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福州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城市才会有开放的心灵。在福州保留着很多美好的老建筑,泛船浦教堂便是其中之一。在这个城市快速发展的时代,众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有许许多多的老建筑都因为城市建设被夷为平地。泛船浦教堂是幸运的,教堂的神父楼就因为“走”了80余米,才躲过一劫,时至今日它仍是福建最大的天主教堂,福建省、福州市天主教总堂。在它的背后究竟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
福建省最大天主教堂——~泛船浦教堂(Fan Chuan Pu Church)~
"走马仓前观走马,泛船浦内看番船",这是一句福州谚语的俗对。仓前是仓前山,在南台岛的北面,与台江隔江相望。鸦片战争以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之一,仓前山设立了各国领事馆、外商洋行、教堂、教会学校、医院等。仓前山南面在清光绪年间被辟为占地达250多亩的跑马场。明弘治年间,督舶太监将中洲无偿割让给外国人开辟新港,以便番船停泊,而得名"番船浦",后谐音改称"泛船浦"。福建省最大的天主教堂——泛船浦教堂,就坐落在这里。
泛船浦教堂坎坷的建设历史
泛船浦天主教堂位于泛船浦新民街北、海关巷东,始建于清同治三年。据《福州地方志》记载:明天启五年相国叶向高归故里,路过杭州时,在监察御史杨廷筠家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他们一起到福建。艾儒略就在福州传教,并在宫巷建大堂一座,名三山堂,这是福州最早的天主堂。
清朝顺治五年圣堂被清兵焚毁;顺治十二年由闽浙巡抚佟国器赠银重建,并且撰写了《福州重建圣堂碑》;雍正二年,该堂被清政府没收,改成了关帝庙;1949年改为宫巷小学,现在叫花巷幼儿园。清同治三年,福州天主教会通过法国驻闽省领事馆,向福州府索还三山堂。最后,福州府购得泛船浦农民黄尧年的田地四亩余,同教会抵换。
同治七年,意籍多明我会传教士在该处建起了一座天主教堂,教堂为木质结构单层结构的建筑,这是南台岛最早的天主教堂,清宣统三年宋金铃主教将主教座堂从南门奥尾巷迁往南台泛船浦天主堂,直至今日一直为主教堂。
泛船浦教堂独特的建筑风格
中世纪和近代的建筑大师大多来自欧洲,拜占庭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也随着欧洲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入侵,被带到了福州。
民国21年泛船浦天主堂重建,1933年9月落成。耗资17万银元,设计师是法国人,因此教堂混合了哥特式和罗马式的建筑风格。教堂为砖木结构,外墙用青砖砌造,正面中央为哥特式塔楼。入口门窗框为石制,哥特式尖券,并设彩色玫瑰窗。侧立面墙上仿哥特飞扶壁立壁柱,尖塔状装饰。堂身整体为十字型,两边有弧状耳室一对,堂内呈巴西利卡式三廊式布局。
主堂北端,建有20多米高的钟楼,楼顶竖立近3米高的十字架。据说在文革时期,塔顶的十字架曾被锯断,教堂内部也被破坏,后被蓄电池厂占用,在1986年归还,才得以重建修复。
会“走路”的建筑?
2008年,福州南滨江道路建设,泛船浦教堂的神父楼正好在南江滨规划道路当中,南江滨大道红线一半要跨过神父楼。但神父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能拆除,因此要对其实施整体旋转平移工程。所以有关方面选择了整体平移的方式来迁移该建筑。
百岁的神父楼,约1600吨的笨重身体,想要挪动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多方面不懈的努力,历时一个多月,神父楼从原来的位置,向东方整体平移80多米后,整体逆时针旋转90°,完成后建筑将成为南北朝向,最终面江而立,与主教堂平行。随后,教堂又陆续建成了下沉式广场、教区牧灵中心、圣母圣心亭等建筑。也就是现在泛船浦教堂的整体模样。
尾
岁月如歌,现在的泛船浦教堂就像一个文化公园一样,电影《我的早更女友》、《地下航线》都曾经在这里拍摄取景;平常也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这里游玩或者拍摄婚纱照。在福州关于泛船浦教堂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如果在福州拥有爱情,那么,我们一定要去仓山看一眼那些老洋房,那门那窗那小阳台和木质的楼梯转角,感受泛船浦天主堂、中洲基督教堂的那份独特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