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季节,酷暑难耐。夜观天象,东南方海天之处显露佛光。闭目一算,此乃浙江台州,“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的天台山,遂报名参加 “济情山水,验遇天台”活动,天台山避暑去了!
天台山是著名的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以 “佛宗道源,山水灵秀”而著称,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又是名僧济公的故乡,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景色古、清、奇、幽,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景观悠久灿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经吟诗道: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天台山自古闻名,杜甫、王维、孟浩然、王羲之、顾恺之、苏东坡、陆游等人也都都在此留下足迹。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就是写的这里。
我们抵达天台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时已是下午两时许,门前这高大的石雕像一定是徐霞客了,他可是宣传天台山的功臣,游记开篇就是游天台山:“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给天台山旅游做了最早的广告。
景区里随处可见的是这卡通人物和小龙,询问工作人员后得知,这是济公的童年形象。
游客服务中心大厅高大敞亮设施齐全,集售票、旅游咨询、导游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大厅的另外一端就是换乘中心,这里有发往各个景区的交通车。
一、琼台仙谷
我们第一站选择的是琼台仙谷景区,这里离县城约十公里。景区交通车把我们送到这里,开车的陈师傅很热情,向我们介绍着景区的一些情况,叮嘱我们如何搭乘返程的车辆。
越过高耸的的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大坝,我们来到聚仙广场,这里是景区的下入口,对面的山峰上锲有“琼台仙谷”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笔力遒劲,气势恢宏。广场北侧立有高4米,长44米的《琼台纪事》浮雕石壁,讲述着黄帝炼丹、夷齐封神、王乔跨鹤、刘阮遇仙、葛玄弘道、子微进宫、八仙度凡、紫阳悟真等传说中的八个故事。
穿过迎宾洞眼前一亮:一座孤形廊桥凸显眼前,它飞架在八仙湖大坝之上,廊桥下是宽达40米,高25米的瀑布,飞流直下,瀑声震耳。谷底的山风卷起水雾铺面而来,晴好的时候还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廊桥上凭栏远望,八仙湖的一泓碧波在满山青松的映射下显得更幽,如同一方明镜镶嵌在群峰壁立的峡谷中,岸边的一条栈道蜿蜒着伸向远方。
这里是“仙湖集韵”,几块天然生成的岩石看似随意的摆在湖面上,像仙姑,像道士,又像那仗剑走天下的侠客。
沿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前行,就到了这悬空廊,它和山西恒山著名的悬空寺建造原理相同,廊上廊下没有一根柱子,飞檐绝壁上全靠挑梁承重,真是巧夺天工。
“琼台仙谷”自然与神仙有关,这里的旅游文化主题也是与道教有关。瞧这个九峰台,站在这里四周环视九峰凸起,八峰分别代表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位仙人,最后一峰为紫阳峰,这就是八仙向紫阳真人传道的形象再现。九峰台上的小山峰,是按九峰所处实际距离的100:1比例的缩小而建成。
谷底溪水泛流,近几日上游暴雨给清澈的溪水抹上了一点黄的颜色,在相机1/2慢门下显得如纱似雾,更显得温馨和浪漫。
琼台仙谷里桥桥有“仙”,有思仙、望仙、遇仙、渡仙、聚仙五桥。这座飞架两山间的“望仙桥”最为险要,石块砌成的单孔拱形桥横跨绝壁之间,绿色植被装点着桥面,桥下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李白《琼台》的诗句: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蛰居洞,门口有一联:“陋室藏妙景,柴扉锁蛟龙。”美景就在里面呢!
过了蛰居洞就是百丈崖瀑布,诗仙李白在《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这样描述它: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跨鹤台,传说是王乔跨鹤飞升的地方,台上的亭子呈三角形,似展翅欲飞的仙鹤。
穿过这座“通天”牌坊就是凌云栈道了,牌坊上有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题写的“通天”二字和对联:妙境之中难言妙,天台以上别有天。
牌坊背面锲着“过此便登天界上,动人常在画图中”。果然,山路越来越陡,风光越来越美。天色渐晚,想起陈师傅告知的最后一班景区交通车时间,恋恋不舍的由此折返。
二、石梁飞瀑
翌日一早,我们来到景区服务中心,搭乘第一班景交车去往石梁飞瀑景区。这里以罕见的瀑布和天生桥巧妙结合而命名为“石梁飞瀑”,是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所在。离县城约15公里,都是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道,两旁松青竹翠,风光旖旎。
天空飘着小雨,正愁没带雨具,司机师傅告诉我们游客中心有雨具可以免费使用,服务好贴心啊!
沿吊水潭溪前行进入了翠谷之中,山峦滴翠,古木参天,淅淅沥沥的雨水洗尽松竹上的尘埃,显得格外青翠悦目,雨点打在竹叶上又噗嗦嗦的掉下来,尤同“大珠小珠落玉盘。”山风和着雨雾迎面吹来,三伏天感觉异常清凉舒服。
这就是小铜壶,因为跌崖潭壁颇似古代计时工具“滴漏”而得名。千万年来,溪水把山石冲出一道岩缝,瀑布一洩而下,一落数丈。仔细看,壶口两侧的岩石酷似二只灵猿,正在品饮泉水,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实乃鬼斧神工。
银溪滩上巨石磊磊,唯“天下第一印”鹤立鸡群,它印面为4×4米,印体长6米,总重量约380吨。上面镌刻着四个篆体“法华晨光”。也就是说这里最早受到大乘佛光的照耀,成为天台宗的发祥地。
沿松木栈道走上山坡,尽头处是两面绝壁,绝壁上开有栈道,壁下的深潭清澈见底。
徐霞客在游记开篇《游天台山日记》记载:循(方广)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生观石梁。这里就明代大旅游家徐霞客观赏石梁飞瀑的的地方,他一生三次游石梁。为了纪念他,特地在他观瀑的地方雕刻了这座石像,旁边刻有一碑文,记录了徐霞客游览的一些事迹。
前方瀑声轰鸣,循声而去石梁飞瀑到了,它属于“天生桥”景观,一石如屋梁横在其间,长约7米,厚达3米,脊面隆起,梁底空洞高逾2米。金溪与大兴坑溪在瞻风桥下会合后水量更足,在这里三折后穿梁洞而出,从高30多米的峭壁上,直泄崖下的惠泽潭,气势磅礴令人叫绝。明徐霞客六观石梁“几不欲卧”;清魏源在《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中赞叹道:“月瀑更较雨瀑谧,千山万水唯一音”。
石梁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花岗岩天生桥,从地质学上说,它的形成需要具备独特的地质和岩石力学条件,从其内因看这里的岩体内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裂痕系统,从外因看金溪与大兴坑溪在这里交汇后水力更足,水流石穿,大水“冲”出了天生桥。
沿中方广寺边的栈道下到石梁旁边,近处的石梁更加惊险。为了安全起见,梁上现在已经封闭不许游客攀登了,当年的徐霞客却从梁上走过,记载道:“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渊,毛骨俱悚。”梁上看到几个锲上的大字,上面的是清代郡守刘璈题的“前度又来”,下面的篆字难以辨认。
瀑上回望,崖下的竹木丛林更加郁郁葱葱,丝丝小雨虽然给拍摄带来了不便,但这雨中即景却是最美好的。
古方广寺又称下方广寺,位于瀑底左侧,这里为为天台宗,茂林修竹,掩映其间。
佛教典籍记载到,天台山是五百罗汉总道场。下方广寺是“五百罗汉应真宝地”,保存着东晋时期楠木雕刻、国内历史最悠久的镀金五百罗汉像,弥足珍贵。
这是中方广寺,它位于石梁桥侧,到石梁必须从寺门通过。寺内有明代的铜亭,原置于中方广寺对面的石梁桥头。昔时的僧人,每日都要走过石梁到铜亭中进香。寺庙正在维修,只能看看外观了。
过中方广寺,上行的路有点艰难。不一会就到了铗剑泉,它是一挂独居特色的飞瀑,约十几层楼高,直泻岩隙中,如宝剑倒悬。此泉隐而不显,非得走近了才能看到。到这里就是石梁景区的上出入口了。
三、华顶国家森林公园
华顶山为天台山主峰,距县城26公里,海拔1098米,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古、清、奇、幽”而著称。入口处是一片长在水中的水杉林,一条木质栈道高架在树林间,别具一番风味。
走入林间古木参天,满目皆是树龄超过百年的松、柏、杉树,由于这里的湿度大,再加上枝繁叶茂的树木和密集的植被遮天蔽日,枝干上长满了青苔,更加显得古朴苍劲,如原始森林一般。
华顶的古树名木,不仅数量种类较多,且具“珍、稀、奇”的特点,挺拔苍劲、虬枝盘节。
这里还盛产“华顶云雾茶”,华顶山独特的气候,造就了云雾茶华顶云雾茶针形细紧,色泽翠绿,芽香浓厚,滋味甘醇,被列为《中国名茶》第六种。
华顶最著名的就是这“云锦杜鹃”,它是一种常绿大灌木,高约四、五米。每年五月数百亩云锦杜鹃竞相开放,形成一片五彩缤纷的花海,远远望去,似锦似霞,璀璨夺目,是5.19旅游节的重头戏。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小生物生长的乐园,山上有许多知名、不知名的小动物,自得其乐。
深林藏幽寺,这里还有著名的“华顶寺”,后晋天福元年(936)始建,寺前六株巨柳杉,体量魁伟,高耸入云,高八丈有余,直径三人合围,极为少见。
华顶寺旁建有禅师灵塔一座,据资料载该塔建于1930年代初,塔身呈方形,是三级石砌塔。塔上字迹清晰可辨:妙明真觉无见睹禅师之灵塔。其生前撰有《天台无见睹禅师语录》,流传甚远。
千百年来,华顶寺几经火焚,现仅存有大雄宝殿等少数建筑,供奉着如来佛祖像,像用青铜铸成,高4.5米,重7.8吨,庄严慈祥。
大殿左后方为“智者大师堂”,奉祀智者大师。从院落的布局来看,它昔日的规模还是很宏大的。
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殿堂前都露天供有许多石雕的罗汉,这个罗汉不知是何方神圣,装扮与众不同。
几只狗狗懒洋洋的睡在殿前,面对寺院的衰落,这尊和尚也显得万般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