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的藏族人相信只要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和力量,给他们带来吉祥。
于是他们千百年来不断地把这句真言刻在大小、各色的石头上,然后摆放在一起,成为玛尼堆,成为朝拜的祭坛。
这六字真言就是“唵嘛呢叭咪哞”,也叫“六字大明咒”,来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具体读法:嗡(ong)嘛(ma)呢(ni)呗(bei)咪(mei)吽(hong)。
这六字真言被藏传佛教定为观世音菩萨的明咒,代表一切诸菩萨给予的慈悲和加持,循序渐进、勤勉修行、普渡众生、成就一切,最后达到佛的境界。
六字真言内涵非常深奥和丰富,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而每个字又有深奥的象征意义,都可以细细的解释。
玛尼石和玛尼石堆绝大部分都在藏区,而藏区并不单指西藏,西藏只是藏区的一部分,而整个藏区要大的多,还包括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大片地区。
我恰恰是在西藏之外的藏区看到规模浩大,历史久远,朝拜者众多的大型玛尼石堆,这给介绍的三个大型玛尼石堆分别位于四川和青海藏区。
》世界上最古老的松格玛尼石经城
松格玛尼石经城位于四川省石渠县扎溪卡草原深处。
石渠县是四川省最大,最偏僻,也是海拔最高(平均海拔4200米)的县城,而松格玛尼石经城距离县城100多公里,道路非常不好走,越野车也要走三个小时。
扎溪卡草原是格萨尔王的故乡,而松格玛尼石经城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格萨尔时期,为了替战死疆场的士兵超度灵魂,将士们在此垒了一个玛尼堆。后来老百姓纷纷来此朝觐,玛尼堆越来越大,越垒越长,最后形成了玛尼城。
松格玛尼石经城目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玛尼堆城。经千百年来不断地加入,松格玛尼城现在长宽各有100米,高约十米,建成了一座方方正正的石头城。
但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全部,由于石块垒的太高了,地面早已不堪负重,逐渐下沉,据说地面有多高,陷入地下的就有多深。尽管人们不断的往上放石块,但总体却不见加高了。
这石城不是普通的石头堆砌的,而是每一块石头上都刻有经文,全部是经文石头。而石城的那些窗口用来摆放佛龛的。
虽是人们的任意堆放,但千百年来却安稳的存在,形成了一座石城,形成了藏族人心中的一座丰碑!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它的朝觐不曾停止过...
》》世界上最长的巴格玛尼石经墙
巴格玛尼石经墙全长1.7公里,高3米,厚2-3米,全部用玛尼石整齐堆砌,已经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巴格玛尼石经墙也在四川省石渠县。位于县城的西北方向大约30公里,是去青海玉树的路上,相对近,路也好走。
石渠县在四川的最西部,是四川最偏僻的一个县城,这里过去交通不便,外来游人很少,但民族风情浓郁,佛教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也是一处古老又充满故事传说的佛教圣地。
据说巴格玛尼石经墙已经三百年了,当初第一块玛尼石是清朝时一位叫“巴格”的喇嘛放下的,然后就不断有人来堆放,人越来越多吗,影响也越来越大,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现在这里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非常高的宗教场所,如同拉萨的大昭寺、阿里的岗仁波齐,是藏人朝拜的中心,也有很多信佛教的汉人来朝拜。
这玛尼墙真的很长,有资料说全长1.7公里,后来又有资料说是1.9公里,不过哪个数据对它来说都是世上最长的,只是我们无法知道当年巴格喇嘛放下第一块玛尼石的位置,无法知道它起点,但人们都知道拜佛的路上没有终点,它也在继续延长着。
我在转石经墙时边走边拍,我感叹于这经石墙的长度和堆放的秩序与整齐,完全是一块块玛尼石自然的叠放在一起,而这些玛尼石又是多少信众的寄托和祈愿啊!每一块都不简单,每一块都沉甸甸。
》》》世界上最大的嘉那玛尼石堆
世界上最大、最多的玛尼堆是“嘉那玛尼石城”。它东西长283米,南北宽74米,最高2.5米,总共拥有25多亿块雕刻的玛尼石。
这座浩大的玛尼石堆位于青海南部的玉树市,就在市区东面几公里的新寨村,到了玉树非常方便来这里看看。
这座历史悠久的玛尼堆也是300多年前开始,由当地的嘉那活佛多德松却帕旺创建的。他在这里放置了第一块玛尼石,接着僧侣和信众都开始摆放,结果玛尼石越放越多,石城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大约有25亿块玛尼石,是世界上堆放玛尼石最多的石经城。
2010年玉树“4.14”大地震中,这座有300多年历史的玛尼堆严重受损,但很快就得到了恢复。是否比原来更整齐了?
太多太多的信众,太多太多的玛尼石,太多太多的美好祝愿。而这一切还在不断地增加着,每天都在增加。
嘉那玛尼石堆旁还有一座大转经堂、一座佛堂、10个大转经筒、300多个小转经筒、十几座佛塔。规模很大。
这玛尼石堆还在延续着...或许只有开始,而不会结束...
“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是玛尼石佛教文化的根本和存在形式。
这六个字概括了大乘佛法的全部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本源,涅槃解脱的大道。能证悟清净菩提心,除却一切烦恼,断除一切垢染,具足一切功德”。
作者:书影 微信 shuying-916;QQ:1154429719;微信公众号“sy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