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相关的杂志上,经常会提到湿地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当然是有水的一片地方,但是不同于江河湖海,湿地的水不会太深,也不会太大面积,必须是干干湿湿的间隔交错,孕育了许多飞禽走兽和花草虫鱼。因此湿地经常是被作为生态系统来研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局域气候都方面有重大贡献,被称为地球之肾。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湿地这个词被经常提及之前,类似的地貌会说是沼泽,随之而来的想象该是吃人的泥潭、凶猛的鳄鱼、泥泞的道路等等,反正都不是什么好印象。但实际上湿地因为多样的植被资源,往往都有绝美的景观,又拥有丰富的动物种类,能激发人们融入自然的冲动,因此现在一些著名的湿地,都成了旅游观光的新宠。
以前到云南和青海旅游的时候,去过泸沽湖的草海、丽江的纳帕海,还有甘南的尕海湖,应该算是典型的湿地。这些地方水草丰美,鲜花盛开,各种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水鸟或悠然觅食,或展翅滑翔。间或有野兔田鼠从你面前窜过,围绕你前后的还有蜂飞蝶舞,广阔的草海湿地上只有不多的几个人,那时真正有天人合一,万物自然的感觉。西部的景色本来就很壮美,而湿地平添了几分秀丽和多彩,虽已过去好多年,回忆起来,似乎还能回到那时那地的宁静心情。
中国东部河湖密布,自古被称为水乡泽国,自然少不了湿地。譬如最近一直在杭州出差,就有因一部《非诚勿扰》电影闻名的西溪湿地,江苏泰州姜堰有个~溱湖国家湿地公园(Qin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这些都算得上是大名鼎鼎的国家湿地公园。城市也可以有湿地,譬如我家乡无锡的长广溪湿地公园,现居地南京的七桥瓮湿地公园等等。不过这些近在咫尺的湿地公园,我还都没去过。所以印象中的湿地,依然是西部那种原生而野趣的感觉。
在这个清明的假期,第一次体验到的东部湿地,就是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半天的闲散漫步,在狂暴的春风中体验了我们身边的湿地,感受最深的却是公园二字。
这里就是在城市边上的不折不扣的公园。可以很方便的开车自驾直达,可以选择电瓶车、电瓶船和手摇船等多种游览交通工具,可以不踩到一脚泥土走完7.5公里的旅游路线,甚至可以很轻松买到百里之外闻名的黄桥烧饼。这里还有海洋乐园、游乐场、水上飞人的表演,一切都太方便了,方便得忘记这应该是一块充满野趣的湿地。
溱湖的水域宽广,大型游船往来其间畅行无阻,所谓湿地占了东边一半,顺着设计好的栈桥和步道,能看到一些茅草丛生的小岛,为防水土流失,都打了木桩团团围住。沿途布置了不少主题景点,譬如农事展览区、渔事博物馆等,匠气十足,勉强能让老辈人缅怀下过去的生活。另外还围起了麋鹿体验区和水禽观赏区,麋鹿是早前从大丰引进的几头,现在已繁育了上百头,这算是平常不多见的稀罕物。黑天鹅和鸳鸯这些水禽就普通了,不值一提。还没等我找到期待的湿地感觉,已经顺着游览路线出了公园大门……
正当我因为懊丧没有看到印象中的湿地景象时,转念一想,东西部地区本身就有着本质的区别。西部地广人稀,美景天成很少有人的干预,观光游览是纯自然的景观而少有人类文明的社会气息。而东部人口稠密,从古至今就城镇密集,自然风光里无法摆脱人类社会的整改和影响,现代的旅游规划既要竭力保护自然环境,又尽可能的给人提供方便,这何尝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东部的湿地像西部那样开放发展,那可以想象不消几个节假日,蜂拥的人群就会把脆弱的湿地环境摧毁殆尽。
溱湖湿地公园几公里外有个溱湖古镇,现代商业开发的古镇旅游几乎也是千篇一律,沿街的特产门市叫卖着黄桥烧饼和靖江肉铺,小饭馆的当家菜都是“一网打尽”和溱湖八鲜。又或者一些街巷深处的酒庄米铺,用现在的营销运作推广着古老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已司空见怪。只是站在古镇边上的一条河边,透过泛青的垂柳看到一叶小舟,划着双桨咿咿呀呀的隐入河岔边的油菜花中,这恬静的一幕,带来了些许古镇的意味。而另一侧的两座跨桥上车来车往,暮色已降,华灯初上,城镇的喧嚣不会像曾经的古镇那样因为日落而沉寂。这短短几十米的水面两岸,又是一幅人与自然进化共存的画卷。
对于湿地,有着精准的定义和复杂的研究,在这里妄言东部和西部,只是我的粗浅经历的一点心得感受,不足为证。清明漫步溱湖湿地,在飘摇的芦苇、金黄的菜花和醉人的青草味道中,我的身心,真正在春天里苏醒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