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各地舞龙,浦江每户一条板凳
早就听说浦江“板凳龙”闻名遐迩,被文化部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节前早早地赶到浦江,趁人潮汹涌前探访一下这张板凳是如何成龙的。
郑家镇广场是历年来舞龙的主场所,一座“江南第一家”牌坊特别醒目。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几千人同财共食,和睦相处,为官清廉。郑氏家族的孝义闻名天下,为了表彰义门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明朝的朱元璋亲赐了“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
郑家坞大都姓郑,保存着几百年古老风貌,村民们依然生活在传统的风俗中,每年元宵节期间,板凳龙表演成为临近各乡村最主要的年俗活动。
在街头小铺里吃着浦江特色的午餐:一晚白饭,加一碗没有膻味的羊杂汤。听到“哐哐”的铜锣声,跑出来一打听,原来是两位老人在走街串巷,催促提醒村民,把板凳聚齐了。
于是,尚未到位的就赶紧将板凳送到郑家祠堂的集合地。
祠堂前的操场已摆满了板凳龙,绕成一个大圈。
浦江板凳龙,又称为长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一条龙从头到尾,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游动时又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不仅保存了我国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的传统民间文化,同时又保留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原生形态。
龙头下托木板,以竹篾扎成,高2米,长4米,外面裱上棉纸,再绘上色彩鲜艳的龙鳞,龙身由木板连缀而成,龙身上有拱门壳,裱以棉纸,里面有几支红烛。
郑家镇的每家每户都出一条板凳,各家的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由出龙灯的人家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各不相同。人们蓄势待发。
此时锣鼓喧天,号角齐鸣,巨龙起灯,开始走街游巷,再往附近的乡村而去。
据说前几天附近一些乡村已经来郑家拜过年了,他们要回访。除了到各村的祠堂、厅堂祭拜外,一些户家为求平安、求发财的也将龙头请到自家门前祭拜,并送以红包、馒头等。
大批的民众蜂拥随行。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浦江当地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干旱,井枯、河干,大地一片干枯,渴死的人不计其数。这事被东海的一条水龙看在眼里,它不顾一切跃出水面,在当地下了一场大雨,万物复苏,人们得到了解救。可水龙由于违反了天规,被用刀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忍着悲痛,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不分昼夜地奔走呼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便由此产生。
农历十四下午,包括郑家镇在内的各村镇舞龙队伍汇集到“天下第一家”牌坊下,进行正月里的最后一场舞龙大会。
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浩浩荡荡。
有狮王舞球、麒麟喷火、三国故事、水浒故事、、、各村展现自己的手工绝活,各显神通,一比高下。
各队的龙灯依次开始舞动,江南的龙舞兼有粗犷、细腻、奔放、严整的风格,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如果在晚上出灯,里面点上蜡烛,会更显生动鲜艳,可惜今年没有夜场表演,明年再来过咯。
交通:
自驾:杭州,杭金衢高速 郑家坞出口;上海方向:泸杭,杭金衢高速 郑家坞出口;苏州方向:宁杭,杭金衢高速 郑家坞出口;宁波方向,甬金,杭金衢高速 郑家坞出口。
高铁:义乌新火车站,站前乘到浦江的客车。
公共交通:杭州南站---浦江,再坐车到西站有直达郑宅的车。
门票:全票65元,网购有优惠。今年龙灯会期间免票。
作者:南麂土著
新浪微博:@南麂土著
微信公号:nanj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