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谈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西部路罗镇境内,属于太行山深山区,英谈村四周为山岭环抱,村有太行山崎峰雾子垴,和尚垴,北乜紧紧包围,英谈村距离主要对外交通--邢(台)左(权)公路还有5公里,距邢台市区70公里,相传唐末黄巢起义军在此扎过营盘, 得名“营盘”。后来因地方读音相近而演变过来,慢慢地就读成了“英谈”。明永乐二年路姓村民迁来定居,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全村220户650人,英谈古寨内外有完好的明清时期,最经典的是三支四堂 建筑,其中以德和堂,汝霖堂,贵和堂,中和堂四堂石楼建筑最为有名。古寨共有四座寨门,院落67座,形状各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做工考究。有古石桥36座,古石楼,石窑洞,石板路,古石栏,古井,古树到处可见,还有龟背石,一滴泉,古木雕刻等古迹,都经历了上千年风雨,见证了历史沧桑。
英谈村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北方古石寨之一,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区风土人情的重要历史史料,素有“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称。
英谈古寨的民居,有着自己独特的风貌,这种风格是太行山的风格,也是太行山里独有的建筑。首先从建筑材料上说,英谈地处大山深处,无法取土烧砖,只能就地取材,用石头作建筑材料。英谈的石头都是红色的,村中所用的石头基本上全是这种红色的石头。特别是雨过天晴后,远远望去一片赤红,所以有人说英谈是“红石村”。
英谈古寨共有67座院落,这些院落分布在村中的座后沟两侧,以堂口分组,每座之间以街巷分割,院落与院落用巷隔开, 街巷院落之间用道路相连。在这些建筑里,以贵和堂老院为基点,沿河沟分布,随坡就势,高低错落。
德和堂简介;德和堂,讲德重义,以德为美,成德和堂也。德和堂始建于明朝初年,院落5处,房屋90间,建筑风格是仿照山西富家豪华住宅建造,造型独特,结构突出木雕刻精美别致。院内建筑二层或三层小楼,有前后两个门,各不混用。大门外有石栏杆一处,长15米。 进入德和堂,可以看到它的木结构多,正房5间有东,西厢房均为楼房南房院内看是平房,实际是三层楼房。出后门东门后面有多层台阶连接上下两个院落。仔细看南房和西房的窗户和门上的花棂花瓣雕刻非常精细,形状有波浪纹,菱形,梅花形,寿字形,中字形。窗棂上雕刻的花朵有,梅花,荷花,水仙花,这些雕刻都体现了主人追求美好生活,健康长寿,家和万事兴的寓意。
德和堂在生意场上秉信诚信为本,以德为重的经营理念。生意遍布五湖四海,经营粮食兼营商贸。山西,太古,榆次,和顺,辽县等地的商铺30余处。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
汝霖堂简介:汝霖堂始建于明末清初,系北方四合院式建筑,8处院落,共有房屋140间,曾有一首诗这样形容汝霖堂的建筑,“三进三出门,巨石楼下蹲。半石半岩楼,石梯逃生门”。路万富次子路法圣为汝霖堂首门当家人。此人是皇清太学生,是朝廷办的最高学府。昔称家中富有,乐善好施,赊粮赊财,以工待赈。官府命名“汝霖堂”。汝霖堂无论结构到布局,门窗木料到装饰,十分讲究,窗棂图案各异,各种木条排列组合,变化多端。
咸丰年间,到了路全兴之时,河南林县遭遇旱灾,大批难民为讨活命讨到山西,因逃难人多山西多数村户人家不敢开门。路过英谈村,路全兴,外号老海,人称“老海财主”。见成群的逃难人群就名家人在街中大槐树下支起三口大锅煮粥赊饭充饥。白吃白喝的日子长了,灾民见老海和村民这么好,实在过意不去,多次提出要给英谈村干点活,但是英谈村的田地不多,商号都在外面,帮不上忙。最后灾民主动提出要把英谈村的村墙,村门建起来,历时两年多这件事还真办成了,这就是我们今天仍能看到的基本完整,但已破旧的寨墙和寨门。时间就定格在了“大清咸丰柒年九月吉日立”。
英谈老海财主“走千里住自家店,住百日不吃外人饭”在商界闻名。
贵和堂简介:贵和堂,以和为贵。院落10处,房屋220间,它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北方建筑特色,高低错落有致,结构合理,以两层或三层建筑为主体。
贵和堂在经营中自觉履行“贵”“和”的经营理念,清初贵和堂主人路法耀。在他的鼎盛时期,除了经营粮食以外,他的干鲜果品和绸缎庄在中原一带很有名,号称“中原第一家”。
中和堂简介:中和堂,“中”既中心,“和”既和谐,中和必贵,和中生财也。
中和堂始建于明初,由德和堂分支而来。房屋97间,系北方四合院式建筑,主房建筑以坐南朝北向依山就势,填沟建桥。中和堂五世行医百余年,医术高超,惠及百姓,顺德府闻名,顺德府衙门亲送“誉满杏林”金匾。
走进英谈古寨,可以看到绿色包围着英谈,英谈镶在绿海中,古寨被丛林包围着,寨在树中,人在绿中,房前房后,院里院外,到处都是树。在英谈可以看到700多年的“救命树”,南寨墙外有千年栗树和百年古柳,英谈沟里有300年树龄的古漆树林。
英谈有6平方公里的面积,其中山场10174亩,林木覆盖率在85%左右。在古寨中,林荫间,山谷里都可呼吸到比城市负氧离子高十多倍的空气,其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效果十分明显,是太行山里的天然氧吧,是太行山区最为理想的休闲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树木品种多达40种,有柞树,柏树,松树,橡树,楸树,椿树,榆树,漆树,杨树,柳树,桐树等;还有枣树,梨树,桃树,核桃树,柿子树,苹果树,栗树,红果树等类果木。
英谈古寨周围都是山,有“一川,三山,六岩,九沟,十八垴”之说。有山的地方就有绿,从北山到南山,从梯子沟,后场沟,到英谈沟。白岸沟,大平沟,登上雾子垴,更是漫山的遍野绿色,可以看到河川山谷中的浓密林木,在山深处大面积的原始次生林中,更有上百年的各种古木名树2500余棵,中药材多达300余种。这些古木名树不仅是宝贵的林木资源,还是古老英谈的见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英谈村:文化旅游富民,生态经济强村的思路。在村里的浅山坡种植栗树,柿树,核桃树,苹果树,梨树,杏树,桃树等20万余株,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
英谈春季里梨花,杏花,桃花,槐花等各种山花盛开,处处是花的海洋和花香。
夏季里树荫下,山谷中,山梁上清风阵阵,凉风习习是避暑的来地方。
秋天来了,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满山红叶,树枝上果实累累,五颜六色。村民把丰收的果实铺挂在房顶上屋檐下,到处金黄色。
冬天“一夜霜花百林凋”此时此刻的英谈,各种植物的叶子已经变成了红,黄,蓝,紫各种颜色,尽染了山林。
英谈,和谐自然,林中屋,屋旁树,阳春花,夏时雨,秋收果,寒冬雪,多姿多彩。风光秀美,山花,溪水,古树,苍烟,如诗如画。
1937年日军占领邢台城,抗日烽火燃起,隐蔽在深山碧野的小村英谈也卷入了抗日战争漩涡之中。邢台山区开始了共产党的抗日活动,年底张贤约,杨秀峰等率抗日红军自山西来到邢台山区并建立了抗日政府,英谈村现在还存留着杨秀峰旧址。
1939年9月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来到英谈为国共两党摩擦在汝霖堂东楼进行国共会谈,刘伯承以诚恳的态度晓以团结抗日大义,时任河北国民政府主席鹿钟麟只能唯唯称是,但背后的反共夺权活动仍然不断。
1939年为解决八路军战略东进大转移解决冀南经济发展,在山西黎城成立了冀南银行用冀南币抵抗日伪的准备币。
1940年为了避开日军扫荡和国民党严厉制裁八路军的冀南银行,为此秘密的转移到河北邢台英谈村,银行对外保密公开称八路军工作团,工作人员不呼姓名以代号相称,当时行长高捷成。
1942年初,八路军总部领导人从山西辽县麻田村转移到河北邢台英谈村,根据革命老人路风丽(抗日战争曾是邓小平当过警卫员)生前回忆,正是正月十八他与同班战士樊子合回乡探亲和阔别四年的父亲见了面,路风丽老人说:“当我回村后没想到八路军总部即后勤部几百人住在我们村首长彭德怀,左权,菜树潘,腾代远,刘伯承,邓小平,李达,杨成武,陈赓,陈锡联,杨秀峰,王近山,何长工,王树声,(国际友人)白求恩等先后在此居住。”(现村里还收存着中国共产党八路军高级将领,革命前辈,军事家,政治家28位照片)在这里领导指挥了太行山晋冀鲁豫边区以至华北军民英勇抗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时隔70多年英谈村还流传着军官放马,将军拜槐,将军树,路来福名称的由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谈村仅有二百口人,而村内有40位村民参军参战,其中有7位村民在战场光荣牺牲,成为革命烈士,16位残废军人。
2007年5月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被中国景观村落委员会评为“中国景观村落”,2013年3月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注:图片由该村两委提供,申报华夏古村镇。