺顶端装饰的一种,虽很朴素,却也是最初简单图案结构的一种美学,与其相应的是复杂的古兰经雕刻。
伊斯兰教禁止崇拜偶像,因此清真寺内除雕刻古兰经和花纹之外,只有朝向 麦加 方向的壁龛(凹向墙壁内的格子),朝拜龛下的地面处也有着深陷的凹槽,表示谦卑之意。也有说法在这里祷告你的声音能更容易被先知听到。
虽然外观建筑与清真寺无异,但 伊斯法罕 亚美尼亚 区旺克大教堂前的雕塑告诉我们,这里是教堂无疑。
因为地缘及政治关系,在 伊朗 ,生活着一部分 亚美尼亚 人,他们信奉基督教,却也在长期与伊斯兰宗教国度生活中创造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比如 说富有清真寺建筑特色的 亚美尼亚 人的教堂。
这种有着清真寺建筑特色及基督教建筑特色融合的旺克大教堂位于 伊斯法罕 的 亚美尼亚 区,这里生活着大部分的 亚美尼亚 人,因此,教堂的外观看起来颇像清真寺,而走进之后才别有洞天。
旺克大教堂最让人惊讶的就是内部的的圣经壁画与清真教堂穹顶的靛蓝色的釉陶拼花,用熠熠生辉来形容内部的装饰也丝毫不为过。
栩栩如生的圣经故事壁画几乎占据了教堂内部大部分的墙面,配以具有伊斯兰风格的花边装饰,颇有种皇家宫廷的庄严高贵之感。仰头转上一圈,满眼炫目眩晕。
在阳光充足的照射下,教堂顶端美轮美奂,天使如同蝴蝶般想要振翅飞翔。
在教堂的内部还设有博物馆,在馆里,许多关于 伊斯法罕 及 亚美尼亚 区基督教发展历史遗留下的珍贵物品在这里展示。在这里你能看到一种重要的波斯手工艺术-细密画,它始于《古兰经》的边饰图案,一种精细刻画的小型绘画。主要作书籍的插图和封面、扉页徽章的装饰图案或情境故事用,流行于上流社会。
在旺克大教堂旁边有个小一些的教堂,入口处就在马路边上,它是当地的 亚美尼亚 教会堂,我们去时正在维修,但内部却也非常的精美。
阿里卡 普宫是萨法维时期阿 巴斯 大帝的寝宫及宴会,阅兵的场所,也可以说是他享乐的场所。从一侧的旋转楼梯而上,能到达由18根柱子支撑起的观景平台,在这里伊玛目广场一览无余,正对面便是谢赫·劳夫清真寺。
阿里卡 普宫最独特的地方是室内最主要部分的四壁与屋顶全部采用木质缕空装饰,而装饰的形状又非常的特别,有花瓶、乐器及茶杯等造型,据说古时,皇家乐师会坐环绕着各种造型空间的室内弹琴歌唱,这时,声音会由木质镂空装饰造型传播扩散,形成一种立体音响之感,届时整个伊玛目广场都能听到乐声。
在宫室的内壁里,依然能见到乐人的壁画,据说古时,乐人们就是坐在这里为大帝演奏。
在18柱观景平台的后部两侧还能清晰的看到两幅壁画,一边是穿着波斯服饰的波斯美女,一边是 欧洲美女。据说阿 巴斯 大帝后宫佳丽无数,最让男人们惊讶的是,这些佳丽来自不同的国家,可谓是国际化大融合的一个后宫。但因年久,目前在 阿里卡 普宫的墙壁上只能看到波斯及 欧洲 的美女了。
可想而知阿 巴斯 大帝时期这里是多么的歌舞升平啊。
站在 阿里卡 普宫的观景平台上,夕 阳西 下,余辉照耀着整个 伊斯法罕 ,伊玛目广场此刻变的金光灿灿,行人们悠闲的走着,草坪上依旧三五成群坐着许多人,我已无法想象阿 巴斯 大帝站在这里时的情景和感受,此刻微风拂面,我看着旁边梳着大辫子的赛米雅,心里默念:一切真是最好的安排。
干涸了的河水让三十三孔桥的桥墩裸露着,当地人喜欢在桥孔下休息乘凉,当夕阳照向大地时,这里也瞬间变一条长长的金带。
亚兹德 | 黄墙素雅中的古老岁月
~亚兹德~
写到 亚兹德 时,我想起了飞行时看到的杂志里的一篇,准确的介绍了这座古老的城市。
它地处戈壁深处、沙漠边缘,古老的传统和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相对封闭和保守,也许就是这种安静,朴素又略带乡土气息的独特氛围吸引着人们。
这里是当地人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沙漠中存活下来的鲜活例证,古城的用水是通过坎儿井系统引入水源,在众多传统土制建筑被现代化摧毁的时, 亚兹德 却有幸置于其外,所有的一切似乎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是的,黄墙素雅的古老岁月你在这里便能找到。
与黄墙和古老岁月一起的,还有风塔。这真是一座风 塔林 立的城市啊,而这种前人的智慧之处,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继续沿用着,只是环境不同了。
在城市化的今天,风塔的一个应用是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地下空间提供新鲜空气,地下空间除地下建筑外还包括很多种类的地下公共设施, 比如 地铁就是其中一种。
在当地,热风向上走,而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周镂空可以捕捉到空气中微弱的风, 塔下 中央有一个水池,中央气温低,气压相对高,气体从中间向周围流动,这样将室内的热气置换出去,流动气温低的气体,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
亚兹德 中心的大广场上是当地人每逢节日聚集的地方,虽然阿舒拉节刚刚过去,但广场上依旧还留有许多未来得及移走的物料,广场旁是许多门面商店和巴扎,广场上,吊车架起的高音喇叭里的唱诵从四面八方传来。
唱的真好听啊,在那个艳 阳高 照的上午。
广场对面是一条长长的人行道,道路两旁依旧是铺面及巴扎。吊车吊起的高音喇叭从广场的清真寺一直延续到街尾,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虽然阿舒拉已经过去,但当地人依旧热闹的聚集在一起。
阿舒拉也恰逢休息日,当地的大部分的铺面和巴扎里的商店都关了门,难得看到一家正在营业的面包店。
避开黑压压的人群往冷清的巴扎里走,蜿蜿蜒蜒的巴扎通向不知何处,好在,寂静的巴扎才没能让自己分神错过了这一方顶上的美景。
没什么生意的修锁店前,当地的老大爷正准备倚靠在蓝色的门框旁看看书,却被我好奇的镜头给打扰了。
走进 亚兹德 居民区,迷宫一样的巷子纵横交错,泥砖墙那质朴的气息迎着沙漠的风扑面而来,时间似乎都静止了。你可以肆无忌惮的穿行在巷子里,没有目的的到处走,抚摸着粗糙的墙壁,感受与现代化混凝土建起高楼大厦那种冰冷截然不同的触感。
安静的巷子里,阳光从建筑顶端的洞口射下,给昏暗的连廊里带去了光亮,摩托车的声音渐渐远去,放学女孩们的说话和笑声从巷子的拐角传来,越来越近,不一会出现了三个可爱的 伊朗 小人儿。
连廊的另一处,姐姐一手攥着钱,一手拉着弟弟快步的走进了一家馕饼店。馕饼是当地人的主食,而这种主食当地人并不常在自己家里做,就像 欧洲 人的主食以面包为主,但许多人家里不常自己做面包一样。
偶尔在巷道里会遇见这种深深通往地下的阶梯,据说是地下监狱,很深很长的通往未知的世界,如果你足够大胆,可以循着阶梯往下,探寻一个不一样的地下世界。
常常走着走着便能见到高大的风塔,仔细看,它们是有不同形状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而这些风塔在今日依旧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给沙漠中生活的人们带去清凉。
在 伊朗 阿舒拉节时除了各种祷告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游行方式——纳赫尔(Nakhl)游行。
所谓纳赫尔指的是一种巨大的木制神轿,有些看起来像棺材一样,从侧面看形状又像一片树叶或一棵柏树,在 伊朗 中部被人们取其长青、永恒的意义,表示侯赛因的精神永存,也有一些 伊朗 的地方把这个视为侯赛因的棺木,从禁月起,德高望重的教士将为这个偌大的木质结构上画有浴血的 狮子 或染血的弯刀的黑布,布上写着经文,并用各种金属物件进行装饰。
阿舒拉节当天,近百名壮年男士来到清真寺前,协力将被木头做成的纳赫尔抬起,在城市中游行。平日不用时,常能在清真寺广场或居民区空旷的地方看到它摆放着。
上图左手边的这个便是去掉了黑布的纳赫尔。
在巷子里遇到一只波斯猫,其实在 伊朗 很少能遇见猫咪,跟我们原以为的波斯国爱猫不同,听说当地人认为猫咪是不洁净的动物,因为它们会掉毛。与猫咪一样狗狗也很少见,跟 土耳其 对待猫狗的态度不同,简直是很大的反差。
星期五清真寺有着漂亮高耸的宣礼塔,内部虽然算不上大,但 马赛 克花纹却很漂亮,在炎热的 亚兹德,这里给人一种非常清凉的感觉,也许与这如同海水一般的蓝色墙面有关。
清真寺有定点的免费讲解员,需要了解清真寺历史的可以与其他的游客一起等待讲解员带队进入。
下午五点后,余辉洒下,整个 亚兹德 由素雅的淡色变成一片金黄。
夜晚的清真寺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引人注目,正对着道路两旁的商铺热闹的人来人往,是购物和吃饭的去处。
阿舒拉虽然刚过,但清真寺门口依然在提供免费的茶水,与往次喝的不同,这次的茶水分了不同的口味,有红茶、绿茶、果茶,而且使用的茶具也非常漂亮。
在清真寺附近的商业街上,我们找到了一家不错的餐厅,在餐厅的顶层,吹着来自沙漠的风,盘腿而坐享受着 伊朗 风味的晚餐,眼前是被灯光照耀后的清真寺塔顶和宣礼塔,蓝色的如梦如幻。
Fahraj沙漠小镇 | 这里的世界安静 孤寂
纵目四望,稀稀疏疏的绿植,一片土黄,让我想起了黄土高坡,可这里没有坡,一马平川,公路上连车也少,满眼所见并无绚烂风景可言,就是这种淡淡的黄色,安静的让人觉得孤独。往镇子里走上一圈,也难见上几个人,一只猫沿着瘫倒建筑的边缘快速的闪过,几个孩子们奔跑笑闹声风一样的飘过,之后又是一片安静。
这就是离 亚兹德 半小时车程的 Fahraj,一个沙漠旁的小镇,离沙漠的距离更近了,连空气里也充满了细沙干爽的味道。
包的的士先将我们送到了住宿的酒店,应该是这里唯一可以住宿的地方吧,装修虽然极为简单,却充满了沙漠边境之感。隔壁的孩子听见了来人的声音,急匆匆的跑出来,好奇的跟着我们。
酒店院子中间是个水池,旁边用干茅草搭起了凉棚,棚下放着两个巨大的床,在 伊朗 这样的床其实是用来盘腿而坐的。
阳光从搭的茅草顶棚洒下,显出了斑驳的阴影甚是好看。
小镇上有个千年历史的清真寺,外观的颜色早已与小镇上的所有建筑颜色融为了一体。直到走进内部才发现,这也许是见过的最简陋的清真寺了。墙体早已严重脱落,内部毫无装饰可言,即便这样,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礼拜之人的虔诚礼拜。
一位大叔骑着28寸的单车一溜烟而过,跟着他的方向往酒店走,无意间遇到了正在做礼拜的当地人,男人和女人分别在不同的礼拜厅。这时门口几个穿黑衣的热情大叔招手喊我们过去喝茶。他们什么也没问,就好像镇子里认识的左邻右舍一般,你只需要享受他们给予的一杯茶的时间。
爬上一处房子的顶端,放眼望去,只有淡黄和依旧是淡黄的当地建筑。
从Fahraj镇子去开车去沙漠还需要30分钟,离开了镇子和水泥路,迎面而来的是一大片极少人烟的黄沙地,离沙漠越来越近,午后的阳光已变的温和起来,汽车行走带起的沙尘间,被照射后泛起金黄的沙丘就在眼前了。
此刻望着眼前的沙漠和远处灰蒙蒙的山脉,落日早已西下,渐渐升起的月亮有种诗里大漠孤烟直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