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定所,地球上最后一个海洋游牧民族
海水透明如玻璃,古朴的独木舟仿若悬浮于半空,全身古铜色的孩子悠闲地划着木桨,表情仿若与世无争,这样的场景我们经常从仙本那的宣传照中见到,的确,这就是仙本那,独木舟,玻璃海。
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三国交界的西里伯斯海域,生活着一群巴瑶族人,他们世代漂泊在海上,捕鱼为生,“巴瑶”在印尼语里是“海上之民”的意思,这个古老的海洋游牧民族常被比喻为“海上的吉普赛人”。
仙本那周边海域岛礁星罗棋布,从镇上坐快艇出发,一般一个多小时就能到一个小岛。许许多多的木墩茅草水上屋鳞次栉比,错落在小岛的浅滩之上,独木舟穿行于水屋之间,碧海蓝天的自然环境,仿佛我们游戏界面的洪荒年代。
巴瑶族具体的起源众说纷纭,但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和一些遗传特征,如肤色较深,头发的末端常常有些许发黄,而生活中,通常用部落的名称来称谓自己。 导游阿忠说,巴瑶族使用的巴夭萨玛语属于菲律宾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分支,巴瑶族的起源很可能与自菲律宾有关。
有传说讲,巴瑶族起源于柔佛州苏丹的皇家卫队,他们护送苏丹的新娘,路上被文莱苏丹将新娘绑架,因无法完成任务,卫队就在海边住了下来。也有相传很久以前,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公主,在一次洪灾中被冲走,她的父亲沉浸在丧女的悲痛之中,便派遣部下出海寻找,下令他们找到公主后才能返回。后来,这些奉命寻找公主的人,因无法找到公主只能留在海边,这些人就成了巴瑶族的祖先。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又一代的巴瑶人逐渐适应了海洋环境。
但我更相信他们是从菲律宾迁来的一群难民,因为历史上菲律宾南部经常发生战乱,许多沿海渔民流离失所。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战乱从菲律宾流浪到临近的仙本那这个海上“世外桃源”,成为居无定所的“海上浪人”。
由于长期被当地政府禁止踏足陆地,他们只能在浅海的珊瑚礁上搭建房子,以海为家,或者以船为家,世代居住在海上过着无国籍的游牧生活,没有身份、沒有学校、沒有医院,几百年与陆地近乎隔绝促成了一种原始的生存状态。
如今的巴瑶族人大都住在高高架起在水中的房屋中,早年的独木舟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能够制作独木舟的大树已经找不到了,于是他们学会了造船, 使用一种叫“莱帕-莱帕”的小船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船体狭窄、船头高耸,一般长5米、宽1.5米。每天清晨,巴瑶人就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潜水和捕鱼,巴瑶族人是自由潜泳的高手,能潜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深海鱼,寻找鱼类以及海参。潜水时,他们都会佩戴镶着玻璃镜片手工雕刻的木质护目镜,手持利用船上废旧材料改制的渔叉。海参不仅是巴瑶族的美食,也是他们去陆地换取大米,水和其它物品的高价筹码。
由于潜水是每日必须的活动,巴瑶人在幼年时就会故意戳穿自己的耳鼓膜,来减少潜水时水压带来的痛苦,但是到了晚年,巴瑶族人听力也因此变得不好。
没有政府管理,也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白天捕鱼,晚上便造人,巴瑶族家庭少的生五六个孩子,多的生十一二个。这些小孩,你问不到他们的年龄,因为他们的父母也从未记住这些生辰八字,似乎时间在这里是模糊的,清晰的只有每天的日出日落,潮涨潮落的时间。
世世代代的海洋生活锻炼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小孩子最先学会的不是走路,而是游泳,不是说话,而是划船,他们一直延续着祖先遗留的传统生活方式。
经得主人同意,我登上一家在浅滩上打桩柱,用几根木桩支撑起“高脚屋“,屋四周用棕榈叶编织的护墙,前后左右上下都能通光通气,木条拼凑的地板,里面几件炊具,和一些衣物,女主人正在做饭,旁边一盆尚未吃完的鱼。
捕鱼就是巴瑶人维持生计的唯一方式,感谢上苍,这一带海域近千种的鱼类足以让他们不用发愁每天的食物。 这两家显然是捕到一批较多的鱼了,趁天气好的时候赶紧晒起来,海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如果连续几天的大风浪,他们就得靠吃鱼干了。
也有用石棉瓦披的屋顶,女子倚在窗口,看我们的热闹。巴瑶族女子喜欢在自己的脸上涂抹防晒的香粉,这种既可以防晒、祛痘,还可以缩小毛孔、减少皮肤出油,具有香气的香粉,就像缅甸妇女用的“特纳卡”一样,不过巴瑶族人涂得粗旷而浓烈。
巴瑶部落传唱着一种被称为“Iko-Iko”的史诗般的歌曲,如果不间断地唱,这首歌可以一直持续两天两夜。歌词里记录着巴瑶的历史,包括他们到过哪里,看到过什么海洋生命,海的精灵在向他们传递什么信息、、、对巴瑶人来说,海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生命活体,水流、潮汐、珊瑚礁都是有灵魂的,他们敬畏大海。
岁月不会为谁忧伤,岁月也不知人间有多少忧伤。他们每天都可以享受到大洋飘来的蔚蓝空气,聆听大海起伏的声音,远离现代社会的忙碌和纷扰,住在这样的天堂里,他们就是海洋的一滴水珠,或鼓起的一颗泡沫。
仙本那旅行小贴士:
1、仙本那是东南亚最著名的深潜潜水胜地,可以考潜水证,不潜水可惜了。
2、仙本那属于热带气候,温差小,基本夏装、沙滩装就可以了,大都都是去离岛观光,最好带上不怕水的凉鞋。
3、必须备好防晒衣、防晒霜、太阳镜,以及防中暑、消炎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