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四城】一个人迷失在缅甸的万千佛塔中(上篇)
前言
~缅甸(Myanmar)~ ,一个在东南亚众国之中,略显低调和小众的国家。
这里和“度假”二字很难挂上边,那些在城区里拥挤着的电线,破旧的房子,在乡镇间弥漫着的烟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这里的人民,生活状况依然不佳。
可是这丝毫都不能影响到他们人民虔诚的信仰。在这个有人的地方就有佛塔的国家,宗教已然融入了生活之中。
每个男人一生当中一定要出一次家。有的人剃了度,可能从此就伏在了佛祖的脚下,再也未曾贪恋红尘。
他们的传统服饰是笼基(Longyi),为了表示对佛的尊敬,缅甸人进入寺庙都必须穿着笼基,久而久之,这已经变成了他们的日常服饰。可谓是事事都能沾点佛光。
我一直很喜欢全民信仰佛教的国家,比如泰国、尼泊尔,当然还有缅甸。当地人都非常淳朴和善良,大家会真心地互相帮助,欺盗之事也鲜有发生。每个人都认真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此次行程,游玩的时间大概是13天,我顺道去了一个冥想的十日课程,在缅甸呆了大半个月。因为行程不想太赶,膝盖有伤放弃了克劳的徒步,就挑选了经典的四城——仰光、蒲甘、茵莱湖、曼德勒。
这次游记的相关攻略会放在文章的末尾。
个人公众号:夏天贩卖机(summersaler),出售旅途中的风景和故事。
仰光:混乱而有序
拖着硕大的行李箱,从春天的澳大利亚直接降落在了盛夏的仰光,许久未曾体验过太阳热度的我,在机场的外面已经汗流浃背。走了五分钟,果断放弃了寻找公交车前往市中心的方法,还是老老实实到出口叫了一辆计程车。
还未到仰光的城区,我就已经体验到了这座堵车之城的厉害,这里果然是缅甸最大的城市。
苏雷塔是仰光老城区的中心,预定的青旅就在这附近,位置非常不错。不料这天青旅的电梯坏了,一群在同一栋楼上培训课的学生看到我,二话不说就想帮我拎起行李箱爬上楼梯,我连连表示不用,最终还是拗不过这群学生。第一次感受到了缅甸人的善良,非常感动。
安顿好一切,到达新城市的兴奋让我忘却了通宵转机的困顿,拿起相机就冲出了门。
环城火车,慢行仰光
既然只有半天,而且时间充裕,我就决定走去火车站,体验体验仰光的三小时环城小火车。
下到第七站台买票,200k,买完票工作人员就让我在边上等,等了差不多半小时车才来。
缅甸的大部分交通工具都是从日本或韩国淘汰过来的老旧产品,所以经常会在车身上看到日文或韩文,日本的车会多一点。
缅甸人的头顶是个神奇的存在,无论是什么都顶得了。
火车在来回走动的小贩的叫卖声中开动,卖水果,卖奶茶,卖T恤,各种货品。
有时候会遇到对面驶来的列车,挂在车门边的小贩,坐在窗前的一家子,这就是缅甸人极为普通的生活日常。
路边被废弃的旧车厢。
环城火车的速度极慢,所有的车厢都没有车门,有经验的当地人就这样挂在车门上,随时上下车,动作麻利熟稔。
火车走走停停,我一直坐在右侧,窗外的风景大同小异,正觉无聊的时候,这一次停车却感受到了人声鼎沸。往左边一看,原来菜市场都能开到火车站来。
菜贩子就在站台的边边上摆摊,从车窗望下去就能一目了然,也是挺方便的购物体验。
环城小火车虽然慢了点,时间长了点,可是确实让我好好感受了一把仰光的乡村风光。
窗外看累了的时候,就看看窗内,来去的乘客们也是一道风景。
三个小时的环城小火车,哐哧哐哧,这不过是平凡的一天,而我,只是闯入这里的一个外来偷窥客。
第一天就这样结束,随之我开始了十日静默冥想的课程,身处闹市,心却遥远。关于这一段体验,感兴趣的盆友可以搜索我的微信公众号:夏天贩卖机(summersaler)来看看这段独特的故事。
人间烟火,西天极乐
冥想结束后,我便马不停蹄地去了瑞光大金塔,这个来到仰光的游客都不会错过的地方。
从几百米外已经能望到金顶,僧侣、摊贩、猫狗、鸽子、汽车、电线交错在小巷之中。
这里应该是当地人最熟悉的地方吧,睡觉的、礼拜的、谈情的、聊天的、发呆的、拍照的……
见到很多工人都在修葺佛塔,有的见到我举起镜头,还高兴地冲我打招呼。
还没到茵莱湖的跳猫寺,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一只“跳猫”。
每次望着佛像的时候,总觉得他低垂的眼眸能望进我的心里。
我佛慈悲,普渡众生。众生不知,若想极乐,己需渡己。
大金塔并不像传统的寺庙那样安静脱尘,而是一样的喧闹杂乱,售卖纪念品的商店一路沿着楼梯摆到入口。门内有佛,门外尘世,可是佛也在尘世,只不过佛心牵着众生。人间烟火,西天极乐,可是无欲无求的境界,真的是极乐吗?
步行老城,东西合璧
孤独星球上推荐了一条仰光的步行路线,我也喜欢在陌生的城市里乱晃,正好,一拍即合。
苏雷塔是老城中心,很多行政楼也分布在这里,受英国殖民的影响,建筑风格非常西式。而人来人往的中心区,游客也是挺多的。
我经常在这里遇到一群少年僧侣,虽然我知道他们出家要化缘,可是我觉得他们专门找外国游客开口就是“money money”的方式就不太对了。
高等法院的钟楼。
对面那幢白色的气派建筑是仰光市政厅。
很多当地人就在这里,坐在大树的阴影下休息。我在这里遇到一个搭讪的缅甸年轻人,因为年轻的时候被骗过一次,我总是对这种搭讪的当地人保持着戒备之心,觉得他靠近你总是带点目的,比如推销商品、或者提出带你逛然后最后收你钱等等,我有一句没下句地跟那个人聊着,聊着聊着他就跟我说了拜拜。我是有点意外的,好像就是想跟我这个外国游客说几句的样子。
社会的水太深,被各种套路的我们,应该很难放下心防去感受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了吧。
穿过公园继续走,看到一幢被夹在两座高楼间的小房子,觉得十分可爱。
仰光和曼德勒的很多道路都是用数字来命名的,跟司机报地址的时候特别省事,地点真正变成了一个数学坐标。
笔直的街道两旁几乎都是商店,大一点的路会有摊贩,这就是仰光的生活方式。
有的建筑已经成为危楼,新旧的对比十分明显。
点亮街头的粉色小楼。
猫咪趴在柜台上自顾自地睡着大觉,人们自顾自地忙着生忙着活。猫的时间线只有现在,人类却困在过去和未来之中,未曾珍惜过的现在,终会变成脑袋瓜里又一个后悔的过去。
蒲甘:万千佛塔烟云中
打车的时候问了好几个司机,一听我说要去长途汽车站,都连连摆手说不去不去,“traffic jam, traffic jam"。好不容易问到个愿意去的司机,打车费都相当于我从仰光到蒲甘车费的一半价钱。
眼看着要是再不出发,我可能就赶不上车了,只能跳上这辆车,耗时两个小时,真正体验了一把仰光大堵车。
晃了一夜,司机惊险刺激的车技让我不得不在睡梦中摸出安全带系上,总算是安全到了蒲甘。
在这里四天,租一辆从国内运过来的小电动车,忍受着弥漫的烟尘,穿梭在这个平原上。
蒲甘到底有多少佛塔,怕是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鼎盛时期据说这里有上百万座佛塔,岁月变迁,现存的两千多座佛塔也是非常了不得的奇迹。
那些高大宏伟有名字的佛塔,每一座都代表着蒲甘王国的一段历史,真要研究起来,怕是一本书的长度都说不完,更不论那些散落在旁边的小佛塔了。
塔西落日,塔东日出
在蒲甘,日出和日落是不能错过的景色。各大攻略上在介绍佛塔的时候,也不会忘记加上一句评论,这里也是日出/日落的最佳观测点之一。热门的地点还需要早点过去占领高位,佛塔从头到脚都被游客占领,长枪短炮都向着光,这个光景也是蛮有趣的画面。
因为2016年的地震,日出日落的最大热门瑞山坨塔已经被封住不让游客上塔了,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有些攻略上写到的看日落的帕塔达塔和被国人叫做“穷游塔”的佛塔也都不让上去了。
第一天的日落我原本选择的是帕塔达塔,到了才发现不让上塔,匆匆拍了几张塔。
然后赶紧问了旁边饮料店的大叔这附近还有没有佛塔可以爬上去看日落,大叔人很好,给我指了一个方向,我就急忙赶着小电驴出发了。最后看着一个佛塔前面停着不少电动车,我也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大叔说的那个,眼看着马上就要到太阳下山的时间,也不管是不是好地方,扛着家伙就爬上了这座无名佛塔。
第一天的日落比较平淡,不过远眺平原,看着金光散在佛塔尖的时候,还是很美妙的,身边的游客们也都在静静地欣赏着。
日落结束后,有当地人会过来兜售一些纪念品,趁着一个小妹妹给我介绍她卖的化妆盒的时候,我问了问她在哪里看日出比较好,然后第二天就顺着她指给我的方向走,不过这个日出点也是在蒲甘平原中部。
朝霞虽红,可是看得出来今天的云层也很厚。
热气球永远是蒲甘日出最好的背景。
晨雾还未散去,可我也说不清那到底是雾还是霾。蒲甘的小路都是沙土路,一辆车经过必会扬起一大片烟尘。
太阳越升越高,天也渐渐亮堂。
第二次的日落,我选了个热门的布勒迪塔,下午四点钟去到就已经快要没有位置了。我只能找到一个位置比较矮的小角落蹲着。
天慢慢染上金黄,不知道这些佛塔看了多少年的日出日落?不知道那些修建它们的人是否已经抵达他们心中的地方?尖顶在平原上层层叠叠,耸立了千百年,又将会再存在多少年呢?
最后一次日出,我选在了素威库吉塔,因为在前一天的拜访中觉得这里足够高,位置也挺好。没想到算错了一点就是东边的前面有两座佛塔比较妨碍视线,不过也还好。
宏伟的达玛扬基寺,辨识度最高,日出日落总是一眼就能看到它。
远处的热气球已经开始出发,看日出还是要靠进伊洛瓦底江那边的佛塔比较好,中部平原比较适合看日落。
晨雾袅袅,气球冉冉,日光暖暖。
还是最爱拍剪影。
热气球们好像总是从太阳的左边出发,然后飘向右边,最后降落在太阳的右边。
每个摄影人都为之疯狂的景色,可惜了我技术和器材的限制,不能把眼中的风景如实呈现。
赤脚筒裙,寻访佛塔
万千佛塔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到访。现在看着照片,我也都快忘了这里是哪个佛塔,只是随着自己的心意,看到风景就停下。旅行这么多年,也渐渐地失去了一定要去某某地方打卡的心理,更多了几分随性。
我对建筑不太感兴趣,也就不再介绍那些已经被前人说烂了的著名佛塔,我只是用我的眼睛,想要去记住此时此刻罢了。
几乎每个佛塔前都有当地人贩卖纪念品,而缅甸的木偶非常有名,他们把一个个装饰精美的木偶人挂在树枝上,颇为壮观。
瑞山坨塔不让进了,不过它旁边的一个小寺庙还是可以看一下的,已经斑驳的巨大卧佛塑像,也不知道是经历了多少岁月。
进入较为空旷的佛塔,我总是喜欢看向窗外,就像看一幅画。
说实话, 蒲甘并不是特别发达的地方,马车已经成为讨游客欢喜的东西,可是当地村民还是会用牛车拉拉稻草,亲自去放牧。
达玛扬基寺,任何一个来到蒲甘之后,肯定会熟悉的身影。当我亲自去造访这里时,被它真正壮硕的身躯震撼了一下。它像是一个失落的文明代表,好像从来不曾被人们发现一样,隐没在丛林之中。
阿南达寺是蒲甘众多佛塔中,鲜有的白色塔身。石雕精美,院子幽深,可以想象当时建造这里的王国应该比较富强。
那些比较精美的寺庙大多分布在老蒲甘,形状不一的尖顶从一片绿色之中升起,就像佛也在云端,俯瞰着众生一样。
大佛塔看累了,就拐进小路里,专门找找小佛塔。只有你一个人,没有人打扰的清幽。 还可以自由自在的拍几张照片~
在缅甸,人和动物相处得无比和谐。随处可见的猫和狗,还有满天飞的乌鸦和鸽子, 时不时也能见到几只松鼠,悄悄地趴在墙头偷窥你。
虽然缅甸的狗狗大部分都比较友善,可是也有一些受过欺负的狗,对人类怀有恶意,所以撸狗的时候还是要小心为上。
在斜阳时分遇见一群小狗仔,这张照片是我没有看着镜头,直接把镜头伸到它俩面前拍的,没想到结果居然这么棒。当时看照片的时候立马就被这两个小眼神击中了,太萌。
耳鬓厮磨的鸽子,好不恩爱。
茵莱湖:泛若不系之舟
再一次跳上夜车,前往茵莱湖。这一次贪便宜买了那种迷你的面包车,在这里友情提醒大家,千万别……面包车只能坐着,还特别挤,司机几乎一路上都在停车拉客。还是老老实实买VIP的车吧,年纪大了也要爱护一下老腰。
早上五点半到了娘水镇,我只在这里呆两天,所以赶紧找了一辆船去玩。
本以为可以看到日出,没想到天公不作美,还飘起了小雨,天色阴沉得像夜晚。
远处的船只飘在雾里,天和湖几乎连成了一片。
水面很平静,拍出来的水纹很温柔,像是丝绒一样。
时不时能见到飞鸟掠过水面,有的整齐划一,有的形影单只。
清晨的茵莱湖就已经有很多渔民在捕鱼了,娴熟地用单脚划着船,双手更是熟稔地理着渔网,这个小伙子才一会儿功夫就已经抓到了好几条鱼。
阴天的茵莱湖,虽然少了绚烂的色彩,却多了一丝宁静。
接着去到Floating Village,传统意义上的“田”,变成了飘在水上的“地”。
连房子都是飘在水上的,据说有些房子还可以用浆当船一样划走,非常因地制宜。
在这个船就等于车,就等于脚的地方,划船技能必须从娃娃抓起!
家家有船,港口就是车库。
很多人就坐在门前干活,修船的、洗衣的、聊天的……
参观完村子后,船家把我拉到一片莲花盛开的池塘附近,不由得觉得迷醉。
船家还从里面抽了一根给我,感觉不太好的样子哈哈,不过这里的莲花朵朵都非常好看!
中间行驶到别的村子的时候,也有看见红莲就盛放在别人家门口,虽然只有几朵,可还是很美。
来茵莱湖包船,就不可避免地会被拉到这种手工艺品店,不过接待的人都很客气,会详细地给你讲解一番他们的工艺,最后在商店如果没有购物的话,他们也不会怎么样~
正在从莲藕里面抽丝的小妹妹。
把线卷到线圈上。
开始织布。在这里还能见到这么大型的全部使用人工包线和织布的,真挺难得。
看完织布就去看卷烟。大家的手法也都特别娴熟。不过这里的烟居然还有香蕉味和巧克力味的我也是觉得蛮神奇的。
在卷烟工艺旁边发现了两只萌物。
啊,居然是一只碰瓷猫!
“你把我撞了,要赔十只小鱼干才可以走哦!”说。
男人们正在往佛像上贴金,是的,中间那几团金色物品原本是佛像,只不过被数千信众长期贴金,已经没有了原本的模样。而且中间贴金这里是不允许女人进入的。?️
银器制作工艺,大叔正在从石头里面把银质提取出来。
有些船家专门划着小船在这些游客出没的工艺品店门口守着,船里装满纪念品。
在这里见到了长颈族,旁边放着他们戴在脖子上的金环,我用手拎了一下,非常沉,难以想象他们的生活。
游客们坐的船,每个人都有一个小板凳,我的船还有配一条毛毯,清晨御风疾驰在湖面上的时候还是非常冷的。
步步都有佛塔。
接近中午的时候,天空才终于放晴。
最后一站,跳猫寺。据说以前在这里的高僧突发奇想,训练了一群会跳圈的猫,这里就以跳猫出名了,而寺庙原本的名字都已经快被游客忘记。不过高僧不在,跳猫也随风逝去了,现在的跳猫寺里,只有一群整天晒太阳睡觉的懒猫猫们了。
跳猫寺,不如叫做吸猫寺更为恰当一些。
每天趴在门口,看船来船往,看日升日落,看云卷云舒,一只猫都懂得享受生活。
给猫大哥斟茶!
天空放晴之后,才欣赏到了茵莱湖真正的美丽。
横看竖看,海鸥还是很傻的样子。
水波多了几圈,可还是改变不了它丝绸一般的本质。
平常竖在路边的里程标,在这里也变成竖在水里。保不准未来的哪一天,这里还会出现水上红绿灯呢。
水鸟和游客们。
棉花糖般的白云飘在山顶,现在的风景和早上刚出来的时候差太多,一个阴郁一个晴朗。
中午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全部的行程,回到娘水镇,水路两边的建筑物和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下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