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戛纳影后,但我和她一样喜欢这里的诗和远方
“起来,快看!”还没来得及从梦里恍过神来,同伴就在旁边一边拍着我的肩膀一边指着窗外说。睡眼惺忪地转头望去:朝阳正从田野尽头的山上升起,阳光把袅袅烟云曛染成一片嫣红后落在了青黄交接的水稻田上;早起下田的村民踩着自行车从楼下经过,自远而近然后又远去消失的车铃声反衬着恬静和安宁。这,就是猪栏酒吧的清晨。被叫醒的方式有很多种,不过被如此惊艳的晨色唤醒,好像一下子治愈了长久以来的起床困难综合症。
为了住一家旅馆而特意走一场旅行还真是头一次,毕竟一直以来“住哪里、哪里住”几乎不是我决定一次旅行最首要的诱因。但自从与几位旅宿达人混熟了以后,他们对旅宿环境专业而又接近挑剔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我在旅程中对“住”的追求。倒不是说一定要盲目地要求奢华舒适,而是让我明白到,旅行中的“住”不仅仅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可以用来睡觉和落脚的地方,也不仅仅只是对环境、服务和设施的片面追求,一场“美宿”完全可以成为旅行中很有个性和有趣的体验。这次千里迢迢来到了~黄山(Mount Huangshan)~ 脚下,就是为了在猪栏酒吧里滚一次床单去寻找诗和远方。
从黄山市区出发,沿S326途径休宁、西递、黟县,一座座白墙黑瓦的古村落,感觉好像在水墨画里穿梭。大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后,就会到达隐匿于碧山村郊外的猪栏酒吧。
读一本书,做有文化的猪
猪栏酒吧之所以在芸芸民宿之中吸引到我的注意,很大一个原因是它“以书会友”。三年前,当时我供职的公司经营着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独立书店——方所。受到公司文化的影响,我对书籍产生了一种不能割舍的情愫。阅读总是不断刷新着我对生活的认知,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行程单里必定有逛书店的环节。因为在我看来,还有什么比在书店里阅读更能让旅行者去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呢?
在公共空间的打造中,猪栏酒吧毫不吝啬展示着主人对于书文化的热忱。在这里入住千万不要诧异房间里竟然没有电视与WIFI ,正当其他酒店和民宿都在极力地用各种软硬设施吸引大家住进房间去享受舒适,猪栏酒吧却用书籍来鼓励大家走出房间去与外界交流。
我入住的是猪栏酒吧的第三分店 “油厂店”,位于安徽黟县碧山村里。老油坊改建的客厅,除了复古的餐吧之外,80%面积被打造成开放式的公共阅读空间,文艺范瞬间井喷。几千册从海内外蒐集回来的书籍在书架上整齐而列,静待有识之仕来翻阅。从中文到外文,从艺术到历史,从文化到社会,从大众书籍到独立刊物,书目内容涉猎古今中外。尽管猪栏酒吧的住客通常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身份,不同国籍——最著名的“常客”,莫过于戛纳影后Juliette Binoche以及日本殿堂级的音乐大师久石让——不过似乎每个人总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在这里挑选到一本合适的书籍来品读。当然,如果在离店的时候还没来得及读完,管家也是十分欢迎你把书本买走。
最让我意外的,竟然在这里被我读到了《Plethora》—— 一本来自哥本哈根、文艺到丧心病狂的独立杂志,每年只发行一到两期,每期只发行800~1000本,从印刷到制作成册均由印度的僧侣手工完成足见珍贵,超大开本的尺寸在这里的众多藏书当中显得尤其醒目。另外这里也不乏《Rooftops of Paris》之类的小众外文书籍,还有男神摄影师肖全的作品集《我们这一代》被陈列在最显眼的位置……住客在这里可以做的,就是点上一杯蓝山咖啡,一边听着黑胶唱片机播着的慵懒音乐,一边葛优瘫在日式榻榻米或英式古董真皮沙发上阅读,任由书本把时间吞噬于无形。
有阅读,就会有交流。错落有致的吧台与卡座没有指引和约束,与其说是为客人提供休憩闲谈的场所,倒不如说是为读者创造面对面交流与互动的机会。眼下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各种电子屏幕所占据,但在这里我可以很安心地重读一本书并且和他人分享。与懂书的人一起看书,讨论,思辨,以书会友,以文沁心,猪栏酒吧更像是一个由书而生的文化社区,在电子化信息泛滥的时代,让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重新回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
修旧如旧,让时光倒流
尽管猪栏酒吧已经颇具盛名,比如很多歪果仁不知道安徽黟县却知道猪栏酒吧一样,一位法国女作家甚至为它写过一篇散文叫《石头与墨的故乡》——但它依然用回归初心的改造来保持着它的低调。
斑驳的外墙被随意蔓延的爬山虎掩盖,没有显赫的门面,猪栏酒吧与普通徽州老宅毫无二致,一不小心就会错过,以致我入住的时候一度找不到入口而不得不打电话向管家求助,隐约感到一种“我是打开门迎客的,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来”的情绪。树木繁茂而无序,小草杂乱丛生,四处散落着雕像、石桌和农具,“碧山油厂”四个掉漆的大字半遮掩在大树背后,猪栏酒吧无声无息匿藏在这个无论怎么看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院落里,不明所以者还以为走错了片场。
用古建筑改建酒店或民宿的案例见识过不少。诚然,现代化的宜居改造为古建筑带来了二次生命,但另一方面往往也很容易让建筑流失了原本的气质而面目全非。因此比起牵强附会的堆砌和强加,作为设计控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建筑本身的故事和空间改造的设计语言,推敲“为什么要这样做”,借此去揣摩主人的个性与价值观。
不比树高的楼房,未经涂刷的墙体,文革年代的大字报,随意摆放的古董……与刻意的做旧不一样,猪栏酒吧从格局到细节都在用一种接近原封不动的“改造”讲述着古宅“从民居、到人民公社、再到榨油厂”风尘仆仆的历史轨迹。这大概就是猪栏酒吧要传递的信息:让你真正住进一座老房子里。毫不刻意的现代宜居改造极力捍卫着古宅的自然原貌,回归初心的设计语言用“过去”与“现在”进行对话,让住客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客房里不乏地暖、空调、淋浴等现代化的设施,住客完全感受不到乡村老宅的不便利。但同时客房也保留着传统的黄泥墙和古董家私摆设,再用村民手工缝制的布草以及从田里采集的野花加以点缀,房间里泥土般的拙气与窗外的田野互相呼应,为住客还原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
为了摆脱老宅的阴沉感,猪栏酒吧并没有粗暴地大肆安装电灯,而是在不破坏原有墙体和瓦面的前提下,巧妙利用开窗和透明瓦引入自然光引投到书桌或者暗角这些需要“补光”的位置,形成一盏盏天然的“射灯”,既解决了采光问题,又让原本压抑的室内空间也变得通透明亮。
当夜幕降临,不必要的灯光会被管家熄灭或调暗;房间里的电灯也是声音控制,没人就会自动休眠。环保节能的举动背后有着一个诗意的初衷,就是尽量减少光污染去为客人保留一片星空。我还记得在我入住的那个天朗气清的夜晚,抬头就能目视银河在花园上空划过,织女、牛郎、天鹅……熟悉的恒星和星座在天上交织如辉,好像在讲述着关于“永恒”的故事。
白天不与青山大树比高,晚上不与明月星光争辉。修旧如旧,把老宅改造成跟原来没啥两样,“无为哲学“的背后,让我感受到猪栏酒吧的主人敬畏历史和自然的谦卑态度。正如日本建筑师中村拓志曾所说:如果一座建筑能够一下子拉近你与设计对象的距离,那么你就能发现一个新的世界。(马克张,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