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部电影吗?《爱情呼叫转移II--左灯右行》,里面那个黄渤说,“我现在要去吃开封菜……(什么开封菜啊?) ,不就是那个白头发老头的饭馆嘛(KFC),明白了吧:开封菜=KAIFENGCAI=KFC...”哈哈,没想到,今天,开封喊我来吃饭啦!KFC?开封菜?
开封是个好地方,好吃的东西都有其特别的地方。作为庸庸碌碌,为饭食奔波的老百姓一枚,特色小吃总能凭着优秀嗅觉第一时间找到,以满足一个吃货的胃!
开封,八朝古都,北宋京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开封是豫菜发源地,开封菜是豫菜的代表,不偏甜、不偏咸、不偏辣、不偏酸,而于甜咸酸辣之间求其中、求其平、求其淡,溶甜咸酸辣为一鼎而求一味,而求一和。
北宋时,开封就有了夜市小吃,《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的繁荣景象。2016年那个火辣辣的夏日傍晚,吃货一枚便来到开封鼓楼夜市,跟着熙熙攘攘找食儿的人,就那么冲进了老开封大排档......
哇塞,这个室内的老排挡真是有趣,黄黄的灯笼挂满厅堂,每个灯笼上,都是一道菜名,开封小笼包、炒凉粉、黄焖鱼、溜鱼焙面、桶子鸡...那按着灯笼点菜该没错吧?
沿着老开封那长长的一溜现做的小铺,点好想吃的东西,然后便坐到那古风古韵的板凳上等着,正无聊的东张西望,想看看食客的反映,铛铛的锣声,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原来,老开封戏台开演了,魔术、歌舞、书法、拍卖,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韵味......
还没等第一个节目演完,菜来了!桶子鸡,色泽金黄,肥而不腻,很硬,有点儿咸,但越嚼越香;黄焖鱼,鱼多、汤靓,淡淡,鲜鲜;鸡窝烧饼外焦里软,麦香浓郁,虽然只是面做的,但很是好吃,还有开封杏仁茶,古老的铜壶,漂亮的茶汤,辣么甜,辣么甜!
还记得《舌尖上的中国》,介绍到河南时,只有两道菜,灌汤包和鲤鱼焙面。开封小笼灌汤包已有百年历史,是非常著名的开封小吃,创始人是黄继善。现在开封有两家有名的小笼灌汤包店铺,一个是国营“第一楼”,另一个是“黄家包子”。
小笼灌汤包,皮薄馅大,灌汤流油,成品出笼后提起来像灯笼,放下去像菊花,小巧玲珑,十分可人。吃它的口诀是: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
而鲤鱼焙面是“糖醋软溜鱼焙面”的简称,它是河南开封当地一道著名的汉族菜肴。酸,甜,微咸,好爱!
开封还有一道“烫人”菜,杞县红薯泥,甜甜的红薯泥,色泽晶莹,清香可口。据说当年慈禧太后来到开封,听说杞县的红薯泥特别好吃,于是就吩咐开封府为她准备。而当时开封城里没有一个能做"红薯泥"的厨师,只好派人到杞县请人去做,做好之后再带回开封。办差的刚回来,早已等得不奈烦的西太后慈禧拿起筷子便吃,谁料却被烫得两眼流泪。开封距杞县50公里,当时的快马也得一个半小时才能跑一个单程,可见红薯泥的热量之大、散热之慢。
北宋时期的汴梁城,饮食业极为发达。寺院的素斋也成为饮食业的一种。就如大相国寺,“每遇斋会,凡饮食茶果,动使器皿,虽三五百分,莫不咄嗟而辨”。
开封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位于著名文化历史名城、七朝古都开封的市中心。该寺历史悠久,是我国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这里的素食粗粮细作,味道地道。
大相国寺的素斋是皇家素斋,以前都是给皇上做的,工艺复杂,僧侣们每到重大法事,提前两个星期准备食物。一般很少接到外客,能在这里尝到素斋,已经是无比幸运了。
佛家素食的烹饪,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多样,由纯素到仿荤,由寺内到市肆相互交融的过程。 美好的素食,养身、健康、正心修德。
古老的寺庙,传统的做法,不知这里的和尚师傅是怎么拿简单的素食材,烹饪出如此美味的食物,不仅形似,还味似。
香酥鱼,素红肠,桶子鸡,一道道,一盘盘,色香味俱全,勾人心魄。
食罢,可到门外走廊的地方喝茶,参茶以悟道,品茶能清心......
食物随着人口的迁徙,而落地生根。通过相似的食物,满足口味及思乡之情。开封,古都千年,有千年变迁的美景,也有千年不变的古迹,还有长盛不衰的美食,让我们走进开封,寻觅“一带一路”上最古老的美食传奇!
KFC!开封喊你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