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话绍兴
~绍兴(Shaoxing)~ ,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从“小黄山文化”开始,至今已有约9000年历史,古越国国都建在这里,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一顶顶桂冠戴在她的头上:“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鱼米之乡。
冬初,我和全国20多名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大咖一起走进古城,参加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水城办主办,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承办的“与G20共享浙里风景”,感受古老绍兴散发的青春气息。
镜湖湿地公园是第一站,大咖们要在这里亲览“五水共治”带来的显著成效。
市委宣传部黄部长陪同我们登上游船,介绍绍兴改革创新、经济发展和乡土文化情况。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咖有些都是第一次见面,大家自我介绍。
游船荡漾在清澈的镜湖水面上,市水城办董主任向我们介绍:绍兴境内水道纵横交织,是一座水做的城市,是一本漂在水上的书。前些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绍兴经济支柱的酱缸、染缸、酒缸污染严重,“黑臭河”闻风臭三里。
“五水共治”指的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绍兴开展一系列“铁拳治水”政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将古韵水乡升级为现代水城。
清源治本,市政府态度坚决地关停印染、化工行业不符合排放要求的工厂,控制污染源排放;为保证水质,相关部门几乎把全城的河道水库淤泥都清理了一遍;而在管理方面,采取“河长制”管理,发动全民参与“五水共治”,每一条河道都安排专人负责,全市共有5000余名“河长”共同管水。
河道两岸花红柳绿芦苇丛生,市民们在凉亭里悠闲的看书、垂钓,充分享受晚秋的美好时光。
船行处掠起惊鸟一片。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三五成群的野鸭在觅食;岸边的野草芦丛中,白鹭在悠闲的散步;透过清澈的湖水,看到小鱼欢快游动的身影。
绍兴“五水共治”成效显著,去年被授予大禹鼎,今年的1月-8月,全市70个市控断面功能区达标率提升到75.7%,曹娥江、浦阳江两大流域干流水质全线达到Ⅲ类水以上标准。今年“五水共治”省定投资完成率已达123%,在浙江省排名第一,26项重点任务中19项进度为浙江省第一名,群众满意度排名浙江省第二。
“从古韵水乡到现代水城,根本目的是与百姓生活的需求相适应。”董主任介绍说,“把现代元素融入到绍兴独一无二水资源的城市建设中,主要将从自然景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三方面赋予水城新形态。”而今,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古城山水画卷,正逐渐呈现。
湖面上、河道中不时漂过道道桥梁,导游介绍说:绍兴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故美名“桥乡”。早在清光绪癸巳年间,城内就有桥梁229座,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据统计,绍兴市现有桥梁一万余座,其中古桥604座。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
河道渐宽,船行至“犭央犭茶”湖,这俩字真够偏的,读作“昂桑”。湖面出现一排石条,似桥,像道,又若堤坝。原来这就是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避塘”。
避塘横穿湖面,风起时避塘的一侧湖面有浪,另一侧无浪。船可从避塘桥进入无风一侧湖面避风。
避塘建于明崇祯十五年,几百年间均曾修缮,如今避塘基本保持清代原貌。全长3.5公里。塘基以条石垒叠,上铺长约2米青石板,每隔数里筑一石拱桥,并建有石路亭一座。
一对母女在避塘上游玩,见到游船上的我们伸出“长枪短炮”拍照,孩子友好的向我们招手,妈妈则按动手中快门。正应了卞之琳《断章》的那首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电视台采访同行的大咖:这次亲水之旅使我们看到了“五水共治”的显著成效,也见证了这座水做的城市美好风光,通读了一本漂在水上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