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60年,一张1943年美国随军记者拍摄的,举世闻名的“二十四道拐”照片,却几乎无人知道其具体位置,一直被误认为在云南乃至境外,直到2002年二战学者戈叔亚花了8年时间寻找发现,贵州晴隆这段让老司机都胆寒的“二十四道拐”再重新进入我们的视线。
晴隆县地处云贵高原中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面,贵州、云南、广西三省交界,自古以来就是滇黔往来的交通要道,晴隆“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路桥工程师邹岳生,当年抱着科学救国的的理念,带领施工队召集了晴隆县城所有能够出动的劳动力,能拉能驮的牲口齐上阵,1936年8月修通了这段交通咽喉。
晴隆老县城就在这条公路的山顶,兴义的老司机带着我们从二十四道拐的顶部顺着公路开始往下开,险峻山道沿着陡峭大山蜿蜒而下,大约200米就有一个“S”型的急拐弯。第一拐到第二十四拐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坡倾角60度,第一拐是从山脚下往上数的。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于是,这里又成了“抗战生命线咽喉”,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由于贵州山高谷险,二十四道拐隐藏在大山的背面,不容易被发现。
由于当时缺乏机械设备,工程依赖于数以万计的劳工的手工操作,晴隆山区多雨,这条道路经常出现坍塌,许多运输车辆在这里倾翻坠落,路况极其险峻。我们开车的老司机说,听说那个时候比现在路况差多了,爬上去以后都很累,有时候还要停下来抽口烟,提神壮胆。
进入抗战后期,二十四道拐的石子道路由于长期运输,路况越来越差,造成大量翻车事故,为此美军派遣工兵营,会同当地民工拓宽路面,修整二十四拐公路。这是在第十一道拐的相对开阔处,我下车拍照,为防止塌方修建的挡土墙,使用当时被称为“洋石灰”的美国水泥,当地人叫它“美军墙”。
第一道拐在山脚,耸立着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目前“二十四道拐”仍然通车,还是当年的弹石路面,但路况已经好多,两旁树木参天,平和幽静。
二十四道拐的起点处模仿当年的兵营建造陈列了许多军事装备,提供给游客休息,也让人们追忆那段烽火岁月,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室内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画像栩栩如生,史迪威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会讲中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滇缅黔公路,也被誉为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来中国后,美军在晴隆县沙子镇普晴林场内修建了加油站,为二战期间中美联军提供重要的运输补给,从滇黔路上来来往往的军车在此补给油料。此处地势隐蔽,森林环绕,美军把守严谨,潜伏在晴隆的日本间谍曾多次企图炸毁加油站均未得逞。门口的一幅巨型抗战物质运输路线图,告诉我们二十四道拐所处的位置和重要性。
经过修整后的美军加油站实地场景,军事设施依稀可现,不禁令人回归烽火连天的抗战情景。美军加油站是抗战时期美军军事所在地,保卫二十四道拐的是美国工兵,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撤离,也是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加油站和二十四道拐一样,代表了抗战的艰辛,和中美盟军合作抗战的决心。
从二十四道拐下来,老司机重新带我们爬上斜对面的晴隆山,晴隆县在这个山尖建了一个观景台,远眺二十四道拐,缅怀抗战先烈走过的光辉道路。雄奇险峻,巍峨壮丽的二十四道拐,已经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了,看急转弯上,仿佛再现一辆辆货车满载援华物资,烽火奔驰的震撼情景,令人心潮澎湃,这是中美军民团结抗战的象征,这是抗战的生命线,这才是最美的原因。
交通:
公路、飞机:贵阳——晴隆 200多公里,约 4小时,全国各地航班——兴义,兴义客运东站——晴隆。
高铁:沪昆线,关岭、或普安站转晴隆。
门票:
二十四道拐不收门票,晴隆安南古城购买含往返观景台车票优惠价60元。
美食:
晴隆脐橙:油胞发达,光洁色鲜,果心小,果肉细嫩化渣,酸甜清瘦,果汁充足,具有微香。
晴隆薏仁米:是黔西南州晴隆县的特产,我国传统的食品资源之一。
舒家辣子鸡:当地农村饲养的优质土公鸡为主要材料,配以优质干辣椒、独头蒜、生姜等辅料,精心制作而成的具有地方特色风味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