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之王 2017-01-12 15:23:25

这条承载着无数人光荣和梦想的G318,如今正在悄然地改变。我刚打赏了这篇文章8.88元钱,也推荐给你。
南麂土著

川藏线哪些风光不容易再见了

gfj4vcx7yada4a7mujc5oguyp698qs03.JPG!pos

川藏线318国道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风景走廊,几千公里的川西和藏东路段,跨越横断山脉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怒江、澜沧江和十多个海拔4000-5000米左右的山口,沿途雪山、草甸、海子、峡谷,藏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是驴友们进藏自驾、骑行的首选。


c8u4qc8itrumf3os6irlakn5lyclej13.jpg!pos

2013年自驾时穿越的毛娅大草原。


ino93df2we0n5ctpavzoiszki40miywf.jpg!pos

2013年自驾时经过的“冷谷寺”。


hhc8dbboqot6aeselx488b5cmqgfphel.jpg!pos

2013年5月自驾时沿途的油菜花。


1itbc8bbru1n7qtnm6vw51pqxrv40soq.jpg!pos

2013年自驾时紧挨318国道的~然乌(Ranwu)~


bbnrew23bhtqozp1n7riog7f7t35a874.jpg!pos

2013年自驾时休息的帕隆藏布江畔。


jz30yfpj5i3imui3xopp5krt6mya4ie7.JPG!pos

2011年秋天色季拉山看到的~南迦巴瓦峰(Namcha Barwa)~


6p9hdveal6a3mtys7uuehfzn14xr0m30.jpg!pos

但是,众所周知,这也是一条充满危险的路,沿途海拔升降落差几千米,道路狭窄崎岖,高山悬崖相伴,地质灾害频发,进藏的旅途充满了挑战。2013年自驾时套上的防滑链。


aflf2gur10ls9jti5u415itswxoure3o.jpg!pos

国道318线在四川段共有6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山,分别为折多山(4298米)、高尔寺山(4412米)、剪子弯山(4659米)、卡子拉山(4429米)、脱洛拉卡山(4500米以上)、海子山(4685米)。随着近年来道路建设不断改善,318国道开通了一条又一条隧道,虽然对于川西和西藏地区的交通运输来说,这个是莫大的好消息,但是对于很大一部分的旅游爱好者来说,却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

隧道开通之后,那些没有了运输功能的公路就会被取消了,尽管有说部分原来的公路得以保存,但缺少养护和较少车辆行驶的险路,你还敢开吗?这就意味着,这些公路旁的美丽风景就再也看不到了。2013年自驾翻越的觉巴山垭口。


x004e2zyr58sx1fmnlertudnx93n0j2r.jpg!pos

截至目前,高尔寺山、剪子弯山和脱洛拉卡山的隧道已经开通。据悉,雅安到康定将开通高速,作为雅康高速的延伸线,新修这条高速或将穿越折多山隧道,到达~新都桥(Xindu Bridge)~ ,届时,从成都出发到新都桥将实现全高速,4个多小时即可到新都桥,你再也没有在垭口与雪山佛塔合影的机会了。(摄于2013年)


kisc54vcyyxbiwfec1d7ns4f760ijckp.jpg!pos

翻越康巴第一关折多山时,《康定情歌》油然而起的情感也不复存在。(摄于2013年)


8xa82d6x1urr3t0vkvocd0e4a3btiqxo.jpg!pos

海子山的隧道正在掘进之中,我在2013年翻越海子山,苍茫雪域,漫步云端的感觉也将成为传说了。


2bl3h09lgb6xq9eqnql5egvscdilatxw.jpg!pos

出海子山垭口,姐妹湖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谷,多少人跑千里只为看她一眼,或许也不再进入你的视线。


ovnlxbc8p7a09ju0grm9xb46cjwq9stj.JPG!pos

2016年10月刚刚经过的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口,318国道上著名“怒江72道拐”,当年18军浴血奋战的魔鬼路段,据说下面正在开挖隧道。


1gfza41ukgl6s2wdwmuxpczho89c3wv6.JPG!pos

曾经的国道318通麦天险已经成为历史,这段极具挑战的天险路段已被废弃,这是2015年4月隧道开通前我在~波密(Bomi)~ 看桃花时车上拍摄的路况,如今已天堑变通途。


im7hvbth8iv0azxj68lci6we1tq3awh3.JPG!pos

~林芝(Nyingchi)~ 到拉萨的高等级公路已经大部分通车,米拉山隧道穿过,2011年拍摄的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将成为回忆。


ekusp6p68cf9rgi2vnnguxl50ipjx754.jpg!pos

这条承载着无数人光荣和梦想的G318,如今正在悄然地改变,进藏的困难被大大的减轻,而他的美丽,也同样打了折扣。


作者:南麂土著

新浪微博:@南麂土著

微信公众号:南麂土著(nanjtz)

2017-01-11 19:48:08 相关讨论(13)

全部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