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畜牧转场季,场面堪比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
金秋时节,是新疆阿勒泰草原哈萨克族牧民开始大面积转场的时间,成百上千的转场牲畜,形成连绵不断、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所过之处,尘土飞扬、烟尘滚滚,成了新疆阿勒泰草原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哈萨克族是世界上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从小就勇敢强悍,能歌善舞、骑术高超,在很多地方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
每年十月哈萨克牧民就像候鸟一样,浩浩荡荡地从海拔较高的春夏牧场向秋冬牧场迁徙,并最终到达百公里外的越冬地,而到了六月,又从冬季牧场向夏季牧场迁徙,这样的传统转场生活已经延续了近 3000年。在古代汉文史书中,就把游牧民族政权形象地称之为“行国”,其立国之本就是逐水草游牧养畜。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部分哈萨克族牧民同样保持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传统习惯,像这样的牧道一共有19条。十一黄金周之前从喀纳斯返回乌鲁木齐的沿途,时常可以抓拍到这些场景。
阿尔泰山斜跨中国、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从戈壁向西伯利亚,绵亘约2000公里,冬季最低温达到零下62摄氏度。阿勒泰草原秋天来得早,起伏山峦披上了金色外衣,从布尔津县通往克拉玛依一些路段,转场的牧民带着他们的羊群,融入朝阳金色的光线中。
牲畜奔跑起来的时候,扬起漫天尘沙,牧民策马扬鞭,朝着水草更丰美的地方,就像追赶太阳一样。
清澈的阳光下,这一家看样子有一百多牲畜,差不多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正在做转场前的准备工作。
晨光中等待转场的牛群,宁静而安详。这座精致的毡房,不久就要拆装,而熟练的牧民只要二三人就能在2个小时重新搭起一座新毡房。
有时候牲畜过多,路段崎岖,它们常常会跑到公路上来,形成短暂的拥堵。我们在这群羊后面跟了很久。
特别是羊群,有时候它们突然横穿马路,而且跟得很紧,往往演绎惊险的一幕。我便干脆下车拍照,等这一波羊群走完。
牛群由于体型较大,转场的队伍比较散漫,需要的通道更宽广,霞光中身体轮廓明显,气势浩荡,在车上也能拍到更有立体感场面。
从你眼前呼啸而过的一定是马匹转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能拍到一张算不错了。
“两峰骆驼一个家”,骆驼在转场中大都承担着运输的工作,往往是女主人抱着孩子骑在领头的骆驼上,其他的骆驼驮着分解成几部分的毡房和全部家当。男人则骑马赶着牛羊马等牲畜,走到哪里,晚上就宿营在哪里,搭起简易的“霍斯”,捡拾干燥的牛羊粪,开始了一天中的第一顿“热食”——奶茶。条件好一些的牧民,会煮风干肉来度过较冷的夜晚。这样的转场时间,少的几百公里,多的上千公里,要经过10天半月的长途跋涉。
近年来,随着新疆牧民定居工程逐步展开,转场的哈萨克族牧民逐渐减少,以后这样壮观的场景将会难得一见了,特别是这个可爱的转场style!
游牧文明在旁观者的眼里不过是一种原始的生活方式,一种习惯。但是,在亚欧大陆这一片土地上,游牧者与农耕人抗衡达30多个世纪,几乎谱写了这一地区民族的整个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