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围天下,围起来才是温暖的家
一个朋友听说我要去广东探访客家人居住地,发微信说“他们才是最纯正的汉族人”。
多年以前我还很无知的为客家人是什么族而迷惑,认为他们是文化厚重的少数民族,后来才知道他们也是汉族,他们是从中原大地一步步迁徙到南方的纯粹的汉人。
别怪我读书少,汉人为什么放着好好的中原大地不待,偏要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跑去偏远的大山里开天辟地,遭难受罪,曾是我很久不理解的事。
当我终于知道了历史上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知道了客家人的艰辛,知道了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值守,知道了对家的眷恋,对祖先的怀念,我开始对客家文化充满了敬意与好奇。
其实族群的大迁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很有很多,比如苗族,曾是蚩尤的后代,先是生活在黄河的中下游,由于打了败仗就开始南迁,这过程中又不断地的败仗(这个民族真的不善战),结果继续南迁,最后躲到没有人烟的云贵深山里。
最幸福的迁徙应该是向北闯关东,主要是清朝后期的河北与山东人,近一两百年满清对东北解禁后一下子涌入了大量“关东客”,“棒打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东北富饶的黑土地让闯入者找到新的家,跑马圈地,能跑多远,土地就有多大。所以早期东北人居住的村落很分散。
但客家人就没有这么运气了,在两晋至唐宋时期,由于战乱、天灾、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族人被迫南迁,举家一起揣着家谱,带着祖先,挑着家产,没有目标也没有方向,他们是逃难。
开封被很多客家人认作祖居地,认作是他们出发的根源。去年我到开封旅游,在那里知道了“客家人”的名称来自宋代。
历史上客家人的大迁移自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中原的“八王之乱”开始,到清朝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后结束,共有五次。其中第三次迁徙发生在1126年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占,宋高宗跑到临安建立南宋政权,这时跟随他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这些人后来被官府入籍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有了自己的称谓。
这些难逃的客家人不同闯关东的东北人,他们所去之处,好的土地与资源,早有人占有和居住,他们只能寻求偏僻和不适合居住耕种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所以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生存环境的恶劣,还要防外敌及野兽侵扰,让客家人认识到居住环境的安全性。既要群居族群在一起,还要把房子建设的牢靠,结实、安全,于是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大型一体建筑,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客家围龙屋始于唐宋时期,但现在保留下来基本都是明清以后的建筑。客家人采用中原传统汉族建筑工艺中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多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标配还有晒坪和水塘。防火、防盗、防野兽。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最多可以容几百人在此居住。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安全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围笼起来房屋才是客家人的温暖。客家人的平安天下。
这次到广东梅县探访客家文化,分别游览了中西合璧的肇庆堂、高大严密的泰安楼、豪华气派的继善楼、最标准座又古老的围龙屋仁厚温公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肇庆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百侯古镇。始建于民国六年(1914年),距今已有102年,占地近3200平方米,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
肇庆堂的主人杨荫垣兄弟早年离家前往汕头经营药材生意,由于其天资聪颖,善于经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积聚了一笔钱财,有了钱想到回祖籍建房子光宗耀祖,过去的人想法很简单,有了钱先建房,成功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安全温暖气派的家。
民国时西方文化影响到了我国各个领域,在建设肇庆堂时不仅设计上同传统的客家围屋、围楼有所不同,还在材料上大量的使用了国外的洋料,既有从福建、江西和潮州请来建筑、雕刻、绘画工匠,还有外国洋人监督施工。先后共历时三年,花耗银元八万多元,大屋终于落成,其屋内上堂牌匾“肇庆堂”为胡汉民亲笔题写。
这个围屋是我这次梅州见到最晚期,也是最小的一处,说明到了民国,客家围屋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整座大屋都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构图奇特、意境无限。中堂的四扇屏风由10块硬木组成,高约3米,左右刻凿“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中间刻凿“福、缘、善、庆”。屏风门下半部分绘有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极为生动。
厅堂的两侧分别有四块当年意大利进口的彩色雕刻玻璃,保存完好,显得弥足珍贵。
泰安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 1764年),距今已有252年,占地总面积6684平方米,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楼。
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坐东北向西南,长49米,宽52.6米。方方正正比较特别。门口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楼高11米,分三层,有房屋200多间。
泰安楼是一座安全设计的城堡,可以说固若金汤。该楼一至三层四周向内设前走廊,一层走廊的柱子为上木下石,二、三层为木柱,三楼前排中厅设有祭坛,为防外患,三层除前廊外还设有后走廊。一、二层不设窗,三层才开窗,并设有枪眼,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
泰安楼的主人蓝少垣,也是因为做生意发家,建设此楼却因为没有功名不能建门楼,于是他就做了一个假门楼镶嵌在大门口。现在看这设计非常奇特,成了泰安楼的亮点。
泰安楼两侧还各有一座书斋,是供孩子们读书求学的场所,客家人历来有尊师重教传统,是客家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重要因素。
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现仍可饮用。
继善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雁洋镇桥溪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国三年(1914年)落成,历时12年,总耗资12万大洋。占地面积2680平方米,共有70间房间。
继善楼由旅印尼华侨朱琪源兄弟五人集资建立。修建的时间长主要是建筑材料运输问题,屋内厅堂的石柱及檐角、台阶所用的条石皆由福建特购再运来,而使用的水泥是从海外购进。雕刻和绘画是从外地高价聘请的能工巧匠。
继善楼的梁柱、斗拱、屏风和门窗都装饰精美的动物雕刻或色彩斑斓梅兰菊竹等花鸟图画,仅雕刻就有镂空见彼的透雕、打磨圆滑的圆雕和深浅起伏的浮雕,绘画形式不但有传统的国画还有精美的工笔画。
在继善楼我们看到有趣的一幕,这里有一间蝙蝠屋。据说房子盖好后就有蝙蝠前来住宿,主人认为这是吉祥的事,于是干脆腾出一间房子专门给蝙蝠,最多时同时住进几千只蝙蝠。
但继善楼的命运也是多舛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将铁制或铜制的门、窗、栏杆统统补拆除大炼钢铁;六十年代文革将硬木屏风板上精美的阴烙家训铲去;2004年遭遇盗贼,将28块精美的的窗花木雕全部撬走。
仁厚温公祠: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群丰村,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整座屋宇南北长87米,东西宽120米,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就是一座庞大的民居建筑。
仁厚温公祠是我此次梅州之行看到的最古老,最原汁原味、最平民化的一座围龙屋。它的构造精巧而又经典,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功用不同。共有房间有390间,最多时一起居住五百多人,两边还有近百的杂间。这么大的民居不仅在围屋就是其他民居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
整座建筑有一条中轴线,两边对称,由前至后渐次升高,中间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庆典、宴客之处。八行横屋整齐对称,三重弧型的围屋型似长龙。
如此庞大精巧的客家围龙屋,可以看出还有中原传统民居之遗风,也是传统围屋的经典之作。
仁厚温公祠的构建科学而巧妙,一年四季温润的东南风可吹遍每个角落,正午的阳光能照到每家门前。夏天大雨排水顺畅,无淋漓沥涝之苦,冬季寒冷的北风被挡在围屋外面。
在堂屋和围屋之间,长着两株400多岁的华南苏铁树,我们到来时正在开花,正如这经历几百年岁月的老屋,虽然经历沧桑,但生命还在,希望还在,明天还在。
作者:书影 微信shuying-916;QQ:115442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