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的笔记 2018-05-18 00:06:00

来到螺洲孔庙我才知道“天高地厚”

孔子是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的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出自《论语》记录孔子言行的词句人尽皆知。孔子本是贵族,他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全国各地都建设有纪念孔子的孔庙,在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也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螺洲孔庙。

来到螺洲孔庙我才知道“天高地厚”-福州

来到螺洲孔庙我才知道“天高地厚”-福州


螺洲孔庙又称文庙、圣人殿。相传始建于南宋,明成化十年吴叔和重建,明正德十六年、隆庆二年两重修,明万历二十二年重修并塑孔子像及颜回、子思、曾参、孟子四像,清道光辛巳由刑部尚书陈若霖再次倡修。是福州古时五座孔庙(福州府文庙、闽县文庙、侯官文庙、怀安孔庙及螺洲孔庙)之一。来到螺洲孔庙我才知道“天高地厚”-福州


孔庙面朝西南,由棂星门、泮池、门楼、天井、披榭、大成殿等组成,红墙高瓦,庭院深邃,自有一种威仪。从外门进入可以看到一座精美的石牌坊,整座牌坊,气势辉宏,造型古朴典雅,堪称一绝。六柱三开间,冲天柱华表式结构。特殊的空间格局,形成虚实相间的韵律,烘托出整座庙宇的威严与美感。三个石门的门额上均饰有精美浮雕,中门是双龙戏珠,左右是丹凤朝阳。石柱上双龙相对盘绕向上升腾,充满活力与动感,高处还雕有六条跳跃龙门的鲤鱼,穿透龙柱跃入龙门。来到螺洲孔庙我才知道“天高地厚”-福州


龙是中国古人在史前时期就想象出来的一种图腾形象。它结合了自然界中勇猛刚健的几种动物身体的局部,鹿角、虎眼、狮鼻、牛唇、马蹄、鹰爪、狌附(黄鼠狼)、蛇身,即所谓的九象。相传在两仟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始皇第一次把龙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到了公元五世纪以后,龙就成为历朝皇帝一个人专用的纹样,其他人不得擅自使用。然而,在祭祀孔子的庙宇里却到处都是龙的形象,可见中国历代王朝对孔子的推崇和至高的礼誉。来到螺洲孔庙我才知道“天高地厚”-福州


穿过石牌坊,天井的正中有一口呈半圆形的泮池,俗称“荷叶池”,也叫“墨池”。池中横跨着一座三孔的石拱桥,俗称“步云桥”,寓意步步高升青云直上。相传古时只有连中三元的才子,才能走上步云桥,否则一般的人只能从池边双重木廊桥上行走。这也是当时读书人荣耀的象征,是名副其实的“功名桥”。这座小拱桥在视觉上显得桥小庙大与大成殿形成强烈的对比,更显得桥小殿大。因受地盘局限,建筑师以高超的技艺与巧妙的设计方案,使孔庙起到了以小见大的视觉效果。

来到螺洲孔庙我才知道“天高地厚”-福州


两侧的过雨廊有十八个孔子弟子的雕像。池的背后是大成门。大成门也叫戟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中门两侧列有一对1.3米高的青石抱鼓石,上方为螺旋纹样,下方呈四方形,雕有八仙手中的八宝图案,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是石雕文物精品。

来到螺洲孔庙我才知道“天高地厚”-福州

来到螺洲孔庙我才知道“天高地厚”-福州


穿过大成门是第三进的天井,正面是大成殿。“大成”二字取自《孟子》中“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一句。大成殿为土木结构,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加抬梁木结构。

来到螺洲孔庙我才知道“天高地厚”-福州


殿内正中塑有孔子坐像,头悬“万世师表”匾额,坐像左前侧是颜回、子思坐像,右前侧是曾参、孟子坐像。左右分别矗立着三十个弟子的塑像。

来到螺洲孔庙我才知道“天高地厚”-福州


天井两侧是遥相对称的左右披榭。屋檐向内倾斜,便于雨水都往天井里流,意味着泗水归堂、造福子孙。左右披榭也是孔子弟子的雕像。

来到螺洲孔庙我才知道“天高地厚”-福州

来到螺洲孔庙我才知道“天高地厚”-福州


孔庙最后面供奉的是孔子父亲叔梁纥的画像,传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愿嫁叔梁纥。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后生下了孔子,孔子生而七漏,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来到螺洲孔庙我才知道“天高地厚”-福州


孔父大殿这里有个奇怪的现象,它与孔子的殿宇屋檐和石阶高低不同,这让我感到十分的奇怪。据这里的导游说:孔子的殿檐比他父亲的殿檐高,这是因为孔子的学问比他父亲高;孔子殿后的石阶比他父亲殿前的石阶低,是因为长幼有序。这便是所谓的天高地厚。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