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它的名字很有特色,一个湖,第二个字是山。
湖山的水域面积2000公顷,山水相连,气候宜人,自然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越。
湖山的美并不是那种震惊世界的,它显得优美又忧郁。它不像千岛湖那般浩瀚,不如西湖的风雅,但论湖水之清澈,之洁净,湖山无与伦比。整个湖山没有一丝半点的人为气息,它忧郁得让人心醉。它的忧郁,是山与水的相伴,是云与水的相望,它就像浓缩在绵延群山里的一滴眼泪,像天空下的一块湛蓝色丝绸。
湖山本身就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乌溪江蓄水大坝的修建,一个具有典型江南风格的老镇,一个在宋代就以烧制秘色青瓷闻名的湖山老镇,一夜间被淹没在这汪碧波之下。
所以现在忧郁的湖山,也是因为经历了多少故事方能被勾勒出那些婉转优美的轮廓。
遂昌就是这么丰富多彩,蜿蜒山峦,明镜天空,清澈湖水,曲折山路,四溢茶香,想想脑海中对世外桃源的猜想,好像在这里应有尽有。
太阳接近落山的时候,山水相接的景色伴着远处迷人的晚霞,让人心旷神怡。
夜晚我们来到了蔡和村的仁和居民宿,说来也巧,我们来到的当晚正好遇到路虎车友会来这里的露天烧烤活动,我们没有加入他们,转而爬向楼顶楼台。这天并不像前两天那样晴空万里,当晚的乌云遮了半个天空。
仁和居民宿本身还兼具了一些文化活动的承办能力,房间干净宽敞。
大雨中的无人书院
早餐之后我们收拾好行囊出发,仁和居的早餐自助餐很丰盛。
鞍山书院,特别美好的名字,这里距离县城很近,所以我们也就把它作为临走之前的最后一个目的地,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我们到来的时候,书院里空无一人,真的是除了我们俩之外再无别人。
鞍山书院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书院类似汤显祖故居,都是三进三间的院落式建筑,是典型的明代江南风格民居建筑,屋顶中间的曲面微微外凸,四角挑起,明代的进士郑秉厚曾经在这里读书。
传说,明朝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宁波士人杨守勤远游到长濂村鞍山书院,看到这里景色秀丽,便留在书院执教讲学,明万历三十二年,杨守勤上京赶考,高中状元,村人闻讯,不胜心喜,挨家挨户悬挂红灯笼,张贴喜联,燃放鞭炮,热闹非凡,后来留京任职,仍与长濂乡亲联系不断。
其实鞍山书院院前的一条小路也是很迷人的,无人的小路,大树把天空遮去,路面上留下散落着的一片片碎花瓣,特别的梦幻。
我们踏入书院门栏的时候,顷刻间下起了大雨,就好似老天爷故意安排的一样,无人的书院,古朴的环境,磅礴的大雨,房檐上淅淅沥沥落下的雨滴,清脆的雨声,以及伴着泥土味的空气,这样的一幕景色却被我们拾了个正着。
我们驱车前往中国竹炭博物馆,这是国内首家以炭历史文化及国内外炭产品展示为主题的博物馆。占地面积15525平米,总建筑面积9641平米,有炭祖大殿、炭文化历史展、炭综合应用展馆、炭科学原理体验馆(青少年科普中心)、炭缘客栈、竹炭美食、炭窑酒吧、炭养生馆、炭旅游休闲购物一条街。
竹炭博物馆背靠大山,门前河流,可谓是落户青山绿山中,这个文化的平台,致力于将竹炭行业获得更广泛的前景,也尽其所能使得传统炭行业呈现新的生机、新的活力和新的气象。是遂昌“中国竹炭之乡”称号的典型代表。
博物馆的院子非常大,停有时下流行的共享电动汽车可供游客方便。主殿为炭祖大殿,其最大亮点就是炭祖陈老相公了,他最先将烧炭的工艺发扬光大,所以就称其为烧炭的祖师。殿内两侧还有两座高高的遂心塔,大家再次求平安、求健康、求生意兴隆,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遂心塔上被游客几乎挂满了信物,可谓门庭若市。这里比较安静,殿内还有一些竹炭纪念品可以买一些带回,主殿后侧摆放了一些关于竹炭的字画,也是显得相得益彰。
这座竹炭博物馆面积很大,其实并不是传统概念里的博物馆,而是以“观、吃、住、娱、购”为一体,不仅可以了解竹炭文化,还可以吃一碗炭烧白米饭,喝一杯加有炭泡的茶。
我特别注意到身后的那个山门,宏伟巨大,显得气派至极,仿佛天工开路一般。博物馆旁边有一条商业街,店面风格古朴而静匿。在这里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几大竹炭品牌,琳琅满目且价格便宜。商业街里有不少小店门前还种满了多肉植物和盆栽,极富生气。
而穿过这条商业街之后,一座后花园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两旁的树上知了拼了命地叫喊着,仿佛打算用叫声吓退我们这些外来侵入者,花园很漂亮,有干净的水塘和典型的江南长廊。水波荡漾反射在亭子的牌匾上,煞是好看。9哥还饶有兴趣地跟我说,这里居然隐藏着一座如此安静的庭院,而且人迹罕至,如果要是能有姑娘着一身古装,这场景一定美丽至极。
我们俩观了一会儿池塘里的鱼,紧接着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将目光定格在院子旁边的一高一矮两栋建筑外立面上。非常奇妙的感官,高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矮的那栋又是典型江浙风格,就这样一高一矮错落在一起,这画面很特别,遂昌因为位于浙江西部,靠近安徽地区,所以也就融合了两派风格在一起,这在很多地方的建筑风格上也是不多见的。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总会对自己的处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厌烦感,时常在想几年前的我们总是会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并不计后果地付之行动,可短短几年之后确连一些想法都没了。
人们常说这是社会的磨砺,也可以说是社会的魔力,但磨来磨去磨走的是棱角,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好似精雕细琢后的工艺品,我不是很喜欢这样,但也无能为力地去遵循着一条道路艰难前行,也不知道这幕后的操纵者到底是谁。
但我们能够做到的还有很多,比如这次和9哥一起踏上的公路旅行,不算是说走就走,也不算是早有预谋,只是一拍即合。厌倦了城市的苟且,行走在田间小路,我觉得这趟旅行是有意义的,更不必说遂昌的自然风光带给我们的视觉震撼了。
下次有机会,我估计还要再走一次,去探索遂昌秋季的金黄,同样的路线,或许是不一样的旅伴,但不变的是悠然和徜徉,我把遂昌这些曲折的山间小路,称为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