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极边古镇,历史上为什么建这么多洗衣亭
以往旅行总是一个晚上换一个地方,每天要整理行囊,洗的衣服不干就得装箱,这次到和顺可以住两个晚上,静下心来可以安排一次早起,一次夜游,不免有些欣喜。
一早赶到古镇主大门的小河边,太阳从山背上缓慢出来,晨光却早已抹亮河岸前广阔的稻田,收割后的田畈显得金灿灿。陷河来自镇子上游地下涌泉形成的龙潭,澄澈的柔水傍着小镇村落流淌,将民居与农田隔开,就像一条护城河。四周古老的火山环绕这一片广袤的田野,静谧而安详。和顺游子有词云:“家乡好,最好陷河头。”
顺着“噼啪”的捣衣声,已有更早的村民开始来到河边,回忆起来,这是和顺最大的一座洗衣亭了,六、七条石板架在亭子延伸出的石墩上,占了陷河的一大半,既能蹲,又能做洗衣板,而下面的水流畅通无阻。另一条石板驾到河对岸,可以直接通到稻田里。
如果从镇子的上游龙潭开始沿着小河和荷塘走,每隔一段会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大约有6、7座之多,建筑风格和布局也各不相同,有大部分将洗衣板搭建在屋檐下的,也有延伸出的,有木头耸立作柱子的,也有砌上石柱或砖墙的。
给我开车的司机介绍说:和顺古名叫“阳温墩”,由于小河绕镇而过,后改名“河顺”,取 “士和民顺”之意,在滇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少有的汉族村镇,他们都是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
明洪武十五年征战西南金齿、腾越,事平后,因云南距京城远,边境多战乱,于是设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氏世袭此职,寸、李、尹、刘、贾五姓,作为沐氏部下亦得袭官授田,世代留守边地,开辟军屯和民屯,后居“阳温敦村”。之后,来自湖南的张姓,来自南京的钏姓,杨姓也来到这里,形成了和顺今天的八大姓。
由于和顺离缅甸才70公里,历史上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400多年前,一代一代的和顺男人跟着马帮的驼铃声出国,当地称为“走夷方”。他们大都去缅甸做生意谋生活,也有通过缅甸远走印度、美国、加拿大、日本的,其中不乏成为巨富大贾。
男人们下南洋,女人们留在了家乡,春播秋收,洗衣做饭,孝敬父母,抚育儿女,女人为家庭付出了很多,而游子返乡时又会带回许多需要换洗的衣物。
“走夷方”的和顺男人既为人子又为人夫、为人父,总有许多放不下的牵挂,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给一点慰藉和呵护,便一个人或三两相邀凑份,备料请工,在河上铺石修亭,天长日久,这一路小河上便有了大大小小的洗衣亭。这些风格各异的洗衣亭也成了公共场所,洗衣洗菜的女人们也可以聚在这里聊天交流,消遣空房的寂寥。
过年过节的时候,离乡背井的男人总要回来,洗衣亭就成了女人守望亲人的地方。看这些洗衣亭总是建在村口,视野开阔,也许只有久远出门而又牵挂着故乡的人,才有如此精心的心思。
和顺陷河上游的龙潭方圆数十亩,碧波荡漾,水体澄澈,潭周边以精美石栏装饰,潭中石亭翼然,潭畔古木苍天。龙潭洗衣亭上的对联是游子内心最好的写照:梦魂五夜萦乡绪,风雨一亭动杵声。
六百余年来,这里的人们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遵循传统,崇尚知识,注重读书,传承着古老的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培育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富商大贾。保留下了大量文化艺术价值很高的古民居建筑群,许多艺术风格也体现在洗衣亭的建筑中。
这个洗衣亭较为古旧,木头石墩为柱子,屋顶为歇山顶,正脊、垂脊、戗脊上均有透空花脊作装饰,瓦片虽因时光浸洗斑驳不堪,却仍旧能看出整个亭子造型的精致,应属于清代前期的建筑。
现在的和顺自然家家户户都有洗衣机了,但是年长的老人们还是比较喜欢来到洗衣亭洗衣,寻找过往的记忆,男人是她们的蓝天,碧水是她们的柔情,觉得只有亲手洗过的衣物才有带着家乡的味道。
一座座洗衣亭,就像男人结实的臂膀,虽然不能为女人们遮蔽多少风雨,却也让她们感受到了温暖和依靠,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最朴素的感恩。
1、和顺交通:~腾冲(Tengchong)~ 县城至和顺4公里,有面包车直达,也可以打的10元。
2、门票80元/人(包括和顺图书馆、元龙阁、艾思奇故居、文昌宫、弯楼子民居博物馆、滇缅抗战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